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南京大学/2005年12月前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好家伙,还真是历史悠久,名声显赫啊……--狐狸 20:40 2005年11月17日 (UTC)


溢美

条目中的溢美之词太多了。维基本身只中立的陈述事实,不参与评价。如果需要加入主观性的评判,可以使用类似“有观点认为……”的表达方式,并且注意多方观点的平衡表达。详见Wikipedia:中性的观点。--老鼠怕猫,这是谣传 04:07 2004年12月11日 (UTC)

太溢美了吧?--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59 2005年1月18日 (UTC)

“從首任校長、吳國國學博士祭酒韋昭,到明朝南監祭酒陳敬宗,到近代清道人李瑞清,再到現代學界精神領袖劉伯明,皆為世範。”太夸张了一点,这和南京大学有什么关系?--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01 2005年1月18日 (UTC)

这叫夸张吗?关于这点,前面“追溯学脉”已经有详细讨论,还需要在这里讨论吗?Dictioner 11:28 2005年1月18日 (UTC)
1949年中共统治中国大陆以来,天不怕地不怕,利用洋人马克思列宁苏维埃的暴力主义和专制制度,肆意空前破坏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仁圣孔夫子也以孔老二标签遭到荒唐贬损。不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否定中国传统历史。看看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即使在台独搞得厉害的今天,部史網站也没有忘记说明民国前几千年中国的情况。看看台湾的中央大学中央大學 大一生活知訊網2004,不像大陆把一切古代的东西都视作是孔老二带来的糟粕以此为耻抹煞点。香港虽然很英化,但是香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也比大陆强得多,香港武侠泰斗金庸到南大作报告,“猛夸南大,以前的国子监啊,并透露当年考上中央大学西语系,却由于无法筹足学费,走上了另一条路”,虽有讨人喜欢的意思,但却是事实的渊源。南京大学近代虽采西学,但起源却是古代的南京大学,南京太学、国子监,古代南京的中央大学。南大历史系教授、史学大师、学衡派的精神支柱柳诒徵,曾经对南京大学古代部分的校史、南朝太学、五百年前明朝南京国立大学有过专门的研究。一所学校,一个民族,以至整个人类,重要的是传承精神。 台湾中央大学,虽然在国民政府迁台很多年以后才建立,但是他认同自己为南京中央大学,一代代校友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可是,中共不一样,就像来到中国的一个洋人苏维埃孙子的异教徒,非要把中国文化给扫除,非要把孔夫子打倒,好像自己才能立足。它所统治的一切机构过去都是这样。最近二十来年大概才有点转变。Wikinu 13:56 2005年1月18日 (UTC)
呵呵,中国共产党在大陆推行马克思教条主义,否定国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歪曲,的确让人心痛,虽然近20年来逐步有所改变。特别是歪曲的观点,愚民得厉害,什么“建国以来”之类的词,好像中国建国才五六十年,把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以来直到民国以及秦前朝代的中国历史都给一笔勾销了,所以看到中华民国的教育部网站,还是觉得台湾那里对中国传统继承的好。一个没有传承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学校同样如此。 Dictioner 19:39 2005年5月3日 (UTC)
如此多地赞美实在是显得不NPOV,只要平实的介绍就可以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14:20 2005年1月18日 (UTC)


谢谢各位关注。如有美溢之处、不合于事实之处,请于下提出商榷 Dictioner 05:09 2005年1月19日 (UTC)

事实的评价

事实的评价、普遍公认的评价和溢美是两回事情。采用事实的评价、普遍公认的评价,为什么要用“有观点认为”。任何事情,都会有无数个观点。比如香港中文大学,一般认为是中国地区的一流大学,但我却听有人连二流大学都不如---居然授予杨利伟这样的一介莽夫荣誉博士---授予神5总工程师还可以理解---加加林要是也被哪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估计这所大学也够烂了---看来这所大学是不值钱,不入流,岭南无文化的例证。但这部分人的观点改变不了香港中文大学作为一流大学的事实。Dictioner 04:18 2004年12月11日 (UTC)

维基不参与评价。所有出现在条目中的观点(我不是仅仅指这个条目),都不是也不应该被认为是维基作出的,包括“公认”的观点。--老鼠怕猫,这是谣传 04:29 2004年12月11日 (UTC)
Dictioner,我也觉得“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科学名世,人文誉远。”有些过了。中国现代科学恐怕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名不出中国,远不过百年,和世界范围内的名校比起来,还有差距。我觉得这些话都是溢美之词。--Mountain(Talk) 04:58 2004年12月11日 (UTC)
“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科学名世,人文誉远。”是符合历史的评价,任何具有客观、公正心的人都可以接受这个说法。摇篮,和奠基人等的用词语一样,指最重要、最主要的源出,并不是说其他地方、其他人就没有贡献了,如果是这种意义,世界上还能用“摇篮”、“奠基人”这洋的词吗?其实这个特性主要来自1920年前后的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看看历史部分的介绍就知道了。在南高东大时期,中国科学社就设在该校,中国科学社是启蒙中国现代科学的主要科学团体,也是1949年前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团体;在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前,也代表中国科学界参与各种国际活动。当时南京大学汇聚了众多领域的中国现代科学先驱,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地学等主要科学科学,如数学的何鲁、熊庆来,物理的胡刚复、叶企孙,化学的任鸿隽、张子高、曾昭抡,生物及农学的秉志、邹秉文、胡先骕、钱崇澍、陈焕镛 ,地学的竺可桢等等,工科尚有茅以升,商科有潘序伦、马寅初,社会学有孙本文,法学有周鲠生,心理学有陆志韦,艺术学有吕凤子、李叔同,教育学有陶行知、陈鹤琴、廖世承、汪懋祖、孟宪承......,无疑是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仅物理系,最早做出世界重大科学贡献的华人科学家吴有训,最早应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赵忠尧,以自己的成就使法国最早承认中国大学学历的严济慈....,都毕业于那个时期。至于“科学名世,人文誉远”,表明南京大学自从南京高师以来的特色。那个说法早在1920年代东大时期就有了,所谓“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就是指那个时代。直到现在,南京大学仍然保持着这种特色,在科学方面的水平在国内也是顶尖的;人文方面,自1980年代以来迅速恢复发展,目前在国内,大概也仅次于规模更大的北京大学。和南高东大时期有一些类似,虽然相对低位略为逊色;和中央大学时期,社会科学和工科有差距。“科学名世,人文誉远”,说明南京大学的历史特点,以及现在的特色,都是很合适和恰当的 Dictioner 05:41 2004年12月11日 (UTC)
Dictioner,我想你可以先参考一下Wikipedia:避免中国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前者虽然是提醒中国的维基人避免“中国中心”,但我觉得也一样可以作为编者客观心态的指导。所谓“符合历史评价”,我认为是不符维基精神的。维基陈述事实,但避免作出评价。实际上所有的评价都是有出处的,比如 梁和钧评论:“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文史哲教授,实在不亚于北大。” 就比单单说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离维基的精神更近一些。--老鼠怕猫,这是谣传 06:15 2004年12月11日 (UTC)
Alexcn的理解很到位,我完全赞成。--Mountain(Talk) 06:24 2004年12月11日 (UTC)

假设我是海德堡大学或者牛津、剑桥的汉语读者,读起什么“科学名世,人文誉远”会是什么感觉。“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不妥,不过百年何以称得上古老,改成“中国最早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就平实许多了。学脉恐怕比宽泛的知识传承要严格吧,“追溯学脉古为源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有无考证?Dictioner你的偏狭是显而易见的。--Mountain(Talk) 06:36 2004年12月11日 (UTC)

这个问题我看到前面早就有讨论了,怎么又在这里提出了?说南京大学对中国现代科学的意义,一所大学对一个大国有如此贡献和影响,除了德国的洪堡柏林大学,实在是很难找到的。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1920年代前后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启蒙,研究一下中国科学社、中国自然科学社等等尤其是中国科学社。关于“追溯学脉古为源自公元258年的南京太学”,这个在几十年前民国时期就有很多关于此种的文章,史学大师柳诒徵就有很多相关著述,像“五百年前南京之国立大学”等等。这个在中共控制大陆前,也就是中央大学改名南京大学前,一直是这样追溯的。1949后,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史无前例地摧残破坏,传统历史也开始被否定。我看过一本三十年代官方所出版的“国立中央大学历史沿革”,其中对古代南京大学部分有叙及。英文中似乎更详细点“Nanjing University began its modern history in 1902 with the name Sanjiang Normal College, at the site of the former Nanjing Imperial Central College (Nanjing Taixue) originated in 258 (under the Kingdom of Wu). In the 15th century, the Imperial Central College at Nanjing was the world's largest higher institution of learning, with about 10 thousand students, many of whom came from many other countries. Wu Cheng'en, Zheng He and Zheng Chenggong studied there around the time. Nanjing Imperial Central College was changed to Nanjing College(or Jiangning Fuxue) in 1650, and the modern Sanjiang Normal College was established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y Nanjing College in 1902. It was renamed Liangjiang Normal College in 1906. In 1915 it became Nanjing Higher Normal Institute and renamed National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in 1921. It becam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in August 1928. Finally, in October 1949,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R.O.C. moved from Nanjing, mainland China, to Taipei, Taiwan, and th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changed its name to National Nanjing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was reestablished in Taiwan in 1962. In 1952, another famous Christi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anking, founded in 1888, was merged with Nanjing University.”。我看到前面Dictioner和其他人已经有很多讨论了,怎么又翻出来讨论了。一个说明确实的历史地位,一个说明一直的特色,恰如其分,没有看出任何不妥。Wikinu 03:18 2004年12月17日 (UTC)




以下引述自talk:金陵大学


既然“为了不使文章累赘冗长而无需说明出处”,为什么要使用“世界唯一一位获同时得普列策奖(Pulitzer Prize)和诺贝尔奖(Nobel Prize)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美国作家协会主席赛珍珠(Pearl Buck)”这样的说法?难道这就不“冗长”。这就是“溢美”。这样讨论也许不会有结果,提请投票吧。Alexcn --老鼠怕猫,这是谣传 10:47 2004年12月11日 (UTC)

这个冗长吗?都是关于一个人的成就或者地位的关键性知识。呵呵,Alexcn,你要懂什么“溢美”。正如刚才看南京大学条目中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中国现代科学的摇篮,“科学名世,人文誉远”),也被你说成“溢美”一样。“美”和“溢美”是两回事情,溢是超出了,言过其实的意思。这里哪里言过其实了?还投票,真有点搞笑了。关于“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故居揭牌”一文中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表明,赛珍珠是所有美国文人中,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一位,共有一百多种。” 请在网上查,也可见编辑摘要 Wikinu Wikinu 11:01 2004年12月11日 (UTC)



  • 关于近代新学制: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拟定“癸卯学制”,为全国采用近代教育体制之始。两人都先后进行三江师范学堂的筹办,是否说明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大学采用近代学制的鼻祖?(金陵大学之类的国外教会大学不在此列)Nuprace 06:37 2005年1月19日 (UTC)

建议

我的建议是,把1949年8月前的国立中央大学写成一个条目(原国立中央大学),现有所有从那所学校衍生出来的学校都可以采用参见的方式把校史指向新条目,集中把这一条目写好。 现在太多的学校一讲校史都要从三江两江说起,重复内容太多,有些资料又不全。--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12:50 2005年4月26日 (UTC)

南大的人竟然说南大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脸不脸红!

你们去看看人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是怎么写的,比南大历史久的不是一家两家,还在这里恬不知耻的说什么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什么xx发源地,你们也配!你看哪家有说自己是xx发源地的,哪家说自己是中国第一的?就凭你们写的这个狗屁条目,跟人家写的一比就知道你们学校的档次了!真给你们南大丢人!强烈建议编辑把南大的条目改成北大清华复旦等学校的行文方式--130.237.73.86 13:47 2005年5月3日 (UTC)


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现代大学。中国有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发表任何意见之前,请仔细了解清楚有关情况。在社区中还要先了解已有的讨论。另外,做人说话还是要有点教养。 Freaction 18:59 2005年5月3日 (UTC)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北洋。另外扯上一千多年前的太学也太夸张了吧。--Alexcn 19:22 2005年5月3日 (UTC)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关于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历史足迹中已有说明,也可参见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南京大学校长郭秉文条目。过英文版讨论中有详细说明。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指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如司徒雷登即在其《在华五十年》中评论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东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大学。所谓现代大学,如柏林洪堡大学,有在高等教育之外并行学术研究、学者治校、学术自由等基本特征,不同于近代大学,也不同于仅有大学(University)之名的学校,比如有大学之名的,中文名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就成立了,但是毫无现代大学之实,据说当时北京窑子里的客人很多来自“两院一堂”(两院参议院、众议院,一堂京师大学堂也),学校的状况可见一斑,至于现代大学的特征就更不指望;英文名的,比如“汇文书院”,南京汇文书院,1888年就成立了,成立时的英文名The Nanking University(后来成为金陵大学),北京汇文书院,1889年成立,成立时的英文名The Peking University(后来成为燕京大学),英文都采用University(当时对University的中文译词曾用书院),虽有大学之名,但这种形态的学校当初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世界来说,第一所现代大学是柏林洪堡大学,19世纪后产生的。记得看过孔文先生的《中国大学入门》,提到这些情况。 Dictioner 19:17 2005年5月3日 (UTC)

你知道wikipedia的政策是不作评论的,所以是不是“第一”不应该由wikipedia评价。既然这个说法有出处,就应该这样写“司徒雷登曾说……”,避免让人以为这是wikipedia的判断。--Alexcn 19:27 2005年5月3日 (UTC)
作为wiki比较早的参与者,当然了解。这是有全面的结论的事情,而不是单单依据某一个人的说法。freeaction说得不错,在评论一件事情前,自己最好成为那件事情的专家在来评论。把南京大学的历史、中国现代教育史,还有可以参考的条目学习一下,再作评论不迟。比如本条目中历史足迹中有很简要的一段“1919年,郭秉文正式出任校长;1921年,高师改建大学。郭秉文倡行办学独立、学术自由。刘伯明倡导自由教育、学者精神和纯粹学风。陶行知开创“教学法”,提倡“教学合一”,率先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该校最早在中国开展现代学术研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研究实验室。1920年代初发展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采用“学分制”、“选科制”,实行现代教学法,开展学术研究,等等,中国最早都是在南京大学。评论的时候,观点是一方面,而关于观点的依据是最根本的。如果只有观点没有依据,这样的讨论是在浪费大家时间。 Dictioner 19:48 2005年5月3日 (UTC)
wikipedia不为任何一种“结论”背书,因为wikipedia的中立政策不允许以wikipedia的名义去作任何判断和“结论”。你可以转述别人的观点,但是不能使它被认为是wikipedia的观点。你所说的“学分制”等等作为确实发生的事件可以写进条目,让读者判断转述的观点是否可以被接受,但编者不能代替读者去作这个判断。我当然知道你很早就参与了wikipedia,所以我相信你能够按照维基的准则去编辑,而不是个人的感情。--Alexcn 19:57 2005年5月3日 (UTC)
完全可以换一种更中正平和的说法嘛,柏林洪堡大学里面也只是说“第一所新制的大学”。而且最好在加上限制说明,比如“中国第一所在高等教育之外并行学术研究、学者治校的新制大学”,“最早倡行办学独立、学术自由”,或者“最早实行学分制、选科制”之类。--Louer 19:59 2005年5月3日 (UTC)
呵呵,什么叫“背书”?“背书”是一种合同行为,wikipedia和谁有合同关系?wikipedia是一个百科全书,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到目前为止人们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识,事实、结论都是知识中的一种。就好比中国13亿人口,这个是事实,也是经过普查之后得出的结论,在同其他国家比较,又可以得出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结论,这个结论也是事实。这些事实、结论,尤其有一定意义的时候,当然是十分有必要放在百科全书,这是基本常识。所以,希望参与wiki的人,可以更深地了解wiki,包括他存在的意义、他的基本精神和原则。Dictioner 20:10 2005年5月3日 (UTC)
所以维基本身不能下任何结论。但不是说不能加入评论,只是要按照wikipedia的NPOV去写,这是wikipedia的基本精神,也是wikipedia的生存之道。--Alexcn 20:19 2005年5月3日 (UTC)
关于南大是第一所现代大学也只是您所掌握的所谓“基本常识”,并未被普遍认可。这里只能说明您的认识是这样,而不能代表wikipedia对这件事的认可。--蓝色理想补充每日所需维生素 20:22 2005年5月3日 (UTC)
Dictioner你懂不懂NPOV呀?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当上助理编辑的。中国人口13亿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上帝?你知道中国有多少超生游击队?你知道中国有多少黑户口?你只能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是xxx,你不能说中国人口是xxx,这就叫客观,你懂吗?你认为的事实未必是事实,那只是你认为的,也可能是多数人认为的,以前除了伽利略所有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难道太阳绕着地球转就是事实?你可以说“大多数人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你要是不愿意按照NPOV的原则写可以,那就请不要在这里写,您尽可以到各大BBS去发表您的高见,但是在这里请您尊重别人的意见,Wikipedia不是您个人意见的发表场所!--3dball 20:29 2005年5月3日 (UTC)


概念和思维需要理顺一下。维基是一种行为,不是一个主体,一种行为当然不可能去做结论。wikipedia只是去纪录事实、结论。而如果有合理争议的事情,当然也不存在结论。wikiNPOV中的“中立”,不是政治术语中的“中立”,他并不如要去照顾谁的立场,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事情,当然是不能记录在百科全书的。wikiNPOV的基石是以事实为依据。一个本身的存在事实、结论,尤其是具有相当意义的时候,完全是有必要在wikipedia上记录的。这里面很多讨论都是多余的。现在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存不不存在“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事实、结论。好像没有就这个本身问题提出异议。前面已经提到了很多事实依据。如果有异议/不同的意见,请提出相应的依据来做反驳。 Dictioner 21:08 2005年5月3日 (UTC)

你把事实和基于事实的观点搞混了,“学分制”和“选科制”是事实,但“现代大学”则是观点。是观点就存在被接受程度的问题。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你就不应该简简单单一句“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Louer 21:24 2005年5月3日 (UTC)
是事实和基于事实的结论。另外,“学分制”和“选科制”并不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要素。现代大学的要件,你自己也可以去查一下。公认最主要的要件有两大点,一是大学兼具教育和学术研究(即教学和科研),两者相结合;一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者治校(这一点实际上在现在的大陆处于半阉割状态)。如果有异议,应该提出在中国最早完全符合这些基本要件的大学并非是南京大学。Dictioner 21:50 2005年5月3日 (UTC)
你有看我下面列的链接吗?真不知到你所说的公认是从何说起的,公认是指大多数人一致认为,你自己看看有多少种说法吧!一直口口声声说中共这中共那,你自己的做法又有何异?--3dball 22:03 2005年5月3日 (UTC)


Dictioner,“学分制”、“选科制”等制度也是现代大学的要件。你所说的两点我觉得应该主要是针对当时欧洲的情况,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前,世界上基本上没有大学兼具教育和学术研究,欧洲当然也是如此。关于学术自由方面,也是由于以前欧洲的大学受到教会控制比较厉害,没有充分的学术自由。但是在美国就不一样,美国在柏林大学以前就存在私立的哈佛、耶鲁等大学,本身是有充分的学术自由的,那时美国的大学相比柏林大学主要缺第一点,就是没有学术研究、科研的角色。所以霍普金斯大学仿效柏林大学开始以后美国的大学才逐步转变为现代大学。--Expertedu 02:09 2005年5月4日 (UTC)

我也觉得所谓"第一所现代大学"的提法欠妥, 因为并无相应佐证材料. 而且与东吴太学扯上关系没有太大意义. 两者之间除了地域接近外, 没有太明显的相承. 编的我都觉得有点肉麻:) --seen 17:19 2005年6月12日 (UTC)


talk:北洋大学中有一些说明可以参考:从北洋西学学堂开始算,考虑到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是国内第一个采用“大学”名称的学校,而且颁发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毕业文凭,所以北洋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英文名中最早用“university”的大学,是金陵大学(南京的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和燕京大学(北京的汇文书院,The Peking University),当时大学曾被翻译为书院,如Harvard University称为哈佛书院,president(校长)翻译为山长。至于以洪堡所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具备学术研究、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主要特征,中国最早的则是国立东南大学,这所大学从附属幼儿园直至大学的科学化试验改革,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壬戊学制的主要基础。近代、现代一词是中文中有的概念,英文中并无分别的词。北洋大学堂称为中国人所创办的第一所近代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说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则和汇文书院等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高等学校可能存在矛盾,不过,如果以采用大学名称、颁发大学文凭这个形式来看,则没有问题。--但是,从欧洲的角度,他们说所的近代大学的形式,还要颁发学位,这个形式则是北洋大学堂所没有的,不过可能大学毕业文凭和学位有近似的地方。” ~Bajin

条目观感

对于目前的这个“南京大学”条目,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太小家子气: 似乎生怕别人看轻自己,不把自己的优点说透不甘心,而说的东西又大都不相干。

  • 问题一: 连太学和国子监都扯上了,简直寻根成癖了。那是南京历史,不是南大历史。
  • 问题二: 象《学衡》这样的东西,“中华自然科学社”很难说与大学有什么密切关系吧。要是北大校史*里面扯《新青年》,我也会觉得很无聊,更不要说还要附上这么长的人物名单。
  • 问题三: 讲学者的名字就列了这么一大堆,喧宾夺主。
  • 问题四: 列出这么多校友干什么。校友的成就是校友自己的,若跟南大没什么密切关系,没有对南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就不应该提。
  • 问题五: 这么多“中华第一系”,写起来不累,读起来也累,汉语里不是有“等”字嘛。
  • 问题六: 传统校风一节,文风浮夸,不忍卒读。

我也曾是南京大学的学生,所以才挑这么多刺。看得出编这条目花了不少功夫,但现在这个版本,实在有点肉麻。平实的叙述不会减损南大的光彩。这样的溢美文章,反而让人看轻。--Louer 21:08 2005年5月3日 (UTC)

同意Louer的看法,我也建议挺南大派先去看看人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是怎么编的,这才是大家应有的风范!
另外上面说的所谓客观事实不知道你是真不懂还是装不懂?三段论你总知道吧?如果要证明你这句话是真的,那么必须有大前提小前提。大前提是现代大学是指xxx的大学,小前提是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达到xxx的大学,才可以推出你的结论为真。可是现在的大前提是什么?谁有“现代大学”的标准定义?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你说具备xxx的就算是现代大学,别人承认吗?随便找几个网页看看[1][2],所谓现代大学的说法根本就是众说纷纭,你所说的客观事实连大前提都不成立,又何谈结论是客观事实?这不是笑话吗。--3dball 21:33 2005年5月3日 (UTC)


南京大学的学生未必对南大了解够多。这里可以一一简单作答:
  • 回答问题一:太学和国子监是前身渊源,民国中央大学时期校方的官方历史沿革资料一直这样追溯,只是中共来了切断了大陆人民机构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关系,后来才不敢提这些。寻根癖是很好的事情,尤其百科全书,更需要这种精神。
  • 回答问题二:《学衡》、“中华自然科学社”等等和南大的关系,你最好查明再作评论。事实上,这些学术社团或者刊物,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大学的命脉之一,当然不可或缺。
  • 回答问题三、四:对于一个学校,从某个角度基本上可以人为他只有两样东西,一个就是他的教授学者,一个就是他的校友。他们是真正的主人,何以说是喧宾夺主?
  • 回答问题五: 第一系能够全部列出来为什么要省去?如此百科全书岂不变成百科片书?难道第一太多你觉得难过,以后妒嫉?
  • 回答问题六: 传统校风完全是依据有关出处,当然不必是所有人认同,但作为一个学校的整体,主流如此。

“太学和国子监是前身渊源,民国中央大学时期校方的官方历史沿革资料一直这样追溯,只是中共来了切断了大陆人民机构和中国历史传统的关系,后来才不敢提这些。寻根癖是很好的事情,尤其百科全书,更需要这种精神。”

事实上,中央大学官方并没有一直这样追溯,柳诒征也没说过中央大学继承了太学。事实上,中央大学跟太学没有哪怕一丁点的联系。中国唯一继承太学学统的大学只有一所,那就是北京大学。太学、国子监乃中国最高学府,岂是三江师范学堂这样的地方学校(两江总督府)所可以僭越继承的?国子监有最高教育行政功能,而全国只有北大才担当过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衙门)。就算我们把三江师范、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等历史都砍掉,就从中央大学算起,也毫无论据证明中央大学是行政上所保证的“最高学府”,顶多是规模最大、当时政府最器重的大学而已。而全国只有北大(京师大学堂)曾经是行政上保证的中国最高学府。
三江师范学堂虽为两江总督府所办,地位不比京师大学堂,但是实际的规格还是很高的。三江师范学堂是江南最高学府,由江南三省,即江苏(含今上海)、安徽(安徽和江苏原来合称江南省)、江西三省出资。江南自古富庶,人文厚实,所以作为投资上最多的江南第一学府,也显得与众不同。三江师范学堂建立的时候,张之洞调要求仿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精绘图式,详定章程,总期学制悉臻完备合法”,所以最初是仿照东京大学建立的,连校舍都是仿照东京大学。当时的《东方杂志》1904年就有这样的报道:三江师范学堂“校舍俱系洋式,壮丽宽广,建筑耗费,不亚于日本东京大学。现正赶工,明秋即可落成。”。当时从日本聘请来教授近代课程的师资,水平也算不错,比如最早的日本总教习菊池谦二郎,原来是日本高等学校的校长,后来的日本总教习松本孝次郎的,原来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总教习。当时一般认为两江师范学堂的水平,和日本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类似,中央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云峰的《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一书中,有评论““即令与同一时期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优级师范相比,也不逊色。”。不过两江师范从1904年开学,到1911年停学,只存在了几年时间,而且主要是培养当时社会所亟需的中学师资。后来的国立南京高师、东南大学,虽为国立,实际上是东南最高学府,经费由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分摊。
京师大学堂继承了北京国子监吗?京师大学堂当初和北京国子监是两个并列的学校。京师大学堂兼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全国新式学堂;北京国子监兼作为教育行政机关,主管全国的旧式学堂。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是两回事情。1905年,成立学部,主管全国教育,北京国子监被撤销。并不存在京师大学堂继承北京国子监的问题。况且,就继承来说,如果说清朝的北京国子监继承明朝的北京国子监,但是能说明朝的北京国子监继承了明初的南京国子监么?明朝北京国子监是在原来北平府学改建的,当然南京国子监有一部分人员参与了北京国子监的创建,但是南京国子监和北京国子监是并存的。
其实要说完全的继承,比较难,比如京师大学堂1900年停办,两年以后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个京师大学堂?两江师范学堂1912年停办,1915年开学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否能继承两江师范?北洋大学堂一度消失了多少年,抗战后复建的能否继承以前的?台湾复校的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其实都是1950年代以后建立的,能够继承以前的学校?
至于最高学府,看怎么定义。京师大学堂称为最高学府,但是学校的水平、学风都却很差,不堪作最高学府,那些年也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北京大学出的知名人物多数都是蔡元培做校长以后毕业的,不过偏重于政治人物)。民国早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北京大学作为首都第一学府,也堪称全国最高学府,但是办学不如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真正的全国第一学府是南京高师和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时候,不要说“中央”两个字,实际的地位当然也是位居全国最高学府,学生都戏称天子门生,蒋中正做过校长,国家元首做大学校长,可谓空前绝后,古代的皇帝也没有亲自担任国子监或者太学的校长的。那时候的全国名校联考,70%的考生都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其他几所名校占30%。可见当时的地位。 ~Bajin


  • 我是前面提出“南大不可能继承太学”这一问题的人。我再回复一下。北京国子监与京师大学堂(北大)的确共存过几年。一个是旧式最高学府兼旧式“教育部”,一个是新式最高学府兼新式“教育部”。两者似乎是两条平行的轨道,并无直接继承关系。但是1904年国子监裁废,同时把国子监的“教育部”功能与京师大学堂的“教育部”功能合并为清朝的“学部”。之后只剩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了。这个难道不是一种最高学府学统的传承吗?如果你硬要说这个不算传承,那么明朝国子监就一定不是传承的元朝国子监,清朝国子监也一定不是传承的明朝国子监。它们也会有共存,然后一方消亡,一方成为正统的经历。但是它们却的确是“最高学府”意义上一脉相传的,就正如清朝首任皇帝并非直接传承明朝末代皇帝,但是他们之间有“正统”的传承和转移。北大不但是传承古代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新学(西学)最高学府的开创者,这样的地位再也不会有第二个。所以有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新学祖庭”之评价。
  • 反观南大,却并无这种传承。最初的三江师范学堂作为地方学校不可能传承太学,现在的南大也并非中国最高学府。如果一定认为南大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即中央大学阶段)可以认为是最高学府的话,那么南大也只能传承北大,而不是位于南京的太学。学统的传承是精神意义上的,即“最高学府”地位的传承,而不是地理上的。但是民国后期,北大也并未消灭,中央大学的行政地位也并不比北大高,故而中央大学也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南大一直认三江师范学堂这样的地方学校为其前身呢?(如果南大割断历史,从中央大学算起,倒是似乎还可以沾一点边)。所以南大与太学之间,事实上没有任何关系。
  • 另外,京师大学堂停办过两年,后来复校,地址一样,校名一样,国家和民众的认同都一样,怎么不是同一所大学呢?而从两江师范学堂停办到南京高师的建立,虽然地址一样,但是校名变了,校长我不知道变了没,国家和民众的认同恐怕也不同,这种传承还要打个问号。事实上,浙大自称传承求是学堂也是假的。因为求是学堂1903年就停办了,1927年浙大才合并了几个专门学校而成立。浙大也是单纯的地址上的传承。国内大学之历史,假的太多了。而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无其他变化)的历史则是最无可挑剔的。
  • 至于京师大学堂(北大)在蔡元培之前的表现,的确不理想。但是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因为国子监、科举被废除,大家都以进“大学堂”(北大)为科举的延续。这个却的确证明了北大对太学从精神意义上的传承。中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中,明确规定“大学堂”(北大)为全国唯一的大学堂,其他学堂最高只能是高等学堂,高等学堂的毕业生才可以进入北大学习。在壬寅学制中,北大是唯一的金字塔的顶端(当时的人们以为全国只要有一所大学即可)。另外,学制规定,北大(大学堂)毕业生给予进士及第身份,这个再次证明了北大对我国古代最高学府的传承。
  • 1910年,京师大学堂创办分科大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科教育,也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大学的形成。北大独一无二的开创性鼻祖地位再次得到证明。~YangtzeSea


让人看轻看重与否,都不能影响对重要的事情做记录。百科全书的意旨是提供知识。Dictioner 21:36 2005年5月3日 (UTC)

如果不能站在一个宽广的角度看待南大,对南大了解再多,也不过是“管中窥豹”;如果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为人类提供不带偏见的知识。如何算是密切相关,多少是个主观的判断,我也不能勉强你。我建议你改进的,更多是文风和表达方式。其实任何一个大学条目,多多少少都会有拔高的地方和浮夸的语言。但唯有“南京大学”的条目,弄到这么多人反感,莫非大家都跟南大有仇。希望你能多听取大家意见,编出更好的南大条目。--Louer 22:32 2005年5月3日 (UTC)
哈哈,什么叫做弄到这么多人反感?你没看到吗,Alexcn,3dball,....,都是南京工学院伪东南大学的校友,因为我揭穿了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的本来面目,盗窃南大历史不成就过来报复,故意找茬,无理取闹,这种行为本来就说明这些人的自私偏狭心态。我觉得大家应该有公允之心,公允之心的前提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尤其在维基百科更因该如此。本来大家尊重事实,相安无事,但是现在你要去侵犯他人的权益,别人能不奋起维护吗?(具体来龙去脉看Talk:东南大学) --Expertedu 02:09 2005年5月4日 (UTC)
Expertedu,建议你没必要那么斤斤计较,宽容一点。前辈的好的精神,应该是希望大家都可以来继承发扬。百科全书这里的介绍,和官方不一样,尤其背景和目的。现在学校完全被意识形态所支配,所以其对自己、包括对历史的官方介绍都很片面。百科全书,比如历史部分,其实正史是一个目的,就是要大家了解我们事实上曾经怎样过,现在又是怎样的,对未来有帮助。比如现在被共党所控制,这种情形本来就不符合南大历史上前辈们期许的本来面貌(这个意义上台湾校友复校的中央大学,因为环境的关系,事实在很多方面有更好的传承)。所谓大学,乃自由学术、独立教育之地,岂容党派渗透、控制?正如学衡前辈所秉持的“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这和古士大夫“君子不党”有同样的精神,前校长郭秉文也倡导“学者治校,学者不参与政党、政治”,后来中央大学时期因为最高学府的缘故成为国共两党活动争夺青年和知识界的地方,所以40年代顾孟余校长再次提出“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的主张,大受欢迎。不过,自从共党统治学校以来,这样最本质的大学精神丢失了,何以堪称大学?一所大学,为某一个党派控制,或者为各政治团体所渗透,大学何以为大学?大学本身应是独立于政治的一种力量,他不代表任何个别党派团体的利益,代表的是真理、良知,而一个为党派所操控的学者或者学校如何能以中正之眼光从教为学?所以,这里应该是不同于共党控制的官方版本的介绍,特别说明那些被官方刻意压抑的良好部分,而且这些部分是希望更多的来传承,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都是欢迎的,尤其欢迎他们继承那些真正的大学精神,发扬前辈的事业,以便促进做更健康的教育和健康的学术Dictioner 10:15 2005年5月15日 (UTC)

我的观感是,历史、校风部分写得还不错,重大的部分许多都写进去了。一个很大的缺憾是现状介绍得太少,可以补充一下 ~~BBS

可以用4个半角的~签名。--Alexcn 04:29 2005年5月4日 (UTC)
多谢! Bbs 06:19 2005年5月4日 (UTC)

一点忠告

呵,不错,我是东南大学的,那又如何呢?我自信自己是按照wikipedia的原则编辑和讨论的。NPOV是我在维基的行事原则,而不是所谓的某校利益,我在这里的唯一身份是wikipedia的编辑和读者。我以前说过我不会再参与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编辑,直到后来User:用心阁加入,我觉得有希望把这一系列条目写得更中立,事实也如此。我很感谢他。

事实上,我早就觉得来自南大的几位wikipedian在维基进行编辑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共享知识。在很多bbs上都能看到南大的同学用自己在维基编辑的这些并没有受到中立性检查的条目来作宣传,或者拿其他条目攻击其他学校,这也是在东南大学条目产生编辑战的原因之一。看到这里的wikipedian苦心维护的中立和客观被这样滥用,你们好意思么?那些bbs上的读者看到维基的条目居然是这样的,会有什么感想?!你们自己想想!其实,即使来这里仅仅是为了树碑立传,一直编辑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那也没有关系,维基也需要这些知识,但是你们编辑的时候要按照维基的原则来做!最后说一遍,虽然你们来维基比较早,但是你们并没有理解什么是维基的精神。请你们放开你们自己狭隘的“权益观”,真正作一个维基人,按照一个维基人的标准去写、去讨论、去思考!--Alexcn 03:57 2005年5月4日 (UTC)

Wikipedia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ExperteduDictionerAlexcn3dball的用户贡献,谁500条内翻来覆去离不开南大东南,谁是为Wikipedia谁是为南大自己,谁公谁私大家一目了然!本来我对南大的印象不错,也有好几个南大的同学,wiki上这几个南大人的言行,动不动就口出不逊,急尽攻击谩骂之能事,唉...无话可说!--3dball 10:06 2005年5月4日 (UTC)
维基百科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好在不容许撒谎的东西存在,而且讨论可以累计,不仅展现真实的内容,而且展现一个人或者个群人的品格。判断公允与否的标准,是看你实际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东西。谁在有道理,谁在撒谎,谁在盗窃南大历史,一目了然,仔细看Talk:东南大学中的讨论,只能展示事实。本条目没有看出任何地方存在争议,为什么要加contro?请讨论事实际内容,不要罗索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有问题,请提出来,上面也有分别讨论的出主题,有问题提出依据,不要只说空话。我相信大家都认同,真理越辩越明。 Expertedu 11:03 2005年5月4日 (UTC)
不就是些关于大学历史的条目吗? 至于上纲上线到“盗窃南大历史”,“真理越辩越明”的地步吗?关于南大条目,没那么多真理不真理的问题,无非是写得中正平和还是写得夸张肉麻的问题。作为南大校友,我希望南大的条目能写得让人看了不反感。如果你认为你的真理就是要把母校的条目写得让人一看就起鸡皮疙瘩,那你就继续你捍卫真理的事业吧。最后,既然你那么爱说真理,我也有一句关于真理的话送给你,“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解脱对真理无理智的狂爱。”--Louer 15:15 2005年5月4日 (UTC)

谁说“不容许撒谎的东西存在”?维基百科并不判断是谁在“撒谎”,它是要将各种有影响的观点都陈述出来的。如果按照Expertedu的逻辑,那么象神创论永动机等类似的条目都不允许存在了。Expertedu的症结就在于固执的认为自己垄断了真理!你可以自己认为你的观点是“真理”,但请不要从正文里去除别人的观点。--Mountain(Talk) 12:24 2005年5月4日 (UTC)

真理越辩越明这种话都出来,Expertedu先生,这里不是中共党史,您也不是上帝李洪志说过的话也是可以放上去的,按照您这种做法wiki才是永远做不到公正客观,因为您总是事先进行了判断谁是真理而不允许任何异议声音的存在!--3dball 12:32 2005年5月4日 (UTC)

如果异议,请提出来并说明依据加以讨论,不要说空话

现在恢复争议标志,对本条目如果有异议,请提出来并说明依据加以讨论,不要说空话。另外,同一个话题清在同一个专题下完整讨论,包括前面开辟的专题。谢谢。如无异议,或者某些人提出异议却不做讨论或者没有依据,将取消争议标志 。Expertedu 11:18 2005年5月4日 (UTC)


  • 这个条目的特点:假大空

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是国内大学中的佼佼者,但中央大学,解放后被分割成南京工学院 (八十年代更名为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几所学校,工学院在工科方面很强,而南大则擅长文理。 中央大学,本来是几所学校共同的历史,但看到南大的条目上,连篇累牍地介绍自己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甚至可笑地追溯到 "吳永安元年",太自欺欺人了。而对解放后重大的院系调整,则语焉不详。 个人认为,民国时期的历史,应该放在中央大学的条目里面,如果硬要塞在南大里面,就太不符合实际了,光民国时期的建筑来讲,东大保留的不必南大要多?! 感觉这个条目是在自我涂抹粉饰,介绍学校成了人名的堆砌。 --农夫 13:45 2005年5月24日 (UTC)

  • 历史部分描述不清

历史部分缺少主语, 全部都是“该校该校”,让人摸不着历史名称改变与沿革。

另: 我也是南大校友,认为文中某些描述过于肉麻。南京大学是否是第一所现代大学,我以为这个观点根本就一点点一分分没有任何一丝丝一毫毫要书写出来的必要。

--armor 13:45 2005年6月30日 (UTC)


  • 南大跟太学到底有什么关系?

南大最初是由两江总督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我实在没法看出这个学校跟“太学”有何等继承关系。“太学”乃国家最高学府,都是由国家最高政权所立。而三江师范学堂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样的地位。如果仅仅因为校址相近就算继承的话。那我们在洛阳东汉太学原址上建一所技术职业学校,这所学校也是继承太学了?

  • 感什么叫“第一所现代大学”?

什么叫“现代”?这个词的表意太不清晰了,怎么能作为论断?1910年,京师大学堂(北大)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分科大学,分文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等。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开端。至于什么“学分制”、“选课”等,凭什么说这个就代表了“现代大学”?那我说规模大于3000人的大学才算是现代大学,于是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是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大学,行不行?

  • 感觉比较过分

每个学院都单列条目是不是太过了。如果每个大学的校友都这样搞,维基恐怕确实要成中国大学百科全书了。

这篇条目确实写得太POV。关于各个学校的民国时期历史,我建议都单列条目。很多大学院系调整时是被了,无所谓谁是正宗,希望某几位南大的同志不要太固执了。

--越来越狂的嘴 17:05:36 2005年8月14日 (UTC)

古代近代部分写了那么多,现代部分就充斥着诸如“学校设有学生的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另外还设有医院等服务机构。一般学生都为住校生,4~8人一个房间,学生需要交纳住宿费,年住宿费大致相当于南京市人均年收入的10%。另外也设有专供留学生使用的宿舍,收费标准不同。”这种废话,中国哪所大学不是这样?这是一个高水平百科全书应有的水平吗?是不是太丢中文维基的面子了?--3dball 18:27 2005年8月14日 (UTC)


发言之前请认真阅读前人的讨论

前面的专题讨论都有很多,包括关于南京太学以及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课题。前面有人的提议已经不错,一个课题集中在一个目录下,建设性的讨论请在相应目录下进行。另外最好不要发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或者已经说明清楚的问题。发言之前请认真阅读前人的讨论,前人的讨论已经很丰富了。 --Twiki 11:31 2005年8月16日 (UTC)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郭秉文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遭遇

《东大学潮:党国代表杨铨与无党派校长郭秉文》,张耀杰,说党化教育的,刊登这篇文章的网站(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www.bjsjs.net/)好像被共产党封了? --Linsen 03:17 2005年8月23日 (UTC)

嗯,好像是。小百合海外站搜到两篇有关的帖子:\\ --TCCA 14:36 2005年8月24日 (UTC)
发信人: nuhome(nuhome),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转载]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郭秉文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遭遇
发信站: 小百合BBS (Thu Jul 14 10:44:09 2005)



中国现代大学之父郭秉文及南京大学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遭遇

南高东大时期南京大学校长郭秉文,在1920年代初那个自由的时代将南京大学建成中国第
一所现代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

好景不长  推行党化教育的国共两党开始渗透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曾企图担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当时堪称中国民国执政
党国民党威望最高的领袖,比实权派蒋中正(后来中央大学时期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威望
还高)、民国的教育总长蔡元培...
社会主义流派方面,南大商科主任杨杏佛...

意图在国立东南大学以及全国推行党化教育,最终迫使倡导办学独立、学者治校、学术自
由的郭秉文校长离开南京大学,学校自此衰落,及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蔡元培再任教育
部 长,党化教育开始正式实施,国立东南大学被改为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后改为中
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但蔡元培专制的大学区制很快宣告破产,党化教育也受
到师生抵制

到1949年后,更大的灾难降临,更彻底的党化教育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

 
张耀杰:东大学潮:党国代表杨铨与无党派校长郭秉文(赐稿)
2005-06-28    张耀杰 


发信人: cennery(cennery), 信区: Forum.
标  题: 學術獨立:南京大學歷史上的東大學潮與中大學潮
发信站: 小百合BBS (Thu Aug 11 21:49:50 2005)
 

南京大學校史鉤沉之“學者治校”-- 東大學潮

                                東大學潮


經現代大教育家郭秉文、劉伯明、陶行知等人的苦心經營,在1920年前後的南京高師、東
南大學時期,南京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至南京高等
師範學校改建國立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已經擁有五科三十系,全科齊全,為全國之最。
 
這些教育家中,劉伯明是學界的精神領袖,中國現代人文主義的先驅,自由教育的倡導人
,高標碩望,領袖群賢。陶行知對中國的教育革新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郭秉文,才
高望重,規劃運籌,1920年代初將南京大學建成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居功至偉。

中國現代大學之父郭秉文認為,學校是學術機構,是培養人才的地方,非學者不能擔當起
此任務。他強調,教育不應捲入政治風潮,政治更不應該干預教育,學校應由教育家獨立
去辦理,否則不能保持學府的純潔性,學者就是學者,不親近政治勢力。他自己畢生未參
加任何黨派。孫中山曾邀請他參與革命大業,他也未從命,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郭
秉文的“學者治校,學者不參與政黨、政治”的思想,對南京高師、東南大學和改名後的
中央大學以及整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國民黨對中國局勢控制的加強,推行黨化教育的政黨勢力開始醞釀向教育界滲透,東
南大學學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了,它直接導致了南京大學在1920年代中後期的慘澹蕭條。

東大學潮自1925年1月始,歷時長達三年之久。 
 

〈「學閥」乎?「黨化」乎?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 民國84年3月
呂芳上  (Lu, Fang-sang )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目前進行之研究計畫(名稱): 抗戰時期黨國體制的運作:國際最高委員會研究1938-19
47     


source: lilybbs.us

该条目充斥着自我膨胀的不良心态

建议该条目主要编撰者参考中国其他几所知名度在该校之上的大学的编撰方式和结构。就目前版本来说,实在难以称之为中立或客观。16yards 03:30 2005年10月12日 (UTC)

“其他几所知名度在该校之上的大学”,知名度是你定义的?哪里不中立、客观?我看你才是作人为贱的不良心态 国民党党员 03:34 2005年10月12日 (UTC)

至少北大、清华比南京大学知名吧。看看这个条目,实在是狂妄到不行。楼上的注意用词也颇有该条目的特质啊,一样的狂妄无知自大220.166.174.57 03:49 2005年10月12日 (UTC)

首先,对自己无知的事情不要胡乱发言. 其次,要尊重接受事实,善于欣赏他人. Xinanlianda的话有道理,转到后面. 不过,最好不要骂人--难忍无知胡发言 06:11 2005年12月14日 (UTC)

16yards, you need to learn basic politeness and gentlemanness。国立中央大学保持着国家的文化命脉,和全民族同赴国难的时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某些人还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名义下躲在云南王的裤裆下破坏蒋公领导的全民族的拯救亡文亡种的抗战呢。 国民党党员 03:53 2005年10月12日 (UTC)


自私的中国人阿,怎么说你们呢?就见不得别人发财?你们天生就是变态的妒忌心人?丑陋的中国人阿!!!....出处都摆在那里,你们还一个一个跳出来不承认?你们这些丑陋的中国人,就不会学会欣赏别人的亮点?有本事你也取得点荣誉来让人欣赏!!!还想删条目,失去了这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百科全书还能成为百科全书吗?每个行业不要自己最有影响最有个性的事情写出来,这样的条目有价值吗?不知道你们....良心都给狗咬了。....不知道就不要跳出来乱说。丑陋的日本人书都出来了,看来不出丑陋的中国人样的书让你们反省一下无可救药阿!!!$$$ --Xinanlianda 2005年12月13日 (UTC)

真理在人的良心里

任何的评价,绝非共党或者其他某一党说了算。真理、真正的历史,在人的良心里。任何意图否定历史传承、篡改现状真实描述的人,最终都逃不过良心的谴责,也不能最终得逞。 国民党党员 04:06 2005年10月12日 (UTC)

以上论调充满了文革遗风!16yards 04:39 2005年10月18日 (UTC)
大家都要心平气和的。16yards,没有看出你的编辑有任何有根据的地方 -- Wikinu 05:14 2005年10月18日 (UTC)

历任校长

经仔细考证,许多可能的校长,并没有真正上任,如胡敦复桂崇基吴稚晖任鸿隽等人,此外还有陈逸凡秦汾段锡朋刘光华等人,有的是代理校长,有的是被任命为校长但没有真正上任或者没有能够上任。几位主要的代理校长,刘伯明蒋维乔李四光郭令智陈懿,保留,但注明是代校长。 --Wikinu 05:26 2005年11月17日 (UTC)

新加的“校風傳統”一段...

看完就一个感觉,酸得想吐。--3dball 18:59 2005年11月17日 (UTC)

呵呵,看起来别扭,像基督徒歌颂耶稣基督一样的。大概像校歌那样,“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孔子是否是千圣会归呢,好像是信仰的成分,带有儒教的成分了,不是理性的讨论范围,就像佛教弟子歌颂释迦牟尼一样了。不过和世界上的其他大学比恰里,基本上还算是那么回事情。--Wikinu 03:46 2005年11月18日 (UTC)

关于建立时间和校庆日

关于建立时间,我查了一下资料,是1953年共产党治下的南京大学官方才将建立时间确定为1902年。民国的时候,中央大学把建立时间定为1915年。而南京高师、东南大学的时候,更习惯称为南京国子监,好像是明朝时代来的。在我看来,其实都是政治因素在作祟。中国的任何朝代,往往都对前朝持贬损态度,以维护自己推翻前朝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学校在历朝的追溯也很有意思:

  1. 民朝”(姑且称中华民国时代为民代,其实基本上也是专制统治)后期的时候,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自称为国民党正统,孙中山国民党是推翻清朝的,所以不能以清朝三江师范的建立时间为成立时间;而且,定都南京前是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是国民党讨伐的政敌,也不能以北洋政府时期南京高师建立的时间为成立时间,所以起初中央大学官方自称为全新建立的学校,和北洋时期的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划清界限,习惯把1928年称为中央大学一级,1929年称为中央大学二级,以此类推,所以1937年出的是《国立中央大学十周年纪念册》。不过师生还是习惯连在一起称,当时还有南高、东大、中大毕业同学会之类的组织;后来北洋这个敌人早已成为历史,已经无所谓了,所以民朝朝廷的口气才有放松,学校才正式把北洋政府时期成立的南京高师开学年份作为建立时间,所以现在台湾的中央大学的建立时间确定为1915年。
  2. 共朝”(姑且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为共代)时期,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为南京大学,不过官方不好意思把1949年作为南京大学一级,把1950年作为南京大学建校一周年,不过到了院系调整后的1953年,官方确定建校时间的时候,就开始否定民朝了,说自己是民朝的敌人清朝的时候建立的,所以不再把1915年作为建立时间,而是清末的1902年,也就三江师范建立的时间--其实1902年还不是建立,只是在准备建立“一大师范学堂”,名字还没有定好,所以其实要说1902也只能说是“一大”(师范学堂),而不是三江。
  3. 再看民朝前期,也就是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时期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即使是民国推翻的清朝,清廷逊位也保留皇宫,所以人们能够有比较自由的主张和信仰。当时刚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人们对前朝满清多少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毕竟是外族统治的时期,所以虽然李瑞清可以纪念,但是却不从最早的近代学堂三江师范开始追溯,而是喜欢说清前明朝的事,所以南京高师的文人习惯称自己出身南京太学,所以像代校长刘伯明就被尊称为“南雍祭酒”。

至于校庆日,目前的5.20完全是政治考虑,所谓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基本上是共产党的职业学生组织的反对中央国民政府的斗争,而且共产党也承认,称之为“第二战线”。这种东西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好纪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污点,知识分子们其实是上了当——对于学术教育界和知识分子来说,民朝实在比共朝宽松得多。至于以前的校庆日,中央大学时期为6月4日,也有政治考虑,6月4日是国民党改组北洋政府时期的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的日子;东南大学时期为6月6日,以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建立的时间为纪念日,虽无政治考虑,不过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割裂了东南大学跟南京高师一脉相承的事实。 --Wikinu 03:15 2005年11月18日 (UTC)

世界古老大學的資料

偶然間在中華民國考試院查到一篇文章, '世界歷史悠久的大學: 南雍薪火不息'. 收錄在中外雜誌61卷上, 作者是文化界著名人士王成聖先生. 聽説大陸時期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生常自稱出身南雍,這所大學在現今的大陸該是南京大學吧?第一次見到,有些好奇,是否還有更多有關的資料,關於傳統到現代嬗變相承的? ^^^^Rochunghwa 08:29 2005年12月5日 (UTC)

(因为议题原因这段12月留言也放在这里 -Twiki 03:35 2005年12月2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