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羅氏序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ayers S1-S3 in a high-density turbidite exposed near Talara, Peru.

羅氏序列(英語:Lowe sequence)是指由高密度濁流沉積的一組沉積結構。 它旨在補充更為人所知的鮑馬序列[1], 該序列是由低密度濁流沉積的結構。

描述[编辑]

如同鮑馬序列,羅氏序列也用代號,由下往上 分S1 ,S2, 和S3 三層,每一層都有一組特定的沉積結構和岩性。而且顆粒從下到上變得更細[1][2]. 這些層描述如下[2]:

• S3 – 為具有塊狀或粒级层理的砂岩,代表顆粒由湍流而懸浮的沉積物。有時會出現碟形和脫水管結構。該層與Bouma A 層基本相同。

• S2 – 為具有反向粒级层理的砂岩,代表顆粒由牽引力移動,懸浮力來自顆粒之間相互碰撞。

• S1 - 位底部的砂礫岩,具平行層理或交叉層理,表明數牽引沉積物,顆粒、卵石和大型碎屑的移動, 均依靠滾動和滑動. 鮑馬序列中的A到E 層,在羅氏序列分別由Ta 到Te代表。

過程[编辑]

高密度濁流中的顆粒、卵石和大碎屑最初是通過牽引(滾動和滑動)而移動,導致產生粗粒砂岩到礫岩、具有平行層理到交叉層理的S1層。隨著顆粒沉降並靠得更近,顆粒間的碰撞開始產生分散壓力,這就有助於顆粒的懸浮。同時小的顆粒能在大顆粒之間移動並優先開始沉澱沉。因此造成反向粒级层理,被稱爲為牽引地毯,因為它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單元移動。在某些時候,當顆粒之間更近,碰撞不能再保持顆粒的懸浮,這時整個層凍結形成一個 S2 層。重複此過程可以以形成其他的的牽引地毯[2]

當顆粒靠得更近並沉降時,它們之間的水會被擠向上方到水流中,變成了湍流,這就有助於在牽引地毯上方的顆粒保持懸浮狀態。當流動的能量下降到不再足以維持湍流的程度時,整個流動就會凍結,而形成塊狀或具有粒级层理的 S3 層。隨後因受殘餘流的影響,最上層顆粒能被改造形成細層理,類似於 Bouma B 層的疊層。當水流停止時,懸浮中的顆粒就沉澱,形成塊狀泥岩(Bouma E)直接蓋在疊層之上。或者,如果在這個改造階段有新的沉積物進入,或者沉積物被充分地重新遷移和運輸,在 S3 層的頂部會形成一個完整的 Bouma序列[2]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Bouma, Arnold H. (1962).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Elsevier. p. 168.
  2. ^ 2.0 2.1 2.2 2.3 Lowe, D.R. (1982).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I. Depositional mode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osits of high-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Journal of Sedimentology,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v. 52, p. 27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