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ennilim2014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秉持客家優先宗旨」

「全球客家人應不忘自家身分,不忘自家語言,不忘自家文化,拒絕客家遭同化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1月26日 (一) 14:26 (UTC)

聲明[编辑]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本人並不保證以下資料之真確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貢獻 02[编辑]

複合聲母w(u)[1]脫落(韻母o之前)[编辑]

因素[编辑]

  • 语流音变
  • 同化 (音韵学)
  • 方言口音
  • 其他漢語語言的影響(客家話)

現狀[编辑]

近年[何时?]來,廣東地區粵語使用者念以o為韻母的字時往往把gw(gu)發成g,把kw(ku)發成k。此現象於港澳亦常見。

例子[编辑]

(gwong2/guong2)府 -> (gong2)府[2]
(gwo2/guo2) -> 水(go2)
(kwok3/kuog3) -> 轮(kog3)

貢獻 03[编辑]

朘 || zuī || 客家話及粵語中均有用「朘」和「朘朘」來指陰莖。客家話:zoi1 粵語:zeoi1 
在香港,部分人會以「啫」或「JJ」來代替「朘」字

| || diǎo || 客家話及粵語中均可作髒話之用,客家話:diau3 
鑒於「屌」與「鳥」在古今漢語哩,都是同音或近音,故亦可写作“鸟” | || 音diu2,國語音diǎo,客家話:diau3
粵語和客家話中可用作髒話。 | JJ || 本字是脧脧(客家話:zoi1)粵語和客家話都用此字。 | 啫啫 || 粵拼:zoe4 zoe1,只是同音字, 本字是脧脧(客家話:zoi1),粵語和客家話都用此字

膣屄[编辑]

「膣屄」乃通行於客家話閩南話潮州話地區,本是女性隂部的總稱,現多作髒話之用。其中,「膣」(客家話:zi1/tsi1)指女性的陰道,今日本仍用此字。 ;現代粵語新創字,本作為全國通用字,故普通話客家話閩南話潮州話均用此字。普通話語音為〈Bi〉[3],客家話則讀作biet5[4]/bet5[5]𨳒;以勃起的陽具挺進陰戶,本字為,在廣東客家話香港客家話均用此字,念作 diau3 [6],意思和用法與粵語的相同。

貢獻 04[编辑]

荃灣區歷史[编辑]

  •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
  • 荃灣區於宋朝或之前已有人聚居。( 荃湾區内的柴湾角馬灣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東漢文物 )
  • 荃灣區也是傳統上講客家話的社區,區內的原居民村落主要是講客家話客家民系村落。除此之外,講蜑家話蜑家人(水上漁民也是本區第二大的原居民族羣,多見於馬灣地區。
  • 東晉初年,今天的荃灣地區轄於南海郡番禺縣
  •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寶安縣,轄地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
  • 南宋景炎二年九月(1277年),宋端宗的流亡朝廷從官富場逃到淺灣,同年十一月元將劉深襲淺灣,朝廷被逼再逃亡。當地居民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建石城抵抗劉深。
  •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設立,轄地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
  • 南明永曆年間,參將李萬榮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針山一帶建石城抗清。
  • 初時,荃灣曾經有多個名稱,包括「淺灣」、「荃灣約」、「全灣約」,(完灣),(團灣),(月兒灣灣)和「全灣」。
  • 康熙8年(1669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操客家話客家人遷入新安縣,其包括今天的荃灣區,並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
  • 乾隆51年(1786年),三棟屋由陳姓客家人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海壩是區內另一條較大型和知名的客家原居民村落,為雜姓,建於18世紀至19世紀。
  • 1898年,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英國殖民地,今天的荃灣區便脫離新安縣轄地,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區屬於「九龍約」。
  •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區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
  •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 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
  • 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
  • 約1960年代,楊屋道球場開幕,為區內首個有球場的運動場地。
  • 1961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大窩口邨落成,是當時區內首個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區的首個公共屋邨。
  • 1963年,福來邨落成,是是當時區區內第二個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荃灣區的首個公共屋邨。
  • 1964年,當時仍屬荃灣區葵涌邨落成,是區內第三個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區的第二個公共屋邨。
  • 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
  • 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
  • 1972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葵涌貨櫃碼頭一號、二號及三號碼頭啓用。
  • 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
  • 1974年,為配合青衣島的發展,青衣南橋通車,今青衣島屬葵青區
  • 1975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瑪嘉烈醫院落成並啓用。
  • 1976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葵涌貨櫃碼頭四號碼頭啓用。
  • 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
  • 1978年11月,當時仍屬荃灣區的和宜合道運動場啓用,為荃灣區第二個有大型球場的運動場(第一個為楊屋道球場),也是現今葵青區首個的運動場。
  • 1979年,區內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荃威花園落成。同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葵涌運動場落成啓用。
  • 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
  • 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當時仍屬荃灣區的葵涌醫院於同年10月15日啓用,為荃灣區首所服務精神病病人的醫院。
  • 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於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務,並取代觀塘綫直通尖沙咀站中環站而成為主線。
  • 1983年,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的屯門公路全線通車。
  • 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葵涌青衣正式脫離荃灣區。
  • 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
  • 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
  • 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
  • 1992年,荃灣廣場落成。
  • 1995年,區域市政局宣布區內泳灘受到污染,不宜游泳。
  • 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
  • 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
  • 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
  • 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
  • 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
  • 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
  • 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
  • 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
  • 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7] 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 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 2012年2月7日,鱟地坊最後一天營業,暑假拆卸重建。但重建後變成有規劃室內商區。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荃灣歷史[编辑]

  •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
  • 荃灣於宋朝或之前已有人聚居( 荃湾的柴湾角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東漢文物 )。
  • 荃灣也是傳統上講客家話的地方,因荃灣的原居民村落主要是講客家話客家民系村落。
  • 東晉初年,今天的荃灣地區轄於南海郡番禺縣
  •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寶安縣,轄地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
  • 南宋景炎二年九月(1277年),宋端宗的流亡朝廷從官富場逃到淺灣,同年十一月元將劉深襲淺灣,朝廷被逼再逃亡。當地居民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建石城抵抗劉深。
  • 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設立,轄地包括今天的荃灣和葵青地區。
  • 南明永曆年間,參將李萬榮曾於荃灣北部的城門谷針山一帶建石城抗清。
  • 初時,荃灣曾經有多個名稱,包括「淺灣」、「荃灣約」、「全灣約」,(完灣),(團灣),(月兒灣灣)和「全灣」。
  • 康熙8年(1669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操客家話客家人遷入新安縣,其包括今天的荃灣,並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
  • 乾隆51年(1786年),三棟屋由陳姓客家人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海壩是區內另一條較大型和知名的客家原居民村落,為雜姓,建於18世紀至19世紀。
  • 1898年,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英國殖民地,荃灣便脫離新安縣轄地,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並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
  • 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
  • 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
  • 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引來大量的中國大陸人士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有「小曼徹斯特城」之稱[8]
  • 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
  • 1961年,政府正式刊憲,發展新界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而進行填海計劃。
  • 約1960年代,楊屋道球場開幕,為區內首個有球場的運動場地。
  • 1961年,當時仍屬荃灣區的大窩口邨落成,是當時區內首個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葵青區的首個公共屋邨。
  • 1963年,福來邨落成,是是當時區區內第二個公共屋邨,也是今天荃灣區的首個公共屋邨。
  • 1966年,從南約獨立出來,成立荃灣區,並由荃灣理民府管轄。
  • 1973年,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仁濟醫院啟用。
  • 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為荃灣區議會前身。
  • 1979年,區內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荃威花園落成。
  • 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
  • 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屯門公路深井段通車。
  • 1982年,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於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務,並取代觀塘綫直通尖沙咀站中環站而成為主線。
  • 1983年,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的屯門公路全線通車。
  • 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葵涌青衣正式脫離荃灣區。
  • 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
  • 1990年,4月20日,於87年首季動工連接沙田城門隧道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
  • 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
  • 1992年,荃灣廣場落成。
  • 1995年,區域市政局宣布區內泳灘受到污染,不宜游泳。
  • 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
  • 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
  • 1998年,香港國際機場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和大欖隧道而間接加速荃灣的發展。愉景新城建成。
  • 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
  • 2003年,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
  • 2005年,香港迪士尼樂園落成,地產商紛紛將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亦選擇區內興建。
  • 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
  • 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
  • 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9] 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 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 2012年2月7日,鱟地坊最後一天營業,暑假拆卸重建。但重建後變成有規劃室內商區。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葵青區歷史[编辑]

Bennilim2014留言) 2015年4月8日 (三) 17:39 (UTC)

貢獻 05[编辑]

主要調幅(AM)廣播發射站[编辑]

現時,香港共有六個模擬電台頻道是以中頻作廣播。調幅廣播之頻率是全港通用,這㸃與調頻廣播的情況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調幅廣播衹能傳送單聲道(mono)音訊,不能作立體聲(Stereo)廣播。

各中頻電台頻道所採用之頻率(兆赫/MHz)、發射功率及其覆蓋區域如下[10]

發射站 功率(W) 服務區域 香港電台
第三台
香港電台
第五台
戲曲台
香港電台
第六台
BBC World Service
香港電台
普通話台
新城電台
采訊台
商業電台
豁達864
AM864
金 山 20,000 全香港 0.567 0.783 -- 0.621 -- --
坪 洲 10,000 全香港 -- -- 0.675 -- 1.044 0.864

貢獻 06[编辑]

語言轉換[编辑]

1

貢獻 07[编辑]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Association for Conversation of Hong Kong Indigenous Languages (HKILANG)
成立時間2008年3月2日
總部 香港
網站http://www.hkilang.org
Bennilim2014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Conversation of Hong Kong Indigenous Languages)成立於2008年[11],由多位熱心於保育及關注香港本土語言的社會人士設立[12],現任會長是劉鎮發博士 。該組織致力保育客家話圍頭話在內的香港本土語言[13],同時促進其他消失中的語言的保育。該會亦在該網設立網上發音字典[14][15] ,供公衆檢索各漢字之圍頭話香港客家話讀音。

香港語言現況[编辑]

雖然今天香港的通用漢語是粵語廣州話,但粵語廣州話並非香港本土語言之一[16]廣府圍頭客家廣府水上福佬都是香港原居民社會的組成族羣。至60年代末,鑒於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中國方言,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廣州話爲統一華人的華語。此項政策影響深遠,令客家話圍頭話等本土語言變得不重要。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報告,以客家語為母語的居民僅佔香港人口的0.9%[17] [18]。而自稱通曉客家語的則僅佔香港人口的4.7%[18][19]

該會工作[20][编辑]

  • 獲「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撥款[21],以有聲形式保存香港原居民語言(圍頭話及客家話)[22],另又以有聲音的形式保存圍頭話、客家話、汀角話及東平洲話之常用詞彙記錄[23]
  • 設有網上發音字典[24]及談話錄音[25],供公衆查詢並學習各漢字之圍頭話及香港客家話讀音。
  • 爭取將圍頭話及客家話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內。現時圍頭話及客家話已獲列入香港首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內。
  • 開辦香港客家話課程[26]
  • 曾與其他機構合辦講座。

參考條目[编辑]

  1. ^ 本頁面中之粵語拼音,於括號外者爲香港粵語拼音,於括號內者爲廣東教育廳發佈的《廣州話拼音方案》中的粵語拼音。
  2. ^ 多少先生名叫“吳廣德”-文化評論-文化名城-廣佛都市網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粗口字字形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4.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_hantzu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發音字典
  5. ^ http://www.zdic.net/z/22/js/81A3.htm 漢典
  6.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_hantzu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發音字典
  7. ^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 145TB 號工程計劃-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工程
  8. ^ 工商日報社論 1967年12月29日
  9. ^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 145TB 號工程計劃-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工程
  10. ^ http://www.ofca.gov.hk/filemanager/ofca/common/Industry/broadcasting/freq_table_sound_tc.pdf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香港模擬聲音廣播服務頻率表》 2013年9月
  11.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structure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本會架構
  12.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315&lang=zh-CN&id=16160 香港電台 《漫遊百科》第十七集 (第一及第二節)
  13.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88&lang=zh-CN&id=51187 香港電台 《千禧年代2.20-2【環節】留住客家話》 (製作:劉善茗)
  14. ^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217/-1-3191112/1.html 新浪香港《新興潮語來自本土語言》02 - 17 11:15
  15.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html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助計劃 -- 香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及網上推廣計劃》
  16.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z6STyaSAc 無綫新聞星期X檔案 -- 留住本土語》
  17. ^ http://www1.am730.com.hk/article-246670 AM730 客家文化 2015年01月22日
  18. ^ 18.0 18.1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19.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0.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aims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本會宗旨
  21. ^ http://news.takungpao.com.hk/fk/takung/plaza/2013-01/1365418.html 大公網《衞奕信文物信託巡展開鑼》2013-01-04 10:00
  22.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html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助計劃 -- 香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及網上推廣計劃》
  23. ^ http://www.lordwilson-heritagetrust.org.hk/tc/projects/project_listing/project_details/10-158-1.html 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 《受助計劃 -- 香港四種原居民語言之常用詞彙記錄︰圍頭話、客家話、汀角話及東平洲話》
  24.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dictionary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發音字典
  25. ^ http://www.hkilang.org/NEW_WEB/page/indigenous_languages/ 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 本土語言
  26. ^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88&lang=zh-CN&id=51187 香港電台 《千禧年代2.20-2【環節】留住客家話》 (製作:劉善茗)


貢獻 08[编辑]

 香港[编辑]

在香港,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1][2]。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3]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4]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5]。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語[6],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在香港,現時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7][8];報稱通曉客家話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8][9]。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8]

貢獻 09[编辑]

背景[编辑]

香港原屬廣東省新安縣(寶安縣)管轄。香港開埠之前,華南地區內的文化中心是廣州。在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前,圍頭人客家人水上人都已聚居於今天的香港境內,他們都是香港原居民,是香港早期農村社會的組成族羣。他們的母語分別是圍頭話客家話水上話。其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雖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可是華人社會中大部份中華傳統文化及價值觀得以保留下來。較著名的例子例如在英治初期,華人如有糾紛,一般會到上環文武廟前「斬雞頭,燒黃紙」宣誓,而非英式的在法庭宣誓。此外,不少中國民間風俗,如飘色巡游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也在華人社會間無間斷地保存下來。

語文[编辑]

在香港可以聽到的部分語言

由於香港大部分人口都是華人,故此香港以中文作為官方語文。粵語是香港绝大部分人通用交際語言,但粵語並非香港本土語言之一[10]廣府圍頭客家廣府水上都是香港原居民社會的組成族羣,故圍頭話客家話水上話都是香港本土語言。至60年代末,鑒於來自五湖四海的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中國方言,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統一香港華人的華語。

香港在英國殖民地的時期,雖然華洋雜處,但香港成為殖民地之初政府只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中文沒有憲制地位。直至香港教育界及大專學生從1970年起的一番爭取過後,政府才在1974年修改法例使中文成為法定語文。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基本法》第9條規定中文和英文為官方語言,政府亦開始推行「兩文三語」政策,推廣以中文和英文書寫,以及能說廣東話、英語和普通話,並在學校推行兩文三語教學。此外大型廣播除廣東話及英語外,亦加入普通話作為第三語言。伴隨主權移交而來的,還有簡體中文的使用率日增,以及香港譯名逐漸被大陸譯名取代。近年,年青一代創立一套香港潮流用語,如:「潛水」、「屈機」、「升呢」等,成為新一代之香港文化。除此之外,香港其他少數族裔都會使用其故鄉的語言與同一個族群的人交流,但他們多以英語作為交際語。

  1. ^ 張雙慶 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2.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
  3. ^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4-12-31]. ISBN 7100070546 (中文). 
  4. ^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5. ^ 香港客家人
  6. ^ 莊初升 黃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7.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香港客語母語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8. ^ 8.0 8.1 8.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9.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 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10.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z6STyaSAc 無綫新聞星期X檔案 -- 留住本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