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健儿 (日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健儿(日语:健児こんでい)指的是古代日本自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间,一种地方的军事力量。[1]

概要[编辑]

“健儿”在《日本书纪》中训读作“ちからひと”(可对应写为“力人ちからひと”),在皇极天皇元年(641年)7月22日条、天智天皇2年8月13日条中皆有记述,但其含义皆为“勇士”或是“士兵”。而“健儿”作为地方军事力量的代名词首次出现还是在神龟二年(公元725年)的“近江国志何郡计帐手实”中,志何郡古市乡的人在关于大友但波史吉备麻吕的记述中旁注“健儿”,其中“健儿”即指地方的军事力量。[2]

在《类聚三代格》一书中:陆奥出羽按察使藤原绪嗣大同五年(公元810年)5月11日的解(古代日本律令体制下,下级官僚对上级提出的公文)中引用了一段天平五年(公元733年)11月14日的敕符:“以兵士三百人为健儿”[3],其被藤原绪嗣引用进而阐述施政的方针。[4]这里的“健儿”已经很明显指代了其为一种军事力量。

第一、二次健儿制[编辑]

在公元8世纪初期正式实施的律令制中,朝廷在日本全国各地设立了军团作为国家的军事组织。军团每3~4个郡设立一支,兵源则是在当地成年男子中每3人抽1人服役。[5]根据天平六年4月23日的敕令,健儿、储士选士田租杂役可免除一半。将健儿与储士、选士相并列反映“健儿”一词原本可能只是军团士兵的一种分类。天平十年(公元738年),除北陆道西海道以外,各道停止对健儿的征发,健儿制度几乎完全遭到废止。[6]

天平宝字六年(公元762年)健儿制被部分恢复。朝廷在伊势国近江国美浓国越前国等四个令制国中,从郡司的子弟及百姓中挑选2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受过弓箭及马术训练的成年男性组成“健儿”。[7]而设置健儿军的四个令制国无一例外都是位于畿内东国之间,有观点认为此乃当时的权臣惠美押胜(藤原仲麻吕)为了防备东国而恢复少数精锐部队之举。[8]

第三次健儿制[编辑]

至八世纪末,桓武天皇为了重塑已形同虚设的律令制,着手进行大规模的行政改革。与此同时,伴随着农民阶级的分化,军团兵源素质变差,征兵困难,而此时正值对虾夷战争之中,军团的羸弱在朝中引发了争议。桓武天皇决心将军制改革作为其改革的一环[9],于延历十一年6月(公元792年)诏令在除陆奥国出羽国佐渡国西海道以外的诸令制国内废除原先的军团,以健儿制度代替。此时的健儿与天平宝字六年相同,是在郡司子弟及百姓中擅长武艺以及会弓箭马术的人中选拔,从此健儿制正式推广至日本全国。另一方面,由于健儿制度的实施,全国各地原先的军团被解散,一般百姓所负担的兵役被基本解除。[10]

各令制国的健儿数如下:山城30人、大和30人、河内30人、和泉20人、摄津30人、伊贺30人、伊势 100人、尾张50人、三河30人、远江60人、骏河50人、伊豆30人、甲斐30人、相模100人、武藏105人、安房30人、上总100人、下总 150人、常陆200人、近江200人、美浓100人、信浓100人、上野100人、下野100人、若狭30人、越前100人、能登50人、越中50人、越后100人、丹波50人、丹后30人、但马50人、因幡50人、伯耆50人、出云100人、石见30人、隠岐30人、播磨100人、美作50人、备前 50人、备中50人、备后50人、安艺30人、周防30人、长门50人、纪伊30人、淡路30人、阿波30人、赞岐50人、伊予50人、土佐30人。日本51个令制国总共仅有3155名健儿。[11]

由于国际形势的安定,军事行动的需求减少,健儿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守备各令制国的府库等等维持地方治安的行动。健儿在郡司的子弟中选拔队长,由设置在国府的健儿所统帅。健儿五人为一队,设置数队轮班值守,每人每年规定执勤60日。[12]延历十四年闰7月,诏令健儿每人的执勤天数缩短至了每年最长30日,从前的一队被一分为二,每队的人数被减少。不久便由于人手不足又恢复成了原先的一年60日,但同时免除健儿的“调”,使其得以更加专心于军务。[13]平安时代中期的贞观八年11月,朝廷诏令各国司加强选拔,认真训练,将健儿培养成为以一当百的士兵。[14]

健儿一般可以免除以及徭役,但在志摩等十国仅免除了徭役,畿内于延历十六年(公元797年)又免除了[15]

除此之外,在佐渡西海道等面对海外威胁的国境地区,以及讨伐虾夷最前线的陆奥出羽等地,军团仍然维持存在。这些地区为了战备需要维持过去那样大规模的军制,因此没有实施缩编版的健儿制度。[13]

公元10世纪左右,为了维持健儿制度,朝廷在全国设置健儿田,健儿的全国定员约3600人。陆奥、出羽、佐渡等偏远地区都有设置,唯有西海道没有设置。[16]

脚注[编辑]

  1. ^ 『角川第二版日本史辞典』 高柳光寿・竹内理三 386頁
  2. ^ 『大日本古文書』巻1 - 332・387・391・440・450・505・621頁
  3. ^ 「兵士三百人を以て健児と為す者は」『類聚三代格』巻18「健児事」4
  4. ^ 北啓太「天平四年の節度使」土田直鎮先生還暦記念会編「奈良平安時代史論集」上
  5. ^ 野田嶺夫『律令国家の軍事制』「大宝軍防令条文の復元と史料」1-43頁。
  6. ^ 下向井龍彦書評 井上満郎著「平安時代軍事制度の研究」1頁。
  7. ^ 『史学雑誌』 西岡虎之助「騎兵制の発達と武士」37-9
  8. ^ 下向井龍彦書評 井上満郎著「平安時代軍事制度の研究」1-2頁。
  9. ^ 『奈良大学紀要』第2号 井上満郎「平安時代軍事制度の素描」60頁。
  10. ^ 『奈良大学紀要』第2号 井上満郎「平安時代軍事制度の素描」61頁。
  11. ^ 『類聚三代格』巻18「健児事」1、延暦11年6月14日「太政官符」
  12. ^ 小学館『日本大百科全書』(ニッポニカ)「健児」
  13. ^ 13.0 13.1 『歴史地理』 西岡虎之助「健児について」37 1-4
  14. ^ 井上満郎「平安時代軍事制度の研究」第一章 第二節
  15. ^ 『類聚三代格』巻17「蠲免事」10、延暦16年8月16日「太政官符」
  16. ^ 『延喜式』二二「凡諸国健児皆免徭役〈略〉畿内免課役、其食畿内用乗田地子、余以国営健児田充之」

参考文献[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