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琬

大清浙江按察使
籍贯 山东莱阳县
字号 字玉叔,号荔裳
出生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山东莱阳县
逝世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
京师
亲属 六世祖 宋黻,父 宋应亨
出身
  • 顺治四年丁亥科进士出身

宋琬(1614年—1674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明末清初诗人、政治人物。清顺治丁亥进士,累官浙江、四川按察使。为一代诗宗、清八大诗家之一,亦为南施北宋、燕台七子、清朝六大家之一。

生平[编辑]

莱阳宋氏世族,六世祖宋黻为明代莱阳的首位进士。[1]宋琬之父宋应亨为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清丰知县。崇祯十六年(1643年),宋应亨于清兵陷莱阳时遇害。宋琬自幼聪慧过人,“负隽才,著声誉”,[2]“少能诗,有才名”。[3]曾随仲兄宋璜游学京师,与王崇简王熙父子相识。亦同姜埰姜垓兄弟友好。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吏部郎中。一度因“文字余孽”为逆仆所陷,下狱。顺治十八年(1661年),官至浙江按察使

康熙元年(1662年)又因亲戚董樵之故,其侄宋彝秉(宋一柄)诬告宋琬与登州于七起义有关,下狱,三年后释放,流寓江南八年,[4]宋荤朱彝尊王士禄等人诗酒唱和。康熙十一年春任四川按察使,次年进京述职,遭逢三藩之乱,不得回程,得知家人皆陷于兵火,忧苦成疾,卒于京城。

著作[编辑]

宋琬能作诗,古体拟汉魏,近体学盛唐,一生遭遇“丰少屯多,故其诗多愁苦之音”,[5]诗歌以“沉郁苍健”著称。与安徽宣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6]

宋玉叔多有著述,现存诗有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赋2篇、杂剧《祭皋陶》一卷,均收在《安雅堂集》里。另有《安雅堂诗》八卷、《二乡亭词》、《永平府志》、《北寺草》等。康熙十一年春,王士祯曾审定其诗稿三十卷。宋琬入蜀后又结集《入蜀集》一部。宋琬最早的刻本为《荔裳集》,现见最早的正式刊刻稿为《安雅堂文集》二卷,《安雅堂诗》一卷系作者康熙五年(1666)寓居苏州时所刻。后作者又自刻过《二乡亭词》、《安雅堂书启》以及剧本《祭皋陶》等,是残缺本。宋琬子思勃和族孙宋邦宪先后多次搜罗补辑,共凑成二十卷,大部分是未刻稿。另据《登州府志》记载宋琬还写有《秦州纪异》、《治蜀条例》和《治蜀谳案》各一卷,“皆事理详尽,文亦简净不俗”。

纪念[编辑]

光绪五年(1879年),莱阳知县茅芳廉为其故宅立碑,故居现改为莱阳市博物馆。

佚事[编辑]

聊斋志异·喷水》一篇讲述宋琬老母在部曹官邸遇鬼身死之事。[7]

注释[编辑]

  1. ^ 《复社纪略》记载:“先是,贵池吴次尾应箕与吴门徐君和鸣时合七郡十三子之文为匡社,行事已久。至是,共推金沙主盟。介生乃益扩而广之,上江之徽、宁、池、太及淮阳、庐、凤,与越之宁、绍、金、衢诸名士,咸以文邮致焉,因名其社为应社。与莱阳宋氏、侯城方氏、楚黄梅氏遥相应和,于是广应设社之名闻于天下。”
  2. ^ 《莱阳县志·艺文》,民国二十年编印,卷三
  3. ^ 清史稿·宋琬本传》
  4.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时登州于七为乱。琬同族子怀宿憾,因告变,诬琬与于七通,立逮下狱,并系妻子。逾三载,下督抚外讯。巡抚蒋国柱白其诬,康熙三年放归。”王熙《宋琬墓志铭》载:“……先是文登有剧盗于七,为地方之害。公族人某诬公与通谋,而七遂作乱。乃自浙江械系公送刑部狱中穷治无迹,犹轻重两比,以请廷议,谓证虚不当坐,缘是放废者八年。”
  5. ^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
  6. ^ 王士祯《池北偶谈》谓:“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宜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
  7. ^ 聊斋志异·卷一·喷水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91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84》,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书目[编辑]

  • 王熙,《宋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