跳转到内容

保全寺石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合水县
分类石窟寺及石刻
时代北魏
认定时间1981

保全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合水县,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

保全寺石窟的历史年代为北魏[1]


简介[编辑]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开凿于长约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东,共有窟龛41个,石雕造像153尊,是陇东地区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

保全寺内石雕造像以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为主,并有胁侍菩萨。其窟龛由东向西延伸,其中3、4、5、6号龛较大,为平面呈方形或马蹄形的穹窿顶龛,最大为4号窟,平面呈方形,高、宽、深各3米,正壁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南北两壁各造二佛、门口侍立二菩萨,其余为圆拱形浅龛,高约1米左右。其内佛像一般方颐丰面,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浅阴刻平行衣纹,躯体粗犷健硕,体现北魏后期的石雕造像风格。 [2]

历史[编辑]

一般认为,北朝佛教迅猛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崇有极大的关系[3]。  胡人与佛教这二者原先同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鄙视, 故而在华夏礼制崩溃之时才得以相互促进: 胡族南下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发展满足了胡族前期“以胡易夏”的企图。 同时,胡族入主中原混淆了原先界限分明的“华夷之辩”, 故而促成了佛教的传播。

随着438年厌恶佛教的太武帝登基,在汉臣崔浩寇谦之的谏言下, 他开展了持续六年的的灭佛运动。之后文成帝上台, 意识到自身脆弱的佛教开始依托自己在基层的影响力, 近乎谄媚地寻求王室的庇护, 甚至将北魏君主塑造成佛陀地现世化身进行膜拜。意识到佛门潜在的政治价值, 文成帝(452-465)与随后的献文帝(466-471)开始利用佛教来延缓, 甚至是逆转,汉化的趋势,明似重“佛”抑“儒”, 实则重“胡”抑“汉”。  这段时期的佛像也多以胡族面孔示人且身着“凉州式偏袒右肩”的胡饰。 直到随后的冯太后及孝文帝掌权并开启鲜卑族的全面汉化,佛雕形象的胡化及其所代表的“儒佛之争”,“胡汉之争”才彻底告一段落[4][5]

壁画[编辑]

保全寺内第13、14龛之下有一残存的建筑废墟,其左右墙壁绘有彩绘壁画。从壁画边角残破处可以看出墙壁上共绘有不同年代壁画的四层,最上层的壁画为清代所绘,下层壁画因未解剖时代不明。

保全寺石窟壁画
保全寺石窟壁画

窟龛列表[编辑]

窟龛 保存情况 样貌描述 图片
1 较好 位于整所窟群最南端,其形状为平面长方形圆拱顶敞口龛。龛内共有三座塑像,居中为一佛,其两侧为两座协助菩萨。佛头顶磨光高肉髻, 身成倒三角形, 十分健壮。其身着圆领薄衣, 为典型的北魏改制前的样式, 极具胡族特点。主佛结禅定印, 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左侧菩萨戴三瓣莲形宝冠,上身袒露,双手抚于胸前,右侧菩萨于胸前双手捧钵,着裙衣。
2 右侧菩萨保存较好,其他两造像因风化而致表面剥落,形制不清。 位于1号龛北侧,为圆拱顶敞口龛,共塑一佛二菩萨。右侧菩萨有高发髻,双手合十,穿裙。
3 均有严重人为破坏或风化的迹象, 其中二佛佛龛内的佛首已被盗取丢失。 佛龛地处北侧。为圆拱顶敞口大龛,龛内凿两龛和78个小龛。龛正中雕刻兽头, 龛尾刻出龙头。龛内共雕有二佛,着通肩袈裟, 有禅定印,结跏趺坐。基座刻有蹲踞状力士,双臂上举,仅着短裙裤。另有一佛龛在旁,呈交脚坐姿。
4 所有石像损毁及表面风化均极其严重。大部分佛像头部均已遗失。 位于第3龛北侧,为平面横长方形圆拱顶敞口大。其中共造有两个小型石窟:
  1. 交脚龛,龛内有一菩萨和其二胁侍。
  2. 二佛并坐龛,内有释迦多宝并坐,均呈结珈趺坐,结禅定印。

这一石龛的左壁刻有二座坐佛和一站立菩萨像,其中佛穿袒右肩袈裟,结禅定印,呈结跚趺坐。而菩萨右手抚胸,左手下垂,裸上身,身后刻有莲瓣及光环。

整座佛龛的后壁和侧壁雕有二坐佛,其姿势与先前所描述的佛像并无大异。

此外, 龛顶还刻有千佛四排,每排17个,以方格布局。这些小佛均面貌长方、瘦长,身着圆领通肩袈裟, 结禅定印,呈结珈趺坐。

5 已由合水县博物 馆整体凿下搬迁馆藏,造像保存完整。 位于第4龛右上侧, 圆拱形 浅龛。雕有一佛二菩萨。主佛有高圆肉髻,大耳垂肩,长圆脸,着圆领通肩袈裟,倚坐于方台座,双臂屈肘于胸前。胁侍菩萨风化剥蚀严重。左菩萨戴冠,宝絹下垂,披帛胸前交叉,阴刻细密线衣纹。右菩萨戴冠,尖项圈,双手胸前十字相交。
6 造像头均残。 位于第4龛北侧,有上下两排横浅龛。龛内高浮雕坐佛,上排现存6身,下排5身,袒右肩袈裟,内着僧祇支,禅定印,结珈趺坐。
7 造像头均残。 位于第6、32龛北侧,为平面半圆形圆拱顶浅龛, 龛外阴线刻相互交绕的龙,龙头于龛楣中央相对。龛内刻有一交脚佛二菩萨。交脚佛有高肉髻,大耳垂肩,方圆脸,短颈削肩,着袒右肩袈裟,双手腹前平置,佛两侧壁面阴线刻各二条龙身体交绕,两条长龙绕于佛头上部正中,龙头相对,两小龙向下缠绕长龙,龙头于两侧伸出。左菩萨头残缺,身体短粗壮实,双手合十站立圆台上。右菩萨头残损,颈戴项圈,腰部阴线刻裙带垂于双腿前,双手于胸前,左手握一莲蕾, 站立圆台上。
8 脸部被毁。 位于第7龛北侧。为摩崖造像,窟前原有平台。龛内雕有坐佛一身,高肉髻,长方圆脸,大耳垂肩,短颈宽肩,身体敦厚壮实,穿袒右肩袈裟,双手拢于袖内,结禅定印,结珈趺坐。台座前浅浮雕蹲伏双狮,暴突大眼,张嘴露齿。
9 造像头均残损。 位于第8摩崖造像北侧。平面横长方 形圆拱浅龛。

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高肉髻,长圆脸,短颈宽肩,左手禅定印,右手说法印,着袒右肩袈裟,结跚趺坐,台座上阴线刻缠绕交龙。菩萨侍立圆台,头残损,戴项圈,下着长裙,右手屈肘抚胸。

10 左、右菩萨皆头面残,右菩萨残双足。 位于第9龛北侧,方楣敞口浅龛。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长耳垂肩,长圆脸,短颈宽肩,禅定印,结珈趺坐。左、右菩萨颈戴项圈,双手抚胸,下着长裙。左菩萨跣足立台,右菩萨残双足。
11 一佛二菩萨面部风化严重。 第10龛北侧。摩崖龛,平面马蹄形圆拱浅龛。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长圆脸,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宽边高领,结跚趺坐。两胁侍均高发髻,身体修长,衣裙下垂,跣足立低台。
12 左侧菩萨,残余部分高0.40米,仅存模糊轮廓。右侧菩萨,高0.45米,头部残损不全。 位于第10龛北侧,为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着双领下垂袈裟,结禅定印,结珈趺坐。
13 二佛头部均被盗凿。 位于第12、34龛之北侧,圆拱浅龛。龛内雕二坐佛。佛身内着僧祇支,外穿袒右肩袈裟,结禅定印,结珈趺坐,身体丰满健壮, 宽肩丰胸。
14 身体表面风化严重 位于13龛北侧崖面上,15龛南侧。 圆拱形龛。龛内原雕有一佛二菩萨,造像目前已被合水县博物馆搬回收藏。佛双手置胸前。一菩萨仅轮廓可看出双手合十,屈肘胸前作虔诚状。另一菩萨 。戴冠,宝缗下垂,身后飘带下垂绕于臂腕,双手于胸前交握。
15 主像头已被盗凿。 位于第14龛北侧。平面横长方形圆拱形浅龛, 龛外沿阴线刻交龙缠绕树枝。

半圆内雕有一交脚菩萨和二胁侍菩萨。 主尊宽肩束腰,着通肩式袈裟,细密阴线刻衣纹,双手于胸前作转法轮印,坐方座上, 座两侧各一狮子露头左胁侍头戴花冠,颈戴项圈,上身袒露,下着长 裙,左手握莲枝,右臂曲肘于胸前。右胁侍束高发髻,左臂外伸手端香炉,身后阴刻背光 。

16 风化严重, 形制不清。 位于第4龛上部。内雕一坐佛。
17 表面风化严重。 位于第16龛北侧,第5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坐佛,有高肉髻,长方脸,长耳垂肩,宽肩短身,敦厚壮实,左右手屈臂肘于胸前,坐姿不明。
18 表面风化不清。 位于第17龛北侧,第5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坐佛,高肉髻,结禅定印,结跚趺坐于方台座上。
右二
右二
19 双佛皆衣饰不清。 位于第18龛北侧,第6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有二佛并坐,其一面部残缺,左侧佛细长颈,细双臂,着交领衣,结禅定印,结珈趺坐。
20 风化严重,龛形及造像已不清,仅存模糊龛痕, 尺寸不清。 第19龛北侧,第6龛上部。 暂无
21 佛面部均残。 位于第20龛北侧。圆拱浅龛,平顶。龛内雕二佛并坐于通长台座。 暂无
22 残缺不全。 第21龛北侧。圆拱浅龛。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佛高肉髻,大耳下垂,方圆脸,颈短肩宽,结珈趺坐。两胁侍菩萨,身短头大,下身裙刻阴刻线纹。 暂无
23 佛头及身体风化剥落。 第22龛北侧。圆拱浅龛。内雕一交脚坐佛,佛座两侧各雕一写意方形狮子头。 暂无
24 佛头部残毁,额及胸部残缺,仅识大致轮廓。菩萨残损,仅存双腿及足。 第23龛北侧。横长方形浅龛,平顶。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肩稍圆,身体敦厚壮实,结跚趺坐。 暂无
25 两胁侍身体风化严重。 第24龛北侧。方楣浅龛,平顶。造像: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方圆脸,宽肩丰胸,敦厚壮实,身短头大,结珈趺坐。 暂无
26、27、28 龛均已风化。 三龛相邻。尺寸不清。从轮廓大致可看出为坐佛,颈短肩宽,体形上敦厚壮实。 暂无
29 造像仅存残迹。 上层最南侧。窟门为方形,形制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造像为一铺五身坐像,像高0.70米,风化剥落不清,均结珈趺坐,禅定印三面高坛基。 暂无
30 造像残失、风化不存。 第2龛北侧。圆拱项敞口龛。 暂无
31 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下半身己为堆积土掩埋造像头部缺失 第30 龛北侧下方。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据2011年《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调查简报告》[6]显示其为方脸,立眉,大眼,粗颈平肩,双手向外侧上托举,2022年发现头部缺失。
32 佛面部残缺,左胁侍末完成,仅雕出石胎轮廓,右胁侍现残存下半身(合水县博物馆搬迁5号龛时被破坏)。 位于第6龛上方。该龛为平面马蹄形圆拱深龛,穹隆顶。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长颈削肩,水波纹高肉髻,身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施禅定印。 暂无
33 头部残损不存,其余完好。 位于第11、12龛之间上方。该龛为尖拱楣浅小龛。内浮雕一坐佛,身着圆领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珈趺坐于台座上。
34 仅存龛雏形,无造像。 12龛北侧约3米处的崖面上。 该龛由于未完工,形制不明。 暂无
35 (坐佛)已由合水县博物馆凿取搬回收藏。 该龛为圆拱形浅龛。造像为一坐佛,其形貌为大耳垂肩,高肉髻,方圆脸,身着圆领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珈趺坐。
36 风化严重, 仅存轮廓。 位于第35龛北侧。该龛为浅龛,内雕坐佛一身。 暂无
37 风化严重。 位于第36龛北侧,龛下为第38、39龛。该龛为圆拱形浅龛,龛顶已塌毁。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大耳垂肩,肩宽身短,高肉髻,方圆脸,袒右肩袈裟,衣纹为阴刻线,施禅定印,结跚趺坐于方形低台上。
38 风化严重,龛形不明,造像不存。 位于36龛下方。 暂无
39 风化严重,龛形不明,造像残失。 位于38龛北侧。 暂无
40 龛已风化不全,造像不存。 位于39龛北侧。该龛为圆拱浅龛。 暂无
41 龛已风化不全,造像不存。 位于40龛北侧,该龛为圆拱浅龛。 暂无
来源[6]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2. ^ 高, 大伦. 中国文物地图集. 文物出版社. 2009. 
  3. ^ 叶原. 胡汉文化互动与北魏佛教造像衍化. 博士论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5. 
  4. ^ 曹红.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 (03): 24-25. 
  5. ^ 程一峰. 北魏佛教造像的世俗气质. 文化月刊. 2009, (08): 118 –通过平凉出土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 中国知网. 
  6. ^ 6.0 6.1 郑国穆; 魏文斌. 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调查简报. 收藏. 20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