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吳平城(1914年—2004年)[1]台灣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海尾寮人,神靖丸沈船事件的生還者之一。為海尾寮首位長期留守服務家鄉達20年的西醫,早期以腳踏車/摩托車代步,前往台江十六寮居民的家中看診。[2]

生平[编辑]

吳平城生於1914年(大正三年11月14日) 的台灣台南州新豐郡安順庄海尾寮(現台南市安南區海尾(海東里)。[3]幼年就讀于新化公學校、台南第二公學校、安順公學校/媽祖宮分教場(今海東國小)。少年時期, 進入台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高等科、台南師範學校普通科,並於五年級時退學前往日本京都兩洋中學就讀1年準備大專考試。[3]

1934年(昭和九年)吳平城進入岩手醫學專門學校。1938年畢業後,先至台南州西港庄西港組合病院任醫師,隔年即返回安順庄海尾十字路開設「厚生醫院」,設有兒科、內科以及一般科。[3] 當時,由於海尾寮的醫療資源十分稀少,所以吳平城除在醫院為病人看診外,平日皆骑摩托車前往台江十六寮的病患家中看診; 天候惡劣環境下更須使用腳踏車或搭牛車涉入淹水災區看診。[2]

1944年(昭和十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吳平城受日本軍方徵調前往南洋擔任囑託軍醫,然而其搭乘的「神靖丸」在1945年1月12日遭到盟軍擊沈于越南西貢外海的聖雀岬湾。吳平城是其中少數的生還者之一。之後,他繼續任職於新加坡海軍病院、西貢聖雀岬病院、西貢海軍病院以至終戰。44年後的1989年, 他才將戰爭期間的日記改寫發表成《軍醫日記》等。[3][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個月之後,1946年5月1日吳平城才得以從越南被盟軍以船運送返鄉。之後継續在台南市安南區(安順庄改名)十字路的厚生醫院開業。並在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擔任安南區衛生所主任。1958年,才決定遷往臺北市開業。[4]

吳平城於1977年移民至美国,退休後定居洛杉矶[3]並與妻子黃廣美女士育有三子一女。[3]

著作[编辑]

  • 《軍醫日記》
  • 《海軍軍醫日記》
  • 《老醫生回憶錄》[3]

相關研究[编辑]

許雪姬。〈台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頁151-178。

參考資料[编辑]

  1. ^ 朱真一 - 台灣醫界與東南亞:吳平城醫師的《軍醫日記》 - 想想Thinking Taiwan - 想想台灣,想想未來. 想想論壇. [2023-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繁體)). 
  2. ^ 2.0 2.1 自由時報電子報. 閱讀草地醫師吳平城故事 見證台江最早在宅醫療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0-06-27 [2023-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8) (中文(臺灣)).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林德政. 安南區志. 台南市安南區公所. 1999: 816–817. 
  4. ^ 4.0 4.1 中華民國文化部. 《軍醫日記》作者:吳平城醫師-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12-28]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