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突角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尾突角蟾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兩棲綱 Amphibia
目: 無尾目 Anura
科: 角蟾科 Megophryidae
屬: 布角蟾屬 Boulenophrys
種:
尾突角蟾 B. caudoprocta
二名法
Boulenophrys caudoprocta
(Shen, 1994)
異名
  • Megophrys caudoprocta
  • Xenophrys caudoprocta

尾突角蟾(學名:Boulenophrys caudoprocta)也稱尾突異角蟾,一種分布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湖北省[2]等地區的兩棲動物,隸屬於角蟾科布角蟾屬模式產地為湖南省桑植縣天平山。[3]

形態特徵[編輯]

尾突角蟾體型較大,雄蟾體長77毫米左右,皮膚較光滑,背部呈豆灰色,具有褐色斑紋;眼後具有倒三角形褐色斑,四肢背面具有褐色橫紋;身體腹面為淡褐色,腋腺和股腺呈明顯的白色圓形。雌蟾體長78毫米左右,皮膚較粗糙,背部呈深紅色,咽部和胸部為紅色,腹部及股腹面為乳白色。尾突角蟾的尾杆骨特長,超過坐骨後緣,具較長的尾突,是本種非常特殊的特徵。[4]

參考文獻[編輯]

  1. ^ 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Megophrys caudoproct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e.T57634A63857086. [2022-03-25]. 
  2. ^ 戴宗興; 劉愛民; 杜建峰; 劉家武. 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尾突角蟾. 動物學雜誌. 2011, 46 (2): 142–143 [2022-03-25].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2011.02.021. CNKI BIRD2011020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21). 
  3. ^ 沈猷慧. 1994. 中國角蟾屬(無尾目:鋤足蟾科)一新種//中國動物學會. 中國動物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論文集.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603-606.
  4. ^ 沈猷慧; 谷祺; 廖春林. 尾突角蟾Megophrys caudoprocta(两栖纲,角蟾科)的进一步记述. 動物學雜誌. 2013, 48 (3): 351–356 [2022-03-25]. ISSN 0250-3263. doi:10.13859/j.cjz.2013.03.020. CNKI BIRD2013030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