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病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昆津病毒(KUNV)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虫媒病毒英语arbovirus,可通过蚊子传播,屬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英语Flavivirus,為西尼罗河病毒的一個亞型,只分布在大洋洲。此病毒最早是於1960年从澳大利亚环喙库蚊英语Culex annulirostris身上分离,得名自昆士兰北部该病毒的分离地科瓦尼阿马英语Kowanyama, Queensland米切尔河附近的澳大利亚原住民部落。感染昆津病毒一般没有症状,但会导致一种脑炎疾病或一种无脑炎疾病。无脑炎昆津病毒可以导致的症状包括急性发热头痛关节痛肌痛疲倦和起,典型昆津病毒脑炎为急性发热脑膜脑炎,两种昆津病毒疾病都比西尼罗河病毒和墨累谷脑炎病毒英语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疾病温和。

病毒感染

H
H

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是一種由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感染所引起的新型人畜共患呼吸系統傳染病。患者常見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喉嚨痛或胸痛、腹瀉嘔吐

此疾病在2012年中東地區首次爆發,被發現於一位曾去過沙特阿拉伯卡達病患身上,他被施以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但疾病最後引起腎衰竭,入院後11天死亡。及後經過實驗室分析,確認該新發現的呼吸道疾病是由冠狀病毒所引起,並了解到這是以往未曾在人類身上發現過的致病病毒。中東冠狀病毒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同屬冠状病毒,前者所導致的人類病死率比後者更高,但傳染性較低。

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於2012年在中東引起大型爆發,至今已造成超過1000人感染,約400人死亡。2015年5月,韓國首爾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疫情至同年12月方止,共造成186人感染,其中38人死亡。

疫情

中國大陸的艾滋病毒感染最早报告于1985年,首例报道感染者为一名來自阿根廷的美國游客,在北京协和医院因并发病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依据血清檢測显示,已知作为艾滋病病原的HIV最早於1982年以进口血液制品形式進入中國大陸,並於1983年开始感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90年代,艾滋病疫情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主要集中于云南边境吸毒者群体中,并且逐渐以各种传播方式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第一波HIV流行。由于政府医疗部门对疾病认知不足、行政部门渎职瞒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以河南血祸为代表的第二波HIV流行。

199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开始组织成立部门防治中国大陆地区艾滋病疫情,1990年代末通过法规和防治计划开始控制疫情,但2000年代初,中国大陆政府官员多次承认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长之态势。中国政府对HIV/AIDS的态度从否认转为重视疫情对于人民的威胁,艾滋病疫情控制取得可观进步。根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报告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国大陆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流行率为万分之9,整体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感染者的数量仍然巨大。随着艾滋病检测范围的扩大,报告新发感染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13.5万人,另估计约有三成病患对自身患病不知情。2017年,收报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异性性行为为主,占约七成,同性性行为其次,占约二成半,母婴传播和输血传播已经基本阻断。2017年接受抗病毒治疗者达到61万人,但是推广治疗带来的病毒耐药性问题引发了新的担忧。

艾滋病作为污名化的社会疾病,在世界各地产生了社会恐惧;艾滋病相关议题在中国大陆曾是,或现在仍然是一个敏感话题,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界尝试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媒体亦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为数不小的公众对艾滋病有种强烈的恐惧情绪,形成了“恐艾症患者”群体。

精選圖片

Bacteriophage ΦX174 structure

ΦX174噬菌體英语Phi X 174為感染大腸桿菌的單鏈RNA病毒,其基因組長度僅有5386nt,為基因組最小的病毒之一。

圖片出處:Fdardel (2009)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语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语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英语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语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马克斯·泰累尔(Max Theiler,1899年-1972年)是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泰累爾在倫敦熱帶醫學院獲博士學位後至美國哈佛大學熱帶醫學系擔任研究員,曾赴西非調查黃熱病,1930年他應邀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病毒實驗室,繼續研究黃熱病病理與研製黃熱病疫苗。1937年他用多次繼代移植方法在雞胚胎粉碎組織中成功繁殖黃熱病病毒的變異株,這是首個成功的黃熱病疫苗,後來被命名為17D黃熱病疫苗。

防治

狂犬病疫苗是指用來預防狂犬病疫苗。目前已有很多有效且安全的疫苗。在暴露於病毒(例如被狗或蝙蝠咬)之前或之後一段時間都可以施打狂犬病疫苗。在接種三劑後可以有長期的免疫力,一般注射方式是皮膚注射或是肌肉注射。若已暴露在病毒中,除了施打疫苗,還會施打狂犬病抗體。疫苗對人及其他動物都相當有效。狗類接種狂犬病疫苗有助於避免狂犬病散播到人類,現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要求寵物主人為寵物接種狂犬病疫苗的強制規定。

狂犬病疫苗對於各個年齡層在施打上都是安全無虞的。大約有35-45%的民眾在接踵後會有短暫的紅腫以及在施打部位會有疼痛感,約5-15%的人有發燒頭痛暈眩的症狀。曾接觸或暴露在狂犬病病毒環境中的患者也沒有接種的疑慮,大多數的疫苗裡都沒有硫柳汞的成份。用神經組織所製造的狂犬病疫苗只在少數國家中使用,多在亞洲與拉丁美洲,但此種疫苗有較多的副作用,在有效性上也不比一般疫苗。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不鼓勵此類疫苗的廣泛使用。

第一批的狂犬病疫苗在1885年問世,並在隨後的1908年有了改良版本的狂犬病疫苗。全球數以百萬的人被施打疫苗,預估每年因此而拯救了250,000個人。狂犬病疫苗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畫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