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emplate talk:Sinicize rank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模板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无需评级。
本Template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生物专题 (获评模板級不适用重要度
本Template属于生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生物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模板级模板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Template无需评级。

編輯請求 2024-03-13[编辑]

请求已处理

參照英維模板{{Anglicise rank}}對本模板進行了修訂,加入了本模板所缺失的層級,並移除了一些在本地和英維均未被使用的層級,以減小函數解析量。此外還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修改:

  1. 為部分層級的譯名添加地區詞轉換規則。例如遗迹化石(英文:trace fossil)在臺灣被稱作生痕化石或痕跡化石[1][2][3][4][5],故其分類層級應作類推轉換,在大陸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遗迹xx”,如遗迹属、遗迹种[6][7],臺灣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生痕xx”,如生痕屬、生痕種(樂詞網上有一名為“生痕化石屬”的詞條[8],名稱裡多了“化石”二字,但該詞條僅為孤例,不足以打破類推轉換的規則)。
  2. 將蛋化石分類層級的中文名前綴由“卵迹”改為“蛋”。蛋化石各分類層級被早前的編者譯為“卵迹xx”,如卵迹科、卵迹属、卵迹种,而此種譯法未見可靠來源支持。我所見到的文獻中都將蛋化石分類層級稱作“蛋xx”,如蛋科、蛋属、蛋种[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估計是因為分類層級的拉丁原文前綴“oo-”不含痕跡之意。誠然,雙音節的“卵迹”要比單音節的“蛋”讀着順口,字面上給人的感受也更文雅更舒適,但為了避免原創研究,還是應當依從學術界的稱法。
  3. 優化部分細節。如將“幹类群”“总类群”改為更規范的用詞“幹群”“總群”,刪去不必要的“类”字,並將“幹”的源码用字由“干”改為“幹”,以解決繁體中文用字模式下“干”字無法轉換的問題(“干”“乾”“幹”在簡體中文裡被合併為“干”,即一簡對多繁,因此單字“干”不能自動轉換為“幹”,而反之則能)。此外並系群的“並”字,複合種的“複”字也存在一簡對多繁的情況(“并”對應“並”和“併”,“复”對應“復”和“複”),故而也將其源码用字由簡改繁以明確字義。儘管目前的全局轉換規則將單字“并”轉換為“並”,詞語“复合”轉換為“複合”,已能保證“並系群”與“複合種”的繁簡體正常互轉,但保險起見最好還是將源码用字改為繁體,從根本上做到萬無一失。--蕭漫留言2024年3月13日 (三) 16:41 (UTC)[回复]
某些删除的类群似乎有在用,例如变型:丹参白花变型--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3月19日 (二) 03:51 (UTC)[回复]
抱歉疏忽了,已經將變型和變種補回去了。--蕭漫留言2024年3月19日 (二) 13:37 (UTC)[回复]
將其他被移除的層級又挨個檢查了一遍,確認在本地和英維均未被使用。--蕭漫留言2024年4月5日 (五) 03:48 (UTC)[回复]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4月9日 (二) 03:27 (UTC)[回复]

参考資料

  1. ^ 生痕化石.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1) (中文(臺灣)). 
  2. ^ 痕跡化石.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1) (中文(臺灣)). 
  3. ^ 海峡两岸海洋科学技术名词工作委员会 (编). 海峡两岸海洋科学技术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03035789-2. OCLC 910125105. NLC 006397858 (中文(中国大陆)). 
  4. ^ 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编). 海峡两岸地理学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ISBN 978-7-03-032591-4. LCCN 2012388092. OCLC 907267144. OL 25406323M. NLC 005620793 (中文(中国大陆)). 
  5. ^ 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编). 海峡两岸动物学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ISBN 7-03-016455-5. LCCN 2009393516. OCLC 72519686. OL 25106547M. NLC 003057949 (中文(中国大陆)). 
  6. ^ 遗迹属. 术语在线. 北京: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24-03-11] (中文(中国大陆)). 
  7. ^ 遗迹种. 术语在线. 北京: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2024-03-11] (中文(中国大陆)). 
  8. ^ 生痕化石屬. 樂詞網. 新北: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1) (中文(臺灣)). 
  9. ^ 赵资奎; 王强; 张蜀康 (编).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七册 (总第十一册) 恐龙蛋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ISBN 978-7-03-042610-9. OCLC 953267113. NLC 00782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9) (中文(中国大陆)). 
  10. ^ 王强; 赵资奎; 汪筱林; 蒋严根; 张蜀康.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巨型长形蛋科一新属及巨型长形蛋科的分类订正. 古生物学报. 2010, 49 (1): 73–86. doi:10.19800/j.cnki.aps.2010.01.008. CQVIP 33618281. WFdata:periodical/gswxb201001007 (中文(中国大陆)及英语). 
  11. ^ 王强; 汪筱林; 赵资奎; 蒋严根.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长形蛋科一新蛋属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0, 48 (2): 111–118. doi:10.3969/j.issn.1000-3118.2010.02.003. CNKI GJZD201002002. CQVIP 33778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05) (中文(中国大陆)). 
  12. ^ 张蜀康. 中国白垩纪蜂窝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0, 48 (3): 203–219.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0.03.003. CQVIP 34622404.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0030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中文(中国大陆)及英语). 
  13. ^ 王强; 赵资奎; 汪筱林; 蒋严根.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1, 49 (4): 446–449.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1.04.007. CQVIP 39846645.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1040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7) (英语). 
  14. ^ 张蜀康. 湖北郧县晚白垩世树枝蛋类化石研究及恐龙蛋类的系统发育分析 (博士论文).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2. WFdata:thesis/Y2187063 (中文(中国大陆)). 
  15. ^ 王强; 汪筱林; 赵资奎; 蒋严根.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恐龙蛋一新蛋科及其蛋壳形成机理. 科学通报. 2012, 57 (31): 2899–2908. OCLC 8206679754. doi:10.1360/csb2012-57-31-2899可免费查阅. CNKI KXTB201231002. CQVIP 43874334 (中文(中国大陆)). 
  16. ^ 王强; 赵资奎; 汪筱林; 张蜀康; 蒋严根.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网形蛋类新类型及网形蛋类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3, 51 (1): 43–54.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1.007. CQVIP 446825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英语). 
  17. ^ 邹松林; 王强; 汪筱林. 江西萍乡地区晚白垩世副蜂窝蛋类一新蛋种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3, 51 (2): 102–106.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2.002. CQVIP 45764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27) (中文(中国大陆)). 
  18. ^ 刘金远; 王强; 赵资奎; 汪筱林; 高春玲; 沈才智. 辽宁昌图上白垩统泉头组恐龙蛋化石的分类订正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3, 51 (4): 278–288.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3.04.003. CQVIP 4756114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6) (中文(中国大陆)). 
  19. ^ 谢俊芳; 张蜀康; 金幸生; 李大庆; 周伶琦. 甘肃早白垩世恐龙蛋化石新类型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6, 54 (1): 79–88. doi:10.19615/j.cnki.1000-3118.2016.01.006.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601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7) (英语). 
  20. ^ 黄建东; 王强; 胡远超; 任鑫鑫; 汪筱林. 皖南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 科学通报. 2017, 62 (23): 2660–2665. doi:10.1360/N972016-01479可免费查阅. CNKI KXTB201723013. CQVIP 673022128. WFdata:periodical/kxtb201723011 (中文(中国大陆)). 
  21. ^ 王强; 李雨光; 朱旭峰; 方开永; 汪筱林.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棱柱形蛋新属种及其意义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8, 56 (3): 264–272.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80708. CQVIP 7000797038.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8030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7) (英语). 
  22. ^ 张蜀康; 谢俊芳; 金幸生; 杜天明; 黄美燕. 浙江义乌恐龙蛋化石新类型及对南马东阳蛋的修订 (PDF).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9, 57 (4): 325–333. doi:10.19615/j.cnki.1000-3118.190107. CQVIP 7100703538. WFdata:periodical/gjzdwxb201904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04) (英语). 
  23. ^ 贾松海; 方开永; 高殿松; 高永利; 常华丽; 常飞; 肖乐; 杨丽丽; 郑亚琳; 朱旭峰; 王强; 汪筱林. 河南淅川盆地上白垩统恐龙蛋一新蛋种. 地质学报. 2020, 94 (10): 2816–2822. doi: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0275. CQVIP 7103182616. WFdata:periodical/dizhixb202010002 (中文(中国大陆)). 

編輯請求 2024-05-30[编辑]

请求已处理

上次修订时误删了“群”及其衍生层级的拉丁文,导致两个分类学模板的层级参数值无法识别(T:Taxonomy/AlepocephaliT:Taxonomy/Ateleopodia),故将“群”及其衍生层级的拉丁文悉数补回。

此外,“grade”是与“clade”相对的概念,“clade”为单系,“grade”为並系,参阅英维条目“en:Evolutionary grade”。考虑到“clade”被译作“演化支”而非单字“支”,因此“grade”也应译作“演化级”而非单字“级”。二者的英文和拉丁文均有部分字母相同(英文:clade/grade;拉丁文:cladus/gradus),巧妙地体现了二者的對應關係,中文译名亦当如是。“演化级”这一名称由英维条目名称翻译而来,可理解为不同於演化支的非单系、非自然类群,仅作为传统阶层式分类(林奈分类)中的一级,而不是演化树式分类(支序分类)中完整的一支,单字“级”显然传达不出这种特殊含义。--蕭漫留言2024年5月30日 (四) 14:47 (UTC)[回复]

完成--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4年6月2日 (日) 12:1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