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量子力学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量子力学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6年10月24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09年2月17日优良条目重审维持
2013年9月3日优良条目重审维持
2016年9月23日优良条目重审维持
当前状态:优良条目
基础条目 量子力学属于维基百科自然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物理学专题 (获评优良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物理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物理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数学专题 (获评优良级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数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数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天文专题 (获评优良级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天文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天文学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小问题[编辑]

假设部分写的是有些小问题,但几个主要的假定(波函数、测量、演化、厄米算符)都在了。第3条是非常深刻的、量子力学独有的特质,尽管它不该写在在假定中。我还是很感谢作者(们),请大家宽容一下,不要在枝节上大加挞伐。
-Jilidelft
量子力学中因果律还是成立的,不过需要修正

-大猩猩 03:24 2004年9月23日 (UTC)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对量子力学的理解有问题,且不说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应该是玻尔,而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是把数学形式确定下来,就说后面的几条基本假设,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能这样胡乱堆砌在一起。。。ilovebach 08:05 2006年10月5日 (UTC)

也许是作者主要是从本科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的吧,从他对于量子力学的描述来看,他说的主要是波动力学,这样的话,“除通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万有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被量子力学描写。”这一句就有问题,不能把量子场论简单地归入量子力学的范畴。ilovebach 08:09 2006年10月5日 (UTC)

数学理论那段,为什么最后把功劳算到了诺伊曼的头上,应该是狄拉克才对。ilovebach 21:51 2006年10月5日 (UTC)

维基百科就是需要你这些对题目有认识的人啊,请你多多去修改吧,造福人群!我这些一知半解的人,想帮也帮不了 :P --Lorenzarius 21:57 2006年10月5日 (UTC)
量子力学这么大的题目,很难动手啊,先等Wing把架子搭好的吧。ilovebach 23:03 2006年10月5日 (UTC)
卢瑟福模型写成卢瑟福行星模型会不会妥当些?陆昊涵 2018年8月6日 (一) 08:09 (UTC)
(:)回应:不会出现歧义,因此没有必要这样做。--老陈留言2018年8月7日 (二) 22:46 (UTC)[回复]

优良条目评选[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关于人物名称的一个建议[编辑]

自然科学方面有大量外国人的名字出现,而大陆、香港、台湾的翻译又不尽相同,我建议大家尽量把常见的译法都写上,另外再注明外文名称(英文或者德文等等),以便阅读和查找。

各地对一些名词的翻译不同可以通过手工繁简转换解决,许多人名或地名都有四五种甚至更多的翻译方法,维基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穷尽所有这些翻译方法。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内容上,如果提到一个人名时突然冒出来很多种叫法或者各地不同翻译法的解释说明,势必打断读者的思路,分散其注意力。其效果就是喧宾夺主。--Tevatron 2007年6月3日 (日) 04:46 (UTC)[回复]

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翻译单位:

老陈 (留言) 2008年8月28日 (四) 18:51 (UTC)[回复]
还可以参考CNKI翻译助手。--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10月18日 (六) 14:23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移动完毕木木 (发呆中) 2009年2月17日 (二) 18:47 (UTC)[回复]

看不懂[编辑]

太难。—Wmrwiki (留言) 2009年3月14日 (六) 18:25 (UTC)[回复]

能否稍微陈述哪些地方不懂?国立交通大学物理系有个非常好的,关于量子力学导论的视听教学,可以学到初等量子力学。—老陈 (留言) 2009年3月15日 (日) 04:15 (UTC)[回复]

少了爱因斯坦[编辑]

条目少了他 对于量力的贡献.

区别[编辑]

本条目和量子力学入门的区别是什么?--百楽兎 2009年7月31日 (五) 11:21 (UTC)[回复]

我觉得量子力学这条目应该是比较一般性。也就是说,这条目是对于想要知道量子力学是甚么的大众读者而编写的。而量子力学入门条目则是针对那些想要学习量子力学的读者。或许,他们读完那条目后,还会继续研读更进阶的条目。不知您意见如何?—老陈 (留言) 2009年11月10日 (二) 07:01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第二次)[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量子力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自然科学 - 物理学,提名人:Peacezheng留言2013年8月27日 (二) 05:25 (UTC)[回复]

投票期:2013年8月27日 (二) 05:25 (UTC) 至 2013年9月3日 (二) 05:25 (UTC)

补充参考文献[编辑]

此条目已有32条参考文献,我个人觉得足够支撑全文。如果您认为有任何内容需要补充参考文献,请详细指明,我很愿意找到相关资料,否则,也可以将该内容删除,谢谢!--老陈留言2014年6月1日 (日) 00:26 (UTC)[回复]

此条目争议较少的版本[编辑]

请求已拒绝

此条目这个版本有包括量子纠缠及量子信息学的内容,而且有参考资料,不知是否可以请管理员协助更新到此版本?若管理员有其他考量也敬请提出,谢谢,祝编安--Wolfch (留言)-第十二次动员令开始筹备 2014年6月24日 (二) 13:27 (UTC)[回复]

精简[编辑]

是否可以考虑将 动力学演化 段落精简并拆分为一个单独条目。对于其他部分来说这一段落显得特别繁琐。--物理极客铭留言2016年5月22日 (日) 03:58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第三次)[编辑]

量子力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叶又嘉留言2016年9月16日 (五) 19:46 (UTC)[回复]
投票期:2016年9月16日 (五) 19:46 (UTC) 至 2016年9月23日 (五) 19:46 (UTC)
  • (:)回应,未免过于夸张,是否符合维基评审的水平?请具体列出问题语句,谢谢!--老陈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06:08 (UTC)[回复]
    • 第一句话:“量子力学是描写微观物质的一个物理学分支,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其为基础。”>“量子力学是微观物质物理学分支,与相对论一起被视为现代物理学两大基本支柱,……接下来我改不了,不知道到底两个基本支柱是这些的基础,还是只是量子力学是这些的基础,我也不需要知道实际情况到底是哪个,这足以说明条目开头的定义就有歧义。”第二句:“19世纪末,经典力学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与矛盾越来越明显。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恩里科·费米保罗·狄拉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大群物理学家所共同创立。”上下两句如果是因果关系的话,现在的行文就没有体现出来,由于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存在不足,因此有量子力学面世;所字多余,一大群说法不当,首段就这样罗列一堆人名也是。“透过量子力学,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见解被根本地改变,同时,许多现象也得以真正地被解释。”这两个被字句真是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可以考虑改成:“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借由量子力学,以往经典理论无法直接预测的现象,现在可以被精确地计算出来,并能在之后的实验中得到验证。”这断句还能不能再欧化一点?“人们也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精确计算并预测过去经典理论力所不及的现象,并在以后中实验中验证。”“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引力外,迄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写量子场论)。”上半句已经“除……外”,下半句还要“其它”?后半句“的”字多余,另外首段中反复使用的描写、描述这种词,我想问一下(真的是疑问句):台湾真的是用这类词的?像上面这样用相对论描写引力,在量子力学框架描写基本相互作用?如果是那这两个词没有意见。教科书式行文遍地都是:“这里 是一个整数……”“这里, 是频率”,“这里 是电子的质量,”“电子的双缝实验可以非常生动地展示出多种不同的量子力学现象。”“怎样才能正确地理论描述对于一个可观察量的测量?”好了不浪费时间了。--7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8:58 (UTC)[回复]

不确定性原理[编辑]

粒子的位置 和动量 是不相容可观察量的典型范例。它们的不确定性是 的乘积,大于或等于约化普朗克常数的一半:[1]:110-114

这公式被称为不确定性原理。理论而言,因为,改变位置算符和动量算符的作用顺序,会直接影响到运算结果。

设想一个定域性的波包,假设波包的尺寸为 .从计数波包的周期,可以知道其波数

假若,计数的不确定性为,那么,波数的不确定性是

根据德布罗意假说。因此,动量的不确定性是

由于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是,所以,这两个不相容可观察量的不确定性为[2]:5-6

请问Antigng,这是百科全书的写作风格吗?可以当做是其他条目写作的典范吗?--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26 (UTC)[回复]

这一段没有任何违反格式手册的地方。--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27 (UTC)[回复]
阁下仍然认为,就这一节而言,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就是这样,一点改动的馀地都没有?--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30 (UTC)[回复]
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就是五条公理,条目的核心部分也是围绕着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展开的。“不确定性原理”是统计诠释假设一个重要的推论。--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34 (UTC)[回复]
既然阁下看不出任何改动的余地,那么我提一个改进建议,请阁下指教。我希望,这一段在罗列公式、定义等内容之前,应该至少有一句总述,再不济,最起码也要说一下为什么要把“不确定性原理”列在这里。不要写成教科书的样式。阁下觉着我说的有道理吗?欢迎批评。--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0 (UTC)[回复]
总述:“粒子的位置 {\displaystyle x} x 和动量 {\displaystyle p} p是不相容可观察量的典型范例。它们的不确定性是 {\displaystyle \Delta x} \Delta x 和{\displaystyle \Delta p} \Delta p 的乘积,大于或等于约化普朗克常数的一半:[1]:110-114{\displaystyle \Delta x\Delta p\geq {\frac {\hbar }{2}}} \Delta x \Delta p \geq \frac{\hbar}{2}这公式被称为不确定性原理。”之所以要列在这里,是因为上文谈到了“不相容可观察量”的问题。在条目中说明为什么这么写,以达到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的目的,才是教科书的样式。--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2 (UTC)[回复]
阁下觉着用这句话来代替阁下的总述怎么样:“粒子的位置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是不是教科书的味道少点了呢?--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8 (UTC)[回复]
这句话在上一段已经有了,“在经典力学里,一个物理系统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无限精确地确定和预测。在理论上,测量过程对物理系统本身,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并可以无限精确地进行。在量子力学中则不然,测量过程本身会对系统造成影响。”--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54 (UTC)[回复]
呵呵,阁下能从上一段“在经典力学里,一个物理系统的位置和动量,可以同时被无限精确地确定和预测。在理论上,测量过程对物理系统本身,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并可以无限精确地进行。在量子力学中则不然,测量过程本身会对系统造成影响。”中,得出“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这个结论。阁下脑补的功力真牛!不过,也许是我的逻辑能力太差了,阁下的逻辑水平太强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01 (UTC)[回复]
从上一段可以推导出“粒子的位置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这个结论。--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09 (UTC)[回复]
阁下认为从上一段可以导出 吗?如果普通读者像阁下这么天才,那还写下一段干什么,让读者自己推导得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17 (UTC)[回复]
你说的是“不可同时被确定”,不是“标准差乘积大于hbar”。--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20 (UTC)[回复]
呵呵,看来不只是逻辑能力的问题,还有理解能力的差异。“粒子的位置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敢问阁下,这句话阁下是否只看懂了前半句?--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28 (UTC)[回复]
我说重复的意思就是这前半句根本不应该有,不管你后半句是什么。--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48 (UTC)[回复]
哦,阁下说:“这句话在上一段已经有了,”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呵呵。。。好了,我就不对阁下的表达能力作评论了。既然相关内容已经有人补充了,我想,我们再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了,就到此为止吧。--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54 (UTC)[回复]

参考资料

  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riffiths2004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Vladimir B. Braginsky; Farid Ya Khalili. Quantum Measur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May 1995. ISBN 978-0-521-48413-8. 

9支持,3反对:符合标准--Z7504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22:52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量子力学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20日 (三) 03:1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