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希夫

坐标48°48′10″N 26°2′11″E / 48.80278°N 26.03639°E / 48.80278; 26.0363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博爾曉夫
博尔希夫
Борщів
Borszczów(波兰语)
Борщёв(俄语)
市内建筑
市内建筑
博尔希夫徽章
徽章
博尔希夫在捷爾諾波爾州的位置
博尔希夫
博尔希夫
博尔希夫在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的位置
博尔希夫在乌克兰的位置
博尔希夫
博尔希夫
博尔希夫 (乌克兰)
坐标:48°48′10″N 26°2′11″E / 48.80278°N 26.03639°E / 48.80278; 26.03639
国家 烏克蘭
捷尔诺波尔州
乔尔特基夫区
市镇博尔希夫市镇
第一次提及1456
马格德堡权利1629
城市地位1867
人口(2022)
 • 總計10,632人
时区EET(UTC+2
 • 夏时制EEST(UTC+3

博尔希夫[1]烏克蘭語Борщів羅馬化Borshchiv),又按俄语名译为博爾晓夫[2](俄語:Борщёв),是烏克蘭西部捷爾諾波爾州喬爾特基夫區博爾希夫市鎮烏克蘭語Борщівська міська громада内的城市及其行政中心。該市距離州府捷尔诺波尔90公里,海拔高度290米,面積2.66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1,274。

历史[编辑]

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博尔希夫是1456年,当时此地由私人领主杜京斯基(Dudinski)家族拥有。在1629年波兰统治时期,此地被授予马格德堡权利。在1648年—1654年的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期间,博尔希夫也发生了起义,1655年秋俄罗斯帝国亦曾占领过此地。1672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博尔希夫,占领期间市民被大量杀害或贩卖为奴隶,直到1699年奥斯曼帝国的占领结束。幸存的人口此后返回了博尔希夫,波兰统治者不得不减免城市居民的税。1744年和1768年曾两次发生市民起义。[3]

1772年波兰被瓜分后,博尔希夫由奥地利帝国统治。1810年—1815年拿破仑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曾短暂统治博尔希夫,直到1815年奥地利恢复对此的统治。1848年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但保留了大地主制。改革后,农民的破产进程愈演愈烈。由于债务而失去土地,当地穷人加入了佃农或工业工人的行列。1867年博尔希夫获得城市地位。1900年—1906年期间,博尔希夫曾三次发生起义,均被奥匈帝国当局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1914年8月14日,俄军攻占了博尔希夫,此后三年,俄罗斯第8集团军的部队驻扎在该市。1917年7月底,在俄罗斯军队在西南战线的进攻失败后,德奥军队占领了博尔希夫。[3]

奥匈帝国崩溃后,波兰于1919年7月占领了博尔希夫;1920年8月1日至9月17日,苏联红军曾在博尔希夫短暂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旋即被波兰人击败。战后博尔希夫归波兰第二共和国统治,但乌克兰共产党在此有地下组织运作,通过散发传单发动了多次罢工。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进驻博尔希夫所在的西乌克兰;次年博尔希夫成为博尔希夫区的行政中心。1941年7月,纳粹德国侵占博尔希夫,随后在次年建立了犹太人隔都;1943年时,至少有2300名犹太人被杀害[4];1944年德军临近撤退前施行焦土战术,摧毁了博尔希夫的火电厂、火车站、工厂和学校等。1944年4月6日,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解放了博尔希夫。[3]

苏联在战后5年内重建了博尔希夫的卷烟厂和砖厂,又新建了一家油厂、一家工业和食品加工厂;1944年建起了第一座集体农庄。1962年,糖厂竣工;至1972年,年产糖达到48200吨。还由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出资建造了69栋赫鲁晓夫楼,居住面积为1.53万平方米,有蒸汽供暖、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该市的共青团组织曾最多拥有2100名团员。[3]

2020年乌克兰行政区划改革后,博尔希夫区被废除,博尔希夫市并入喬爾特基夫區[5][6]

教育[编辑]

奥地利帝国统治时期有一座德语学校和一座波兰语学校。波兰统治时期,有两所波兰语七年制学校和一所乌克兰语小学;当地10岁以上人口文盲率达到40%。苏联统治时的1972/73学年,两所学校有1,600名学生,以乌克兰语为教学语言,有107名教师教学(其中有教师曾获得列宁勋章)。1955年,当地开设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技术学校。[3]

语言[编辑]

根据2001年乌克兰人口普查,博尔希夫的人口总数为11251人,其中母语分布如下:[7]

语言 人数 比例
乌克兰语 11080 98.48%
俄语 133 1.18%
亚美尼亚语 16 0.14%
白俄罗斯语 6 0.05%
罗马尼亚语 4 0.04%
波兰语 4 0.04%
匈牙利语 1 0.01%
保加利亚语 1 0.01%
德语 1 0.01%
希伯来语 1 0.01%
其他/未回答 4 0.03%
总计 11251 100%

參考文獻[编辑]

  1. ^ 周定国 (编). Borshchiv 博尔希夫.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01. NLC 003756704. 
  2. ^ 乌克兰地图.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20431699. 
  3. ^ 3.0 3.1 3.2 3.3 3.4 Історія міст і сіл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РСР. Тернопільська област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地方志·捷尔诺波尔州). Київ: Головна редакція УРЕ АН УРСР. 1973 (乌克兰语). 
  4. ^ Yahad-In Unum Interactive Map. Execution Sites of Jewish Victims Investigated by Yahad-In Unum. [2015-01-23]. 
  5. ^ Про утворення та ліквідацію районів. Постанова Верховної Ради України № 807-ІХ.. Голос України. 2020-07-18 [2020-10-03] (乌克兰语). 
  6. ^ Нові райони: карти + склад.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розвитку громад та територій України (Ukrainian). 
  7. ^ Рідна мова населення міст України за переписом 2001 року. datatowel.in.ua.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