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利他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利他

利他主义(英語:altruism,也可譯為利他行為)源自於法文altruisme,字源可溯自義大利文及更早拉丁文alter,即其他、別人的意思。利他主义是一种无私的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斷上,別人的幸福快樂比自己的來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1]。在进化遗传学中,利他行为被定义为增加他人的生存,減少自己的生存,不過這個行為可以用族群選擇來解釋。

傳統上認為,没有基因收益的利他主义的进化收益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帮助别人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然而,利他主义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此收益的,因此也有研究讨论了帮助者名誉上的收益。[2]

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如果在一個族群中普遍存在某些相似的行為,那麼這些行為通常是由該文化中共享的價值觀信仰社會規範所促成的。對於人類而言,對疼痛、痛苦和死亡的排斥和抗拒是由生物本能進化壓力所驅動的普遍現象。擬情作用,即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通過鏡像神經元等神經機制,將這種對疼痛和痛苦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促進了利他行為的出現。自卑的感覺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影響利他行為。個體可能會通過幫助他人來提升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因為利他行為可以帶來他人的認可和感謝,從而緩解自卑感。這種情況顯示出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利他行為既受生物本能和共情能力的驅動,也受內在情緒的影響。文化、心理學和生物學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我們具體的行為模式。此外,共情和利他行為是人類社會中善良和邪惡等道德概念的基礎,這些概念在各種文化中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通常都是為了促進群體的合作和生存。

利他主義的定義[编辑]

Thomas Nagel認為,利他主義就是肯為他人利益設想,行為者不一定需要自我犧牲[3][4]。然而,根據Kristen R. Monroe的定義,他把利他主義總括為五個標準[5]

  1. 利他主義必須付諸行動
  2. 利他的行為必須是目標取向,其目標是提升他人的福祉
  3. 在利他的行為中,意圖比結果重要
  4. 利他的行為可能會造成行為者自己的損害
  5. 利他是無條件的,行為者不能預期任何的回報

道德中的利他主义[编辑]

即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与快乐之上,以他人的幸福快乐为自己的幸福快乐,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动物行为学和生物进化中的利他主义[编辑]

動物的利他行為在演化生物學上是個複雜的問題。目前解釋動物利他行為的理論包括親屬選擇族群選擇、和互惠式利他行為

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编辑]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6]在现实中利他主义容易与亲社会行为被等同为一。但由于在心理学上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亲社会行为可能缘起自利他主义的动机但不限于此,利他主义所引发的亲社会行为也可称作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编辑]

  1. ^ 利他主義 林啟禎/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文)
  2. ^ Wendy Iredal and Mark van Vugt. Altruism as showing off: a signaling perspective on promoting green behaviour and acts of kindness. In Applie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Oxford Scholarship. [2018-04-03].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586073.001.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4) (英语). 
  3. ^ 林火旺. 第三章. 王翠華 (编). 倫理學 二版八冊. 臺灣: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4月: 066–067. ISBN 978-957-11-3509-0 (中文(繁體)). 
  4. ^ Thomas Nagel. The possibility of Altruism.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8: 98-104 (英语). 
  5. ^ Kristen R. Monroe. The Heart of Altruism. Ame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6: 6-7 (英语). 
  6. ^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