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赫敏·格兰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赫敏·简·格兰杰
Hermione Jean Granger
埃玛·沃森饰演的赫敏·格兰杰
首次登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最后登场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创作者J.K.罗琳
饰演埃玛·沃森电影
诺玛‧杜马薇(舞台剧)
配音
香港 林宝怡粤语配音)
中华民国 杨小黎(国语配音
中国 黄莺普通话配音)
日本 须藤祐实日语配音)
角色设定信息
年龄37岁(截至《被诅咒的孩子》)
性别女性
出生1979年9月19日
国籍英国
家人
配偶罗恩·韦斯莱
儿女罗丝·格兰杰─韦斯莱
(Rose Granger-Weasley)
雨果·格兰杰─韦斯莱
(Hugo Granger-Weasley)
签署
Hermione Granger”的各地常用译名
中国大陆赫敏·格兰杰
台湾妙丽·格兰杰
港澳妙丽·格兰杰

赫敏·格兰杰(英语:Hermione Granger)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虚构登场人物。她首次出现于1997年出版的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作为一名正在前往霍格沃茨路上的新生。在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把她从女生洗手间救出后,三人结交为挚友,并经常利用她的机智、灵巧的回忆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危急情况下提供协助。罗琳曾表示,赫敏就像一个年轻女孩般缺乏安全感和对失败的恐惧[1]

从2001年的《魔法石》到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八辑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赫敏的角色都是由埃玛·沃森饰演,这个角色是该系列中的女主角及三个核心人物之一,并拥有巨大的人气。在2016年由《好莱坞报道》于荷李活专业人士里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她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女性角色[2],赫敏·格兰杰于《被诅咒的孩子》中成为了当时的魔法部部长。

角色发展[编辑]

赫敏·格兰杰的英文全名为赫敏·简·格兰杰(Hermione Jean Granger),其繁体译名为妙麗·珍·格蘭傑。她是麻瓜出身格兰芬多学院学生[3],她跟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成为了挚友。该系列小说的作者罗琳表示她出生于1979年9月19日[1][4][5],当她第一次进入霍格沃茨的时候,她将近12岁[6]。赫敏于学业上表现出色,她是一个成绩优异的人,罗琳将其描述为“非常合乎逻辑、正直和善良”的角色[7]。罗琳补充指,赫敏的父母是两名麻瓜牙医,他们对于自己古怪的女儿有点困惑,但“仍然为她感到骄傲”[7]。他们对于魔法世界的事了如指掌,并跟她一起参观了对角巷[8]。赫敏是一名独生女[7],然而罗琳于2004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赫敏原本打算有一个妹妹,但计划中的兄弟姐妹并没有出现,因为她觉得现在介绍这个角色“可能为时已晚”[9]。罗琳把卢娜·洛夫古德的个性描述为“反赫敏”,因为她们就是如此的不同[10]

罗琳在受访时曾表示赫敏这个角色是以她自己作为蓝本[11],指赫敏这个角色带有几个传记式的影响:“我并没有打算让赫敏跟我相似,但她某部分的性格有点像我[12]。她夸大了我年轻时候的样子[7]。”这也是“我自己11岁时的缩影[13]”。她回忆起她年轻时被称为“无所不知的小孩(little know-it-all)”[1]。此外,她表示,赫敏跟她自己不同的是,在赫敏的用功复习之下“有很多的不安全感和对失败的极大恐惧”。最后,根据罗琳的说法,除了阿不思·邓布利多之外,赫敏是完美的说明性的角色;由于她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她总可以用作解释哈利·波特世界的情节[14]。罗琳还表示,她的女权主义良心被赫敏拯救了出来,“她是她的年纪里最聪明的女巫”,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角色”[15][16]。同时她也很受师长信任,连邓布利多都对哈利·波特说“我恐怕是依靠格兰杰小姐让你慢下来”。

赫敏(Hermione)这个名字的命名来源,是取自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冬天的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那是贞洁又美丽的西西里王后[17],尽管罗琳说这两个角色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共同点[18]。罗琳表示她希望这角色的名字与众不同,因为若更少的女孩分享她的名字,便会有更少的女孩因此而被取笑,而“对于一对专业的牙医,他们会喜欢证明自己有多聪明[18]”。赫敏原本的姓氏为“帕高(Puckle)”,然而罗琳认为这个姓氏“根本不适合她”,所以“格兰杰(Granger)”这个不那么轻佻的姓氏就因此出现于小说和电影中[1]

赫敏这个名字的另一个原始起源为古希腊神话十二主神里的“赫梅斯(Hermes)”,其拥有拥有穿越神界和凡间的能力,暗示著麻瓜出身的赫敏可以于巫师世界与麻瓜世界来去自由。若依照英语国际音标(/hərˈmaɪ.əni ˈdʒiːn ˈɡreɪndʒər/)的念法,其中文音译应为赫买厄尼·珍·格兰杰 。繁体中文之所以译成“妙麗”,是译者为了配合全书的翻译风格——大部分角色的名字只翻译成两个字(哈利、罗恩、德拉科、纳威、金妮、卢娜、西莫、拉文德等......)使读者简单易懂,所以只拣选了“Hermione”中的“mione”翻译成“妙(mio)丽(ne)”,也因为其英文发音“my-oh-nee”和“my only”读音非常相似,具有浪漫感。然而这个名字的英语发音一直是读者最常见的问题,罗琳于《火焰杯》的小说中,安排赫敏教导她的舞伴威克多尔·克鲁姆怎样正确发音她的名字(但没有完全成功),其本人所表示的简易念法为“her-my-oh-nee”[19]。有粉丝理论认为J.K.罗琳安排赫敏使用这个念法,是刻意要让克鲁姆念成“Her-My-Own”,意指“她是属于我的”,最终获得罗琳的证实[20]

角色性格与特征[编辑]

外观上[编辑]

在小说中,赫敏被描述为有一双棕色的眼睛[21]和一头“浓密蓬松的棕色头发”[22][23][24]。她前方一对兔子似的大门牙已经很大了[22][24],有一种盛气凌人的跋扈声音。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因德拉科·马尔福和哈利的冲突,意外被马尔福所施展的咒语影响下不受控制地成长[25],后来。庞弗雷夫人于校内的医院侧翼里照顾她,并应其要求把她的牙齿缩小至跟她的嘴巴相匹配的正常大小[26]。在电影中,她的头发没有那么浓密,而且她的牙齿总是很整齐的。

关于在小说中对赫敏的肤色如何明确确定存在着争议,有些人引用《阿兹卡班囚徒》中的一句话作为证据:“赫敏白色的脸从树后伸出来[27]”。他们认为那是对其肤色的直接描述。其他人将其解释为说明相对于她平时肤色,由于她看着哈利·波特试图把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从处决中拯救出来时的惶恐和焦虑而来的苍白。罗琳本人表示赫敏的肤色变白了是因为她“在震惊之后使她花容失色”[28]。相反,另一种描述也可以引用早期的《阿兹卡班囚徒》:“他们俩都在那儿,坐在福洛林‧福斯科雪糕店的外面,罗恩满脸雀斑,赫敏整个人都很棕色,两人都疯狂地朝他挥手[29]。”有些人声称那是对她肤色的直接描述,而另一些人则声称那是对暑假期间晒黑了结果的相对描述。

她在小说刚出场时并不算特别漂亮(然而在第四辑电影里就让众人为其美貌而惊叹)。

性格上[编辑]

赫敏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其惊人的才智和聪明伶俐。她头脑冷静、书呆子气,而且总是非常合乎逻辑性。赫敏是一个喜好钻研学术及无所不知的女孩,认为世上所有一切的解释与答案全部都在书本里以及图书馆中,她于整个系列中使用图书管理员和教授们的技能来收集击败“黑魔王”—伏地魔的必要信息。每当有疑问的时候,她总是转向到学校图书馆求助[30],罗琳曾说她比哈利与罗恩都还要聪明[31],因此有时行事显得独断独行。她经常专横但永远尽职尽责,并且忠于她的朋友—一个永远值得信赖的人。罗琳说赫敏是个“永不偏离正轨的人;她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必须完成的工作上”[32]。尽管赫敏聪明伶俐而态度专横,罗琳指赫敏于“个性上有很多脆弱性”[33],而且有一种“内心的不安全感”的感觉,“完全不够......作为补偿,她努力在学校的每件事上都做到最好,表现出一种会激怒人们的自信[34]”。她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有时因此在某些特定时期被众人孤立。在《阿兹卡班囚徒》尾声的黑魔法防御术考试中,赫敏透露其最大的恐惧是在把博格特变作麦格教授之后的失败,并告诉她指她所有的考试都不及格。

赫敏是个极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女孩,她非常迅速地协助他人,尤其是不能自卫的那些,例如纳威·隆巴顿、幼小的一年级学生、家养小精灵、麻瓜出身的伙伴、如海格般的半巨人,以及如卢平教授般的狼人。罗琳透露在最后一本书出版后,赫敏于魔法部的职业是为着受到压迫和被剥夺权利的人(如麻瓜出身者和家养小精灵)争取权利。赫敏对她的朋友非常重视他们,也非常保护他们,以至于罗琳提出,若赫敏于厄里斯魔镜照过,她会看见哈利、罗恩和她自己还活着,而伏地魔被打败了[35]。赫敏也学会了忽略就如德拉科·马尔福般的欺凌者对她所说的话,并经常阻止哈利及罗恩进行报复,并设法智胜他。她接受了自己作为麻瓜出身女巫的身份,并在《死亡圣器》中指她是“泥巴种并以此为荣”[36]

魔法天赋[编辑]

在整个故事系列中,赫敏于霍格沃茨就读期间属于葛莱分多学院,虽然是麻瓜出身但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甚至在她入读霍格沃茨接受魔法教育之前,她就已经试过了几道简单的咒语,而且都起了作用;她是霍格沃茨的老师们眼中跟其同龄学生中非常有才能且最出色的女巫,是“魔法学校的高材生”,曾经在三年级教导过赫敏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莱姆斯·卢平曾指赫敏是他见过的最聪明的小女巫(而事实上,学生时代的莱姆斯曾经跟同样非常出色的莉莉·伊万丝一同于霍格沃茨学习);保护神奇动物[锚点失效]的教授鲁伯·海格也曾说过,“...而且他们也还没发明出一个我们赫敏学不会的咒语”。她被描绘成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巫,罗琳曾评价赫敏为“天才的分界线”[37] 上的人,她也是霍格沃茨同年级中最有才能的女巫。

赫敏的魔法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过同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只有少数能对她形成挑战。赫敏在O.W.L.考试(O.W.Ls)的10个科目中,当中有9个科目取得杰出成绩,有1个科目更是超出预期。她是哈利同届的最优秀的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多次成为第一个掌握其班级,甚至是更高年级所引入的任何咒语和魔咒的学生,当她可以在邓布利多军的假加隆硬币上变出一个变化咒(Protean Charm)—那是一个N.E.W.T.考试(N.E.W.Ts)时就证明了这一点[38]。她也是同龄的学生当中第一个能够施展非语言咒语的人[39]。赫敏是个有能力的决斗者—罗琳曾说过,虽然在首三辑小说中,赫敏本可以在任何魔法决斗中击败哈利,但到了第四辑小说时,哈利在黑魔法防御术方面变得如此出色,以致他能够击败赫敏[40]

赫敏对于那些不是透过书本或正规培训学习的科目上往往表现不佳,就如一年级的时候,扫帚飞行对她来说并不像对哈利那样自然[41],而且她对于占卜学[锚点失效]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她在三年级的时候便退修该学科[42]。她也不擅长巫师棋,这是她唯一输给罗恩的事情[43]

赫敏的守护神为水獭,那是作者罗琳最喜欢的动物。在《死亡圣器》小说中,当哈利三人伪装进入魔法部时,赫敏冒充的人是玛法达·霍普克(Mafalda Hopkirk)。她魔杖的杖芯由藤木和火龙的心脏神经制成;藤木是凯尔特日历英语Celtic calendar上赫敏虚构的出生月份(九月)所属的木材[44]

写照[编辑]

电影系列[编辑]

埃玛·沃森在所有八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都饰演了赫敏[45][46]。屈臣的牛津戏剧导师对她在学校的戏剧表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把她她的名字传给了《魔法石》的选角经纪人[47]。尽管屈臣认真对待她的试镜,但她“从未真正认为自己有任何机会”获得这个角色[48]。制片人对屈臣的自信印象深刻,她的表现超越了其他数千名申请该角色的女孩[49]

罗琳本人在第一次屏幕测试后对屈臣给予帮助[47]。当被问及她认为演员是否适合角色时,罗琳说:“是的,我做到了。尤其是埃玛·沃森,当我第一次跟她交谈时,她与赫敏非常非常的相像,我打从第一通电话开始便知道她是完美的[9]。”

屈臣于第一部电影中受到好评;《IGN》甚至评论说:“从赫敏·格兰杰对她最后一幕的完美介绍,屈臣比我想像的还要好。她抢尽了风头[50]。”《IGN》还写道,她“对赫敏敏锐的写照经已成为了粉丝的最爱[51]。”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编剧史提夫·克罗夫斯于2003年的一次采访中透露,赫敏是他最喜欢的角色[52],“她敏锐的才智加上完全不了解她有时会如何影响别人,我只是觉得写作很有魅力,让人无法抗拒[14]。”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制作之前,屈臣曾经考虑不回归剧组[53],但最终决定“利大于弊”,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其他人扮演赫敏[54]

屈臣曾指赫敏是个让“大脑不是美貌酷”的角色,尽管她“在社交方面有点笨拙”,但她“并不为自己感到羞耻[55]”。在拍摄《哈利·波特与密室》时,屈臣“坚持”指她不像赫敏,但她反映“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她是一个女孩所能够拥有最伟大的榜样[56]”。

2007年,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上映之前,屈臣说:“媒体上愚蠢的女孩太多了。赫敏并不害怕变得聪明。我认为有时候真正聪明的女孩会让自己弄糊涂一点,这是很糟糕的事。当我9岁或10岁的时候,人们试图让我看起来土头土脑的时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但现在我非常喜欢它。我觉得变美的压力太大了,赫敏不会在乎她长得什么样子。她是个十足像男孩似的顽皮女孩[54]。”

舞台系列[编辑]

在舞台剧《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中,赫敏一角由生于斯威士兰的女演员诺玛·杜梅兹韦尼英语Noma Dumezweni饰演,她于《日光下的葡萄干》中饰演莲达(Linda),以及曾经演出《那天晚上有个人类死了英语A Human Being Died That Night[57]。杜梅兹韦尼把这个角色形容为一种“特权与责任”,并说“我们都渴望成为赫敏”[58]。对于选择一位黑人女演员来饰演这个部分引发了社交媒体的批评,罗琳被形容为“一群种族主义者”,并补充指这些小说从未明确提及她的种族或肤色(虽然她确实曾在《阿兹卡班囚徒》中写道,“赫敏那白色的脸从树后伸出来[59]。”),而且她在粉丝创作中被描绘成黑人[28]。杜梅兹维尼本人称这种强烈反对“如此缺乏想像力”,并指“很多年轻的演员告诉我,他们很高兴我饰演赫敏,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一个版本[60]。”

杜梅兹韦尼的演出得到称赞,《独立报》评论指她“作为一个严格的女巫,她表现得极好[61]。”在2017年劳伦斯·奥利弗奖英语2017 Laurence Olivier Awards上,杜梅兹韦尼因饰演赫敏这个角色而获得最佳女配角英语Laurence Olivier Award for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60]

相关情节[编辑]

魔法石[编辑]

赫敏首次出现于霍格沃茨特快列车上跟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相遇,当时她以高傲及无所不知的姿态出现,并嘲笑罗恩无法施展咒语让他的老鼠变成黄色,使罗恩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不喜欢她,他更表示不愿跟赫敏分配到同一学院。赫敏经常宣称自己背诵了所有教科书来证明自己知道多少的事情,她经常用她的知识惹恼她的同学,所以哈利与罗恩最初认为她为人傲慢,尤其是在她批评罗恩施展的悬浮咒之后)[62]。两人由衷地不喜欢她,直至二人奋力把她从巨怪手中解救出来,她对此非常感激,以至于在麦格教授撒谎来为两人辩护,保护他们避免受罚,从而三人结为好友[63],然而赫敏和罗恩的个性使他们常常争吵。其后,二人慢慢意识到赫敏的感受,了解到赫敏作为来自麻瓜家庭的学生所受到的压力,对赫敏渐渐改观。后来赫敏以咒语击败了紧缩的植物—魔鬼网(Devil's Snare),并运用其逻辑能力让三人组解决了一个对于取得魔法石至关重要的难题[64][a]。在学年末的寻找魔法石的行动中,赫敏成为了计划进入隐藏魔法石的地点的主脑,她回应了哈利对西弗勒斯·斯内普的警惕,并且对他抱着怀疑的态度。她向哈利及罗恩透露,她在图书馆做了很多研究,这有助她击败魔鬼网并弄清楚魔药的逻辑,她也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哈利通过所有谜题。

作者罗琳于其网站上说,她拒绝了编辑要求删除巨怪场景的要求,指出“赫敏在早期《魔法石》中非常傲慢和令人讨厌,以至于我真的觉得需要一些(字面上)大事件才能让她与哈利及罗恩走到一起[1]。”

密室[编辑]

众人已升到二年级,由于吉德罗·洛哈特写了该小说及电影中所有黑魔法防御术所需的书籍,因此让赫敏和罗恩的母亲莫丽·韦斯莱跟霍格沃茨的一些女学生一起对这位新任的黑魔法防御术教授产生了好感[65]。在魁地奇队伍葛莱分多跟斯莱特林之间的晨早对战中,当赫敏为葛莱分多队辩护时,德拉科·马尔福称赫敏为“泥巴种(Mudblood)[66]”—这是对麻瓜出身的巫师的侮辱性绰号。后来,一场争吵几乎接踵而至。得知这侮辱性绰号的真正意思后,赫敏感到魔法世界中的歧视十分严重,辗转之下让她全力找出打开秘室之人,以制止针对麻瓜的攻击行为。赫敏怀疑马尔福就是打开密室的人,于是她费尽心思为三人组调制他们所需的“复方汤剂”以伪装成马尔福的室友,并混进斯莱特林交谊听来打探有关重新打开密室的斯莱特林传人的真相。然而,由于赫敏不慎从斯莱特林的女同学米莉森·伯斯德(Millicent Bulstrode)的长袍上拔下头发后,她因不慎混了猫毛而被送到校内的医院侧翼治疗,让她无法加入哈利与罗恩的调查行动(该效果需时几星期才能完全消失)。后来霍格沃茨里发生人们被石化的事件,赫敏于图书馆内成功研究发现识别攻击者的真面目—蛇怪的方法后就被石化了。尽管她在医院病房里无能为力,但哈利及罗恩凭着她发现并留下的信息,以及汤姆·里德尔的日记成功地解开了密室之谜的任务至关重要。赫敏于哈利成功消灭蛇怪后康复了,然而当她得知所有年终考试都被取消作为学校的款待时让她极烦恼[67]

阿兹卡班囚徒[编辑]

三年级是赫敏备受严重考验的一年,由于选修课程过多,她对西比尔·特里劳妮教授的占卜学大为反感,最终放弃修读此门学科;麦格教授偷偷把一个时间转换器借给赫敏使用,好让她能够及时回到过去并赶上处理她繁重的各学科的课程(尽管这直到最后两章才透露)。赫敏跟她最要好的两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她怀疑哈利于圣诞节收到的礼物—飞天扫帚“火弩箭”是小天狼星布莱克的阴谋并将其告知麦格教授,使得该扫帚被无限期没收以检查是否有黑魔法的痕迹;赫敏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而购买的猫—克鲁克山经常企图攻击罗恩的宠物老鼠斑斑,罗恩认为克鲁克山应该为斑斑的失踪而负上责任,而赫敏则坚决认为克鲁克山是无辜的,也因证据不足而据理力争,使二人陷入冷战。

在由西弗勒斯·斯内普代替莱姆斯·卢平上课时,赫敏试图在没有其他学生作答老师提问的情况下积极作答,斯内普称赫敏为“令人难以忍受的万事通”,并以赫敏说话不顺眼为由惩罚葛莱分多学院。在完成斯内普的课堂作业后,她正确地推断出卢平是狼人的真相,并决心为他保守秘密。克鲁克山在揭露斑斑的真正身份是小矮星彼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现卢平和小矮星彼得是哈利的父母詹姆·波特莉莉·波特的昔日好友,小矮星在夫妇二人被谋杀的当晚向伏地魔透露了他们的下落,并且把罪名转嫁到小天狼星布莱克(哈利的教父)身上,使他成为阿兹卡班监狱的囚犯[68][69]。赫敏和哈利三人最后得知布莱克并非坏人,她利用麦格教授所借出的时间转换器跟哈利能够营救鲁伯·海格的宠物—巴克比克的性命,并让小天狼星逃离赶到霍格沃茨执行刑罚的摄魂怪[68][69],完成了邓布利多校长对她的嘱托。

火焰杯[编辑]

这年是英国首次主办的魁地奇世界杯,赫敏是保加利亚魁地奇天才球员威克多尔·克鲁姆的粉丝,魁地奇世界杯开锣,她跟哈利获罗恩一家邀请去看比赛,期间营地于傍晚发生混乱,伏地魔的黑魔标记出现于半空,哈利被误会是伏地魔的党羽,后来才得以澄清。霍格沃茨于那年获选成为“三强争霸赛”的主办学校,一众同学感到兴奋不已。联校于圣诞前夕举办了一个圣诞舞会,罗恩在挑选圣诞舞会的舞伴时嘲笑不会有人选赫敏,让她大受伤害,然而当克鲁姆邀请她当舞伴,赫敏高兴地答应了[70]。当她教克鲁姆朗读她的名字时,其名字的正确发音(Her-my-oh-nee)被加插至情节之中;然而克鲁姆能够做到最好的事就是把它读成“Herm-own-ninny”,但她对此认为没有任何问题[1]

由于四年级的哈利以最年轻的资格参赛,让记者丽塔·斯基特不断捏造关于哈利与赫敏的不实谣言,使她不胜其烦。赫敏于圣诞舞会上一改往日形象并盛装出现,让众人眼前一亮,使罗恩更是吃醋。后来在罗恩指责她“私通外敌”后,二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二人当晚不欢而散。在小说中,当她说罗恩不能“待她就像女孩一般”,但克鲁姆则可以的时候,这暗示著赫敏对罗恩的感情。赫敏于三强争霸赛中支持着哈利,并协助他为每项任务做准备。在三强争霸赛中的第二项任务,她跟罗恩被挑选被困于湖底作为对参赛者的考验。在第二个任务结束后,克鲁姆问及赫敏于暑假期间到保加利亚跟他见面,但她婉言谢绝了。在学期快要结束时,她阻止了欺诈性小报记者兼未经注册的阿尼玛格斯丽塔·斯基特于三强争霸赛期间,透过其阿尼玛格斯(甲虫)囚禁在一个罐子里的动物形态,发表了关于她跟哈利和海格的诽谤性材料[71]

四年级的赫敏注意到家养小精灵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于是她决定成立组织“家养小精灵福利促进协会[72]”,该协会的目的是希望让家养小精灵获得自由,然而该协会的简称“S.P.E.W.”不幸地与英语的“吐”有着相同的意思,这一点偶尔会遭到罗恩嘲笑。

凤凰社[编辑]

五年级的赫敏与罗恩分别成为了葛莱分多的男女级长,二人跟卢娜·洛夫古德成为了朋友,但在赫敏谴责卢娜父亲的刊物《唱唱反调》为“人人都知道《唱唱反调》的垃圾”后,他们之间的友谊开始得并不顺利。赫敏成立的“家养小精灵福利促进协会”成效不彰,由于她不停地制作衣帽想让一众家养小精灵得到自由,然而却造成家养小精灵们拒绝为葛莱分多塔打扫,只有小精灵多比继续为葛莱分多塔服务。此时巫师社会传来对邓布利多校长与哈利对伏地魔经已重生并回归声明的不信任,一直支持着哈利的赫敏还痛斥其室友拉文德·布朗相信《预言家日报》关于哈利捏造伏地魔卷土重来的指控。魔法部同时阻止任何巫师散播有关伏地魔归来的消息,故安排魔法部官员多洛雷斯·乌姆里奇成为驻校教授,教授黑魔法防御术

罗恩跟赫敏大部分时间都在争吵,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彼此越来越浪漫的情感,但二人对哈利表现出持续的忠诚。该系列的一个转折点是,赫敏构思著无视魔法部只教授学生黑魔法防御术的基本理论却拒绝让学生实践的格言,让哈利于课余时间秘密向一小群同学传授防御术魔法,她更提议成立黑魔法的防御术联盟,赫敏得到其意想不到的巨大回响,这群学生组成了一个称为邓布利多军秘密的地下组织。面对乌姆里奇的倒行逆施,不合理的订立规则后,随意解雇老师,更随意在学生身上使用暴力,权力凌驾于校长邓布利多之上...等的问题,作为女级长的赫敏处事尽忠职守,继续一贯的好学生作风,她也承认需要一些“叛逆的感觉”。

面对着“邓布利多军”,得知此事的乌姆里奇教授随即下令严禁学生自行组织社团,她更以一些手段作为对抗,包括招募了一群学生成为检察。面对以寡敌众境况的众人也只好沉着应对。后来,赫敏跟邓布利多军成员参与了神秘事务司之战,赫敏被食死徒安东宁·杜鲁哈的咒语重创,但后来完全康复过来[73][74]。事件结果死伤不少,当中包括小天狼星布莱克。事后魔法部长福吉才赶到,面对着伏地魔出现的眼前景况,他也不得不承认伏地魔经已回来的事实。

五年级学期末,乌姆里奇教授遭彻职查办,邓布利多恢复了其校长的权力,他让校内所有的考试取消,霍格沃茨也回复了原状[75]

混血王子[编辑]

六年级的赫敏因成绩优异而获得新任魔药学教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的赏识,并得到其邀请加入他的“斯拉格霍恩俱乐部(Slug Club)”[76]。赫敏对罗恩的感情不断的加深,她内心其实喜欢罗恩但奈何不敢表白,但她在很多行为上却很帮助罗恩,例如她对寇马·奥布赖恩(Cormac McLaggen)施展混淆咒以替罗恩保住其魁地奇球队中的位置,导致奥布赖恩于看守手的选拔赛中错过了最后一次扑救的机会而落选;她也决定在斯拉格霍恩的圣诞派对上邀请罗恩结伴出席,然而他却因为报复赫敏在多年前亲吻了威克多尔·克鲁姆而跟拉文德·布朗交往。吃醋的赫敏因此经常嘲弄罗恩差劲的魔法技巧,并试图透过在圣诞派对上跟奥布赖恩约会作为报复,然而她的计划出现了差错,让自己于派对中途遗下了他[77]。赫敏跟罗恩不断地争吵(尤其是她见到罗恩跟拉文德接吻,因嫉妒而发疯的施展飞鸟的咒语向他作攻击),直至他因喝下受污染的蜂蜜酒而中毒得差点丧命,这让她害怕得跟他和解。当罗恩于学校的医院侧翼留医时,她听到罗恩呼唤着她名字的梦话,让她害羞也暗喜。

小说中有一个子情节指赫敏跟哈利于魔药学课堂上形成了竞争,由于赫敏习惯于在修读的科目中取得第一名,并且因为哈利遵循魔药学课本上的书页边空白处由前任所有者(混血王子—斯内普)所写的提示以及不同的说明而超出她的表现,让她感到生气。赫敏对于所发明的符咒感到不安,于是跟哈利着手调查混血王子的真正身份。后来,赫敏于三人组中是唯一成功通过现形术测试的一个(罗恩失败了,而哈利因太年轻而未能通过)。在邓布利多死后,罗恩和赫敏都发誓著不管发生何事也要待在哈利身边[78]

死亡圣器[编辑]

赫敏抬着多比的遗体。

在第七集及最后一辑小说及电影《死亡圣器》中,赫敏与罗恩陪伴着哈利前往寻找并摧毁伏地魔余下的魂器。在出发前,赫敏在其父母身上施展了虚假的记忆咒,修改了其父母的记忆,让他们俩忘却她这个女儿并改名换姓,相信自己为温德尔和莫妮卡·威尔金斯(Wendell and Monica Wilkins),他们一生的志向就是移居澳洲,借此保佑双亲平安。

赫敏从邓布利多的遗赠得到了他以古代原始文字编写的《诗翁彼豆故事集》版本,这让她能够破解死亡的圣物中的一些秘密。因为邓布利多认为根据赫敏的个性,她并不会相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故借此来阻止(牵制)哈利,以免哈利因埋首死亡圣器而迷失。在陋居时,赫敏为三人的出发以及旅程作好准备,透过在一个带珠饰的小钱包上施展一个无法检测得到的无限伸展咒,这样她就可以让他们必备的物品填满这个拥有无限深度的小钱包。在旅程期间,赫敏多次运用智慧和惊人的魔法技巧来解决难题,也解救自己、哈利和罗恩;她也常常提醒哈利不要陷入得到死亡圣器的迷思,一切以找寻魂器的大局为重。她于戈德里克洞从伏地魔及他的蛇怪纳吉尼手上以咒语救了哈利与自己的性命,然而过程中却把哈利的魔杖折断了。

当赫敏、罗恩及哈利被一群根据魔法部命令寻找麻瓜出身者的掠夺者(Snatchers)抓获时,赫敏利用蜇人咒(Stinging Jinx)把哈利的脸暂时毁了,使他能伪装成别人。她还试图冒充霍格沃茨前混血学生佩内洛·克里瓦特(Penelope Clearwater)以避免受到迫害,然而他们被认出后被带到马尔福庄园食死徒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酷刑咒折磨她,以试图得知赫敏、罗恩及哈利是如何拥有葛莱芬多宝剑的信息(这把剑理应安全地存放在莱斯特兰奇于古灵阁的保险库里)。莱斯特兰奇立刻命令精灵拉环检查这把剑并判断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为了营救赫敏,哈利说服他对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指这把剑是假的。当其他人逃离牢房时,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威胁要割断赫敏的喉咙。赫敏、罗恩、哈利以及其他被关押在马尔福庄园的人最终获多比救了出来,然而多比于逃脱期间却不幸遭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所扔出的刀剌中死亡。

后来当赫敏、罗恩及哈利这三人组试图从古灵阁把赫奇帕奇的金杯盗走时,赫敏以复方汤剂冒充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来进行他们的计划。三人组于霍格沃茨大战中回到邓布利多军中,赫敏在此期间于密室中以蛇怪的毒牙摧毁了赫奇帕奇的金杯,并消灭另外一个魂器。赫敏跟罗恩在这场战斗之后分享了他们的初吻[79]。在霍格沃茨大战于公共休息室的最后一战中,赫敏在金妮·韦斯莱卢娜·洛夫古德的协助下一起跟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展开决斗,然而三人都无法击败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当莫丽·韦斯莱命令她们脱离接触时,三人就停止跟她战斗[80]

后记[编辑]

故事的尾声,在伏地魔败亡的19年后,赫敏替罗恩诞下了一女一子,他们分别为罗丝·格兰杰─韦斯莱雨果·格兰杰─韦斯莱[81][82][83][84]。虽然结尾并没有明确地指赫敏跟罗恩结婚了[81],但新闻文章和其他来源将其视为事实。罗琳于访谈中提及赫敏于霍格沃茨大战后回到学校就读七年级(然而哈利及罗恩则没有),毕业后于魔法部担任魔法法律执法司担任副主管。

赫敏于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中升任为魔法部部长,接替金斯莱·沙克尔,成为了首位麻瓜出身的魔法部部长。

2014年2月,埃玛·沃森替英国杂志《Wonderland》专访了罗琳,罗琳认为,他们 "也许可以 "接受一些婚姻咨询,因为罗恩需要解决他的自尊问题,而赫敏则需要学会不那么挑剔。她最后说,就像她自己一样,拘谨的赫敏对幽默风趣的男人也有真正的弱点。最后,罗琳表示,她不后悔把他们放在一起,并表示两人相互平衡,真心相爱[85]

回响及评价[编辑]

赫敏·格兰杰被许多人视为女权主义的偶像[86]。在《象牙塔与哈利·波特[87]》—《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书籍长度分析(由 Lana A. Whited 编辑和编译),其中一章由伊丽莎·T·德雷桑英语Eliza T. Dresang题为《赫敏·格兰杰与性别遗产[88]》中,讨论了赫敏于该系列中的角色,以及她与女权主义辩论的关系[89]。该章节首先分析了赫敏的名字,和历代同名人物在神话和小说中的作用,以及赫敏因其名字而从这些人物身上继承下来的遗产。德雷桑还强调了赫敏跟罗琳本人的相似性,以及由于赫敏具有罗琳本人的一些属性,她必须是一个坚强的角色。这一章节还指出的事实是,尽管生于麻瓜父母,赫敏的魔法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她的“强制学习”有助于角色的发展,这让她成为“信息带来力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该系列的情节,因为她对魔法世界的了解经常被用于“拯救这一天”。德雷桑指“哈利和罗恩对赫敏的依赖多于她对二人的依赖。”然而,她也评论指赫敏的“歇斯底里和哭泣发生得太频繁了,以至于不能被认为是赫敏性格发展的可信部分,并且完全不符合她在书中的核心角色[89]。”

UGO网络英语UGO Networks》把赫敏列作一个他们的“有史以来最佳的英雄”之一,并说:“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记得我们在文法学校时有一个像赫敏般的同学”—一个“起初可能有点让人反感,但一旦你了解她后,她就不会是你身边的坏小妞[90]”。《IGN》选把赫敏列为他们的“哈利·波特人物首25名”中名列第二位[91],并称赞其个性发展[92]。2016年,《好莱坞报道》对包括演员、作家和导演在内的荷李活专业人士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他们一直以来最喜欢的女性角色,赫敏于该民意调查中名列前茅[2]。在《帝国杂志》选出的“最伟大的25个《哈利·波特》人物”中,赫敏·格兰杰名列第四位,仅次于斯内普教授、罗恩与哈利[93]

堪萨斯州立大学菲利普·尼尔英语Philip Nel指出,“曾经在国际特赦组织工作的罗琳,透过赫敏对受压迫精灵的热情,以及其‘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的成立,唤起了她的社会运动主义[94]。”然而,在对于《死亡圣器》的分析中,罗兰·曼夫罗普(Rowland Manthrope)指,“在七部小说中,我们仍然只知道她是个聪明伶俐、通情达理的赫敏—是个夸张的模仿描述,而不是一个角色[95]。”

流行文化[编辑]

赫敏在许多草图和动画系列中曾经被戏仿。

注释[编辑]

  1. ^ 电影中没有出现赫敏于魔法石入口处解开谜题的场景。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Rowling, J.K. Section:Extra Stuff — Hermione Granger. J.K. Rowling Official Site. [200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2. ^ 2.0 2.1 {THR Staff. Hollywood's 50 Favorite Female Character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6-12-09 [2017-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3. ^ Hermione Jean Granger. [2014-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4. ^ World Potterian Association. 《哈利波特.魔法教室》. 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 : p28. ISBN 9789574733637. 
  5. ^ Section: Extra Stuff Hermione Granger. J.K.Rowling Official Site. 2008-09-16 [2018-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6). 
  6. ^ Rowling, J.K. F.A.Q.: When Hermione arrived at Hogwarts, was she nearly eleven or nearly twelve?. J. K. Rowling Official Site. [201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8). 
  7. ^ 7.0 7.1 7.2 7.3 J.K. Rowling at the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J. K. Rowling Official Site. 2004-08-15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07). 
  8. ^ The Muggles who are in on the wizarding secret. Wizardingworld.com. 2017-05-29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9. ^ 9.0 9.1 Things you may not have noticed about Hermione. Wizardingworld.com. 2016-09-18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10. ^ Things you may not have noticed about Luna Lovegood. Wizardingworld.com. 2018-02-12 [2022-05-10]. 
  11. ^ 大卫·巴格特、萧恩·克莱因. 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 台北: 麦田出版. 2006年9月. ISBN 978-986-173-124-7. 
  12. ^ J K Rowling at the Edinburgh Book Festival, Sunday, August 15, 2004..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5). 
  13. ^ J.K. Rowling interview transcript, The Connection (WBUR Radio), 12 October, 1999.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7). 
  14. ^ 14.0 14.1 Chamber of Secrets DVD: Interview with Steve Kloves and J.K. Rowling (DVD). February 2003. 
  15. ^ J.K. Rowling's Books That Made a Difference. O, The Oprah Magazine. January 2001. My feminist conscience is saved by Hermione, who's the brightest character. I love Hermione as a character. 
  16. ^ "J.K. Rowling's Books That Made a Difference." O, The Oprah Magazine January 2001..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17. ^ Lord, Emma. What Hermione Was Almost Named In 'Harry Potter'. Bustle. 2015-12-11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英语). 
  18. ^ 18.0 18.1 Hermione Jean Granger's name is more a reflection of her parents than her own personality.. Insider. 2018-11-15 [2022-05-11]. 
  19. ^ J.K. Rowling tells fan she had Hermione sound out her name on purpose. Daily Mail. 2018-09-20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20. ^ 许瑞麟. 妙麗的「發音祕密」藏18年 J.K.羅琳證實粉絲理論. ETtoday星光云. 2018-09-20 [2018-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1) (中文(台湾)). 
  21. ^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170页。
  22. ^ 22.0 22.1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79页。
  23. ^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46页。
  24. ^ 24.0 24.1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51页。
  25.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262页。
  26.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352-353页。
  27.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293页。
  28. ^ 28.0 28.1 丽贝卡·拉特克利夫(Rebecca Ratcliffe). JK Rowling tells of anger at attacks on casting of black Hermione. The Guardian. 2016-06-05 [2016年11月16日]. 作者说在西区剧院的戏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是诺玛·杜梅兹维尼(Noma Dumezweni)“最适合的工作”...... J.K.罗琳透露了她对“一群种族主义者”在网上对赫敏于万众期待的新剧《被诅咒的孩子》中角色将由一位黑人女演员扮演的消息而作出的反应感到挫败。......罗琳指出,赫敏没有理由必定是白人。这些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其种族或肤色,而且她经常在爱好者艺术中经常被描绘成为黑人。 
  29.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46页。
  30. ^ Freier, Mary P. The Librarian in Rowling's Harry Potter Series. 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4-01-01, 16 (3) [2016-11-16]. ISSN 1481-4374. doi:10.7771/1481-4374.2197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6). 
  31. ^ Treneman, Ann. "J.K. Rowling, the interview," The Times (UK), 30 June 2000.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6). 
  32. ^ New Interview with J.K. Rowling for Release of Dutch Edition of "Deathly Hallows". The Volkskrant, translated on The Leaky Cauldron. 2007-11-19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0). 
  33. ^ A Good Scare. Time. 2000-10-30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8). 
  34. ^ Harry Potter and Me. BBC Christmas Specials. 2001-12-28. BBC. 
  35. ^ Tyler, Adrienne. Harry Potter: What Each Character Saw In The Mirror Of Erised (& Why). Screen Rant. 2021-07-07 [202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36.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37. ^ J. K. Rowling Interview. The Connection. 1999-10-12. WBUR Radio. 
  38.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第353-398页。
  39.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40. ^ World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J. K. Rowling (访谈). South West News Service. 2000-07-08. 
  41.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108页。
  42.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298-299页。
  43.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159页。
  44. ^ Section: Extra Stuff WANDS. J. K. Rowling Official Site. [2007-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6). 
  45. ^ Hermione Granger (Character). IMDB.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1). 
  46. ^ 资料:《哈利-波特6》人物介绍--赫敏格兰杰. 新浪网. 2009-07-01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47. ^ 47.0 47.1 Watson, Emma. Emma. Emma Watson's Official Website. [200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2). 
  48. ^ When Danny met Harry. The Times (UK). 2001-11-03. 
  49. ^ Kulkani, Dhananjay. Emma Watson, New Teenage Sensation!!. Buzzle. 2004-06-23 [200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9). 
  50. ^ Linder, Brian. Brian Linder's Review of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IGN. 2001-11-16 [2010-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9). 
  51. ^ Steve Head; Brian Linder.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Video Interviews. 2001-11-16 [2010-10-16]. 
  52. ^ Mzimba, Lizo, moderator. Chamber of Secrets DVD interview with Steve Kloves and J.K. Rowling, February 2003.. [2018-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53. ^ Hermione Gets Cold Feet. IGN. 2006-09-26 [200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54. ^ 54.0 54.1 Listfield, Emily. We're all so grown up!. Parade. 2007-07-08 [200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55. ^ Emma Watson's speech at Oxford Union, Oxford University. 2006-11-12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56. ^ Chamber of Secrets. Emma Watson Official Site. [201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05). 
  57. ^ Tan, Monica. Noma Dumezweni cast as Hermione in new Harry Potter stage play. TheGuardian.Com. 2015-12-21 [2016-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58. ^ Trueman, Matt. Noma Dumezweni on playing Hermione in Harry Potter: 'we all aspire to be her'. The Guardian. 2016-02-26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6). 
  59. ^ Rowling 1999,第293页.
  60. ^ 60.0 60.1 Furness, Hannah.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casts its spell over the Oliviers with a record-breaking nine awards需要付费订阅. The Telegraph. 2017-04-09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1). 
  61. ^ Shepherd, Jack. 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review: A magical experience tailor made for the stage. The Independent. 2016-07-25 [2017-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9). 
  62.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127-171页。
  63.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132-180页。
  64.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202-278页。
  65. ^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48-59页。
  66. ^ 其意思为侮辱非纯血魔法家族后代。
  67. ^ 哈利·波特与密室》 第249-340页。
  68. ^ 68.0 68.1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231-317页。
  69. ^ 69.0 69.1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 第314-435页。
  70.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第360-414页。
  71.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第631-727页。
  72. ^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Elfish Welfare]
  73.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第698-792页。
  74.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第754-856页。
  75. ^ J.K.罗琳. 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 (下). 台北: 皇冠文化. 2003年10月. ISBN 957-33-1986-1. 
  76.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第220-233页。
  77.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第317-318页。
  78.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第607-651页。
  79.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第502-625页。
  80.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第589-736页。
  81. ^ 81.0 81.1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第604-755页。
  82. ^ Brown, Jen. Finished 'Potter'? Rowling tells what happens next. Today. 2007-07-26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83. ^ Toler, Lindsay. 'Harry Potter' author ties up loose ends. The Arizona Republic (London). Associated Press. 2007-08-05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2). 
  84. ^ Hermione Jean Granger. The Harry Potter Lexicon. [2015-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85. ^ J.K. Rowling Author and Philanthropist. Mugglenet (MuggleNet.com). 2014-02-08 [2024-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8). 
  86. ^ Danaerys Targaryen: Feminism for the Iron Throne. Hbowatch.com. 2013-05-29 [2014-05-29]. 
  87. ^ [The Ivory Tower and Harry Potter]
  88. ^ [Hermione Granger and the Heritage of Gender]
  89. ^ 89.0 89.1 Dresang, Eliza T. Hermione Granger and the Heritage of Gender. The Ivory Tower and Harry Potter.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4. ISBN 978-0-8262-1549-9. 
  90. ^ UGO Team. Best Heroes of All Time. UGO Networks. 2010-01-21 [201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5). 
  91. ^ Top 25 Harry Potter Characters. IGN. 2017-06-26 [2018-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0) (美国英语). 
  92. ^ Brian Linder; Phil Pirrello; Eric Goldman; Matt Fowler. Top 25 Harry Potter Characters. IGN. 2009-07-14 [201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9). 
  93. ^ The 25 Greatest Harry Potter Characters. Empire. 2011-07-26 [2018-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英语). 
  94. ^ Donahue, Deidre. 'Potter' inspires academic analysis. USA Today. 2001-11-16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8). 
  95. ^ Manthrope, Rowland. A farewell to charms. The Observer. 2007-07-29 [201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1). 
  96. ^ Saturday Night Live Transcripts. [200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97. ^ [Louis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cone]
  98. ^ BBC One press release (PDF). 2001 [2007-05-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8-06). 
  99. ^ [Harry Potter and the Secret Chamberpot of Azerbaijan]
  100. ^ Harry Potter and the Secret Chamberpot of Azerbaijan. tv.com. [200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6). 
  101. ^ French and Saunders: Harry Potter and the Secret Chamberpot of Azerbaijan. .frenchandsaunders.com. 2003-02-19 [2007-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9). 
  102. ^ Australian television: The Wedge episode guide. [200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103. ^ [Harry Podder: Dude Where's My Wand?]
  104. ^ HighBeam
  105. ^ 'Harry Podder' to open on stage. 2005-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通过HighBeam Research. 
  106. ^ Harry Cover. Bédéthèque. [2007-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5).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