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拜占庭帝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Portal:东罗马帝国

東羅馬帝國
Imperium Romanum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展示拜占庭帝国疆域变化的动态图片

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国。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罗马帝国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转写: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認為罗马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转写: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帝國位于欧洲东南部,领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亚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時期稱其為lǐn

关于帝國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观点之一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東羅馬帝國开始的标志。另一主流观点认为,395年最后一位统治整个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标志东罗马帝国的开始。德国东罗马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分治)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纪年。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标志。 (阅读全文……

特色条目

拜占庭-奧斯曼戰爭奧斯曼土耳其人與拜占庭羅馬人的一連串軍事衝突,導致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及奧斯曼帝國的崛起。

拜占庭帝國在1204年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後,國內陷入分裂及混亂。羅姆蘇丹國乘虛而入,吞併小亞細亞西部的地區,直至尼西亞帝國將塞爾柱土耳其人擊退。1261年,尼西亞帝國在拉丁帝國手中重奪君士坦丁堡。不過,受到敵對國家伊庇魯斯專制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第二帝國的威脅,拜占庭帝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依然不穩,加上羅姆蘇丹國(拜占庭帝國在亞洲的對手)的勢力減弱,拜占庭帝國將在小亞細亞的軍隊轉移到歐洲,以維持拜占庭帝國對色雷斯的控制。羅姆蘇丹國的威脅減弱對拜占庭帝國來說並非幸事,狂熱的回教徒要拜占庭帝國付出代價來建立他們的勢力範圍。許多安納托利亞貝伊參與對拜占庭帝國及塞爾柱帝國地區的征服,當中又以奧斯曼一世的勢力對尼西亞帝國及君士坦丁堡最具威脅。1299年,奧斯曼一世在確立了勢力後自稱貝伊,其勢力範圍被稱為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一世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五十年內,拜占庭帝國在小亞細亞的勢力消逝。約1380年,奧斯曼人得到拜占庭帝國控制的色雷斯地區。至1400年,曾經強大的拜占庭帝國只不過是一個摩里亞采邑的綜合體,掌控一些愛琴海島嶼及首都附近的小塊土地。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1402年的帖木兒入侵及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使拜占庭帝國仍得以苟延殘喘,直至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奧斯曼帝國的勝利使她成為地中海東部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

相关人物

弗拉维·瓦莱里乌斯·奥勒里乌斯·君士坦丁,常被稱為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大帝,或聖君士坦丁,羅馬帝國皇帝,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罗马皇帝,在313年与李锡尼共同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国轄境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内战中,击败马克森提乌斯李锡尼,巩固皇位。统治期間,他对法兰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萨尔马提亚人的战役均取得勝利,并成功夺回在前一个世纪丧失的达基亚地区。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宫,并将之命名为新罗马,但人们为尊君士坦丁之名,将此地称作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此后一千年均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的创立者。

君士坦丁制定的一些民法影響深厚。他創建的法律規定某些職業(如屠夫麵包師)為世襲職業。他還頒佈一道法令禁止佃農離開租種的土地,亦即是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道法令和類似的法律為奠定中世紀整個歐洲的奴隸社會結構起到了基礎作用。

主题

相关专题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