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

存在時期1936年-1946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部門陸軍
種類野戰炮兵旅
規模炮7團(後以重炮17團遞補)、炮12團
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黃永安葉攸泉徐德庸、劉震寰、張興華(任夫)、楊之彥

國民革命軍炮兵第六旅(第一戰區炮兵指揮部),是東北軍炮兵的最後旅級炮兵指揮機構,也是張學良的起家部隊,精英部隊;這支部隊在西安事變拒絕了張學良的命令,在抗日戰爭中餞行了張學良的理想,直戰鬥到抗戰勝利。

沿革[編輯]

組建[編輯]

1935年3月,國民革命軍成立炮兵整理處。同年6月9日,蔣中正命全國騎兵、炮兵、工兵等特種兵,均歸陳誠督導整理。關於炮兵部隊,陳誠決定把炮兵將現有可用火炮457門編成兩團制獨立炮兵旅4個、獨立團5個、獨立營4個[1]

1936年春天,國民革命軍炮六旅成立,旅長黃永安集中了編餘的全國之克虜伯1903式75mm野戰炮(包括仿造的三八式75野炮),共兩團72門(佔全國75mm以上火炮總數六分之一),分別是中央軍炮七團(駐河南彰德府)、原東北軍炮12團(駐洛陽西工)。[2]

沿革[編輯]

炮12團是張學良的起家部隊,裝備克虜伯式75mm野炮,其為東北軍發展的母體之一。東北軍的一大特點是極其注重教育,不愛用行伍出身的軍官,喜歡有文化的學生,所以其技術兵種素質冠於全國。[3]張學良是講武堂一期炮兵科出身,而且得到了鄒作華這樣的炮兵人才,任命其為炮四團團長(炮12團),隸屬於起家部隊第二旅,炮四團在各方面都成為了三方面軍的標杆團隊,後東北軍成立炮兵軍,鄒作華任軍長。與此同時大批炮兵軍官亦隨之走上前台,如吳克仁(保定炮五期)、劉翰東(保定炮八期)、黃永安(保定炮八期)、王和華等人。[4]

「東北軍最厲害的是炮兵(張學良語)」,在東北軍經歷一系列挫折之後,十團之炮兵剩下了五個,三個炮兵旅變為兩個,重炮八旅縮編為獨立重炮十七團,炮八旅原旅長黃永安轉任炮六旅旅長,下轄中央軍炮七團和原獨立炮兵第六旅的主力:炮十二團。[5]

西安事變[編輯]

西安事變時炮十二團與炮十七團均駐紮於洛陽西工營房,隨黃永安拒絕執行佔領洛陽的命令,保境安民。其間炮十二團有些不穩,因旅部緊挨着洛陽之各軍政指揮機關,劉歭強烈要求先將炮六旅繳械,而黃永安與之相持不下;經不斷祝紹周奔走折衝,與12月21日以捐贈的名義將槍械存於洛陽軍校,而75野炮以訓練為名拒不上交;[6]第二天洛陽民眾紛紛於旅部慰問炮六旅官兵,洛陽之各機關也終於鬆了口氣,向南京報平安。[7]

西安事變東北軍炮兵損失很大,如炮十五團被包圍繳械,連長以上除一人外均撤換。[4]

王以哲將軍被刺,黃永安赴西安料理喪事,將其副官楊之彥帶回,安置在炮12團一營當連長;王以哲靈柩去北京路過洛陽,炮六旅全體軍官前往悼念。[8]

抗日戰爭[編輯]

平漢路作戰[編輯]

雙十二事變之後半年是77事變,張學良之起家部隊終於越過了門檻,投身於洪流之中。抗戰開始後炮七團鬧獨立,炮兵管理處將其調出,以重炮十七團補入,如此炮六旅實際上成為原東北軍重炮八旅(旅長亦黃永安)與炮六旅的合編,精華盡收其內。

該部於七月七日早晨九點得到軍政部命令北上保定抗敵。[9]旅長黃永安因曾授課於平漢路沿線車站站長副站長,均是熟人,火車將炮六旅直接運至離保定最近之區域(保定遭日軍轟炸)。第二天得到劉歭命令,配屬於黃杰第二師;各部於保定開始撤退後,炮六旅才得到參謀次長林蔚之命令,撤往石家莊組織防禦。[10]

因道路阻塞,重炮行動遲緩,炮六旅逐漸成為後衛,路遇東北軍53軍萬福麟部,騎兵,步、騎、炮擠在路上無法通行,只得停下繼續等待。 黃永安命炮17團機槍營之24挺機槍與炮十二團兩門克虜伯野炮組成6隊騎兵,乾脆以自己力量獨自斷後,日軍先鋒被野戰炮和機槍突然打擊不敢冒進,炮六旅於夜間緩緩而行;一門野炮陷入泥中經一夜搶救無效放棄。[11]

至石家莊後稍作休整參加正定之戰,20集團軍司令商震為東北軍舊部,正定守城141師師長宋肯堂為黃永安保定軍校同班(保定八期炮科),此戰炮六旅終於放開手腳。

宋肯堂為正定本地人,陪黃永安一起勘察地形,炮六旅建立測地網,進行了三天以上的充分準備,將炮兵觀測所設於城東北角,而後日軍發現這一點,將此處作為突擊的主要方向。[12]

十月7日起,炮六旅以150mm重炮營和75mm野戰炮全團參戰,75野炮二營進入正定城,一三營在滹沱河南岸佈防,歸炮十二團團長劉震寰統一指揮;炮六旅炮彈充足,打擊敵(14師團)一晝夜,對面之土肥圓十四師團炮兵亦強大。[13][14]

10月9日日軍全力攻上北面城牆,然後沿城牆攻擊城東北角炮六旅觀測所,炮兵軍官有的被日軍炮火埋於土中,隨後與日軍展開近戰,二營營長張興華持手槍不退,後彈盡戰死。</ref>[14][15][14]

旅長黃永安最擔心的是撤離問題,野炮營之75mm克式野炮須六匹馬才拉得動,重炮營之150mm榴彈炮乾脆連橋都過不去。黃永安提前請求參謀次長林蔚再架一座便橋,於夜間將野炮營從橋上通過;重炮營則直接下水,用長挽繩浮渡。炮六旅夜間撤退頗順利一炮未丟;到石家莊後林蔚當面告訴黃永安,此戰炮七團撤退時將全部參戰火炮丟在了北岸。[16]

1937年十一月初,重炮營隨商震部參加安陽之戰。[17]

隨後12團一營配屬139師再戰於盧氏;接下來一路艱難撤退,於野鴿營北面被橫在路上的幾百輛廢棄車輛阻於路上,但官兵無人棄炮,經一夜忙碌清理道路,安全撤至黃河南岸;而中央軍炮兵此戰連輕便的山炮都棄之不顧,炮六旅官兵對此頗為不解。[14]

隨後炮六旅才得到命令,集結於鄭州,屬第一戰區作戰序列,受程潛指揮。[18]

守衛黃河南岸[編輯]

炮六旅以旅部兼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1939年訓練總監部命令陝西一帶炮兵統歸第一戰區炮兵指揮官訓練校閱。[19]

1943年夏,旅部撤銷,至1944年一月第一戰區炮兵指揮所(炮六旅)率所屬炮兵保有河南腹地,日軍自己也對重新修復黃河鐵橋失去信心,同時第一戰區炮兵在豫西與山西日軍對峙,保護隴海線。

此間,因隴海線運輸方便,鞏縣兵工廠炮彈供應便利,國軍炮兵部隊在第一戰區炮兵麾下頗為活躍,先後參戰的有炮五團、炮六團、炮九團(駐洛陽)、炮11團(原東北軍炮兵,駐潼關與陝靈之間)、炮15團(原東北軍,駐陝靈)等部。[20]

而炮六旅原隸屬的炮12團,或因野炮機動遜於山炮,且野炮優勢在於射程較遠,所以主力入陝,佈置於韓城至潼關黃河西岸炮兵陣地;炮十七團仍在河南境內,守衛洛陽北部的黃河渡口。確定的分佈為:

  • 炮12團一個營級單位分配給第一軍;[14]
  • 炮12團一營於1944年期間駐守潼關(營長楊之彥);[21]
  • 炮12團2營六連(二營)駐守陝西河陽韓城之魚腹口[22]
  • 炮十七團主力駐洛陽北部之孟津縣白鶴渡口。[23][24]

後續[編輯]

1944年1月獲軍政部命令,各戰區炮兵指揮部一律撤銷,無任何後續安排,炮六旅指揮機構由此走向終結。旅長黃永安遣散人員後赴寶雞任第九軍副軍長,各部隨之調整[25];於此同時,日軍架橋機運抵北岸重新架設黃河鐵橋,三月底通車,五月份席捲河南,六月兵鋒抵達潼關外圍;此時原炮六旅各部隨第八戰區部隊雲集於靈寶前線,或駐守陝西河防,繼續與日軍作戰;這支西安事變未執行張學良命令的東北軍炮兵部隊,雖在抗戰中被不斷拆分,但都頑強堅持到抗戰勝利,隨後湮沒,再無人提及。

參考文獻[編輯]

  1. ^ 《國民革命軍大陸時期炮兵史》
  2. ^ 「至二十五年春,奉中央命令,全國炮兵統一排列,改編為炮兵第六旅,轄屬炮七團(由中央軍撥來),炮十二團(東北炮兵),與原隸炮十七、十八兩團改編為獨立重炮十七團,由葉攸泉任團長。」《浮生-西安事變前後》
  3. ^ 張德良周毅.《東北軍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p48
  4. ^ 4.0 4.1 《東北軍炮兵始末》徐祝申《蘭台世界》
  5. ^ 《蘭台世界》之《東北軍炮兵始末》徐祝申
  6. ^ 《洛陽密電中的西安事變》之39號密電「即系探知此事具有相當嚴重性。劉峙亦深為焦慮,幸祝氏調度有方,現已圓滿解決。黃初表示反正時,即有一團長、二營長主張附逆,立被撤職。祝請軍部明令嘉獎,黃亦屢向祝表示忠誠,並曾與璉懇談兩次。何部長昨電令祝氏,該旅撥由祝負責指揮。南京發電者,誤將該旅兩團名稱譯成明碼,此間電局將電分送祝氏及旅部,幾引起莫大誤會與疑忌。祝今晨召集該旅長及其兩團長談話,推誠相見。問其部屬如尚有不穩者,務須明告,以便予以撤換。彼等聲淚俱下,謂調動過多,恐啟更大反感。祝謂若望何部長放心,似應有進一步之表示,,如請纓討張及自動繳槍,二者不妨兼用。經渠等同意後,祝即代擬電稿請求參加戰事,苟仍認為不可信賴,願以在洛家屬為質。三人同意,並簽字蓋章。廿一日十四時,該旅即將步槍一千四百枝、機槍二十架,自動繳送軍校,僅留炮以為士兵操練之用。此事遂爾完全解決,不至再有問題。此電請勿發表。賴璉。(什一)。」
  7. ^ 《洛陽密電中的西安事變》之39號密電:「洛陽、渲關秩序均極安定。炮六旅自動繳送槍枝後,洛民尤為放心,紛往旅部慰勞。」
  8. ^ 高存信《瀋陽文史資料第十五輯》之《東北軍炮兵點滴》26-32頁
  9. ^ 《浮生-平漢路作戰》:「知旅於上午九時獲得南京參謀本部電令,炮六旅全部即日以火車輸送,開赴保定,靜候劉歭總司令之指揮。」
  10. ^ 《浮生-平漢路作戰》:」黃杰始終沒向總司令部聯絡過,我(陳夕悵)曾派人四出私房嚇聯繫,均未找到。「
  11. ^ 《浮生-平漢路作戰》9-11頁
  12. ^ 《浮生-平漢路作戰》16頁:「余不時過河觀察炮兵陣地,及觀測所建築與測地射擊準備情形,就便與宋肯堂(字繩武)話舊。」
  13. ^ 《浮生-平漢路作戰》」正定城甚大,城北多為空地,將野炮一營配備在此空地中,利用城牆東北角作為觀測所,重炮配備在城南,利用城內高大建築物為觀測所,均架設電話向師部聯絡。「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東北軍炮兵點滴》26-32頁
  15. ^ 《抗日陣亡將士錄》」張任夫(?-1937)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炮兵第六旅二營少校營長。1937年8月,奉命防守河北正定,於城西北隅設一觀測所。率領4個炮兵連與敵作戰,斃敵甚多。28日,觀測所被日軍炮火擊毀,日軍蜂擁登城。仍守不退,以手槍與敵血戰,彈盡被圍,在彈雨中壯烈殉國。「
  16. ^ 《浮生-平漢路作戰》18頁:」林次長對本旅損失輕微,極表嘉許,並說炮七團全團野炮丟在河北岸,僅將馬匹人員帶過河來。「
  17. ^ 《浮生-平漢路作戰》27頁:」後來到正定遇商震部宋肯堂師長對敵幹了一仗,又在安陽抗敵一次,平漢線千餘里的土地,日軍竟兵不血刃的垂手而得,殊為痛心!「
  18. ^ 《浮生-平漢路作戰》:「炮六旅自保定開始,就像流浪的孤兒,到此才算有了正式的家。」
  19. ^ 《浮生-登封作戰》26頁:」曾接訓練總監部命令,陝西一代炮兵統歸第一戰區炮兵指揮官訓練校閱。隨即我即往西安晉謁胡總司令,研究校閱及視察河西一帶陣地諸事,豈知其竟左顧而言他,至此我才領悟命令是命令,人事關係不同,不能強其所難。「
  20. ^ 《黃河邊架炮對轟:不該被遺忘的豫西炮戰|豫記》
  21. ^ 《浮生-登封作戰》19頁:」及到潼關之前,始見有炮兵陣地,並發現原來是炮六旅十二團之野炮營,營長為楊芝彥(即前將炮兵旅裁撤,改以營為單位,分屬於各軍者)。「
  22. ^ 《在路上—走訪探望抗日老兵紀行之壯士無疆》:」老人改了部隊,到炮六旅12團6連當馭手二等兵,使喚克盧伯,部隊到陝西河陽韓城,所在部隊魚腹口(音)是最前線,老人記得有次大年初一還與日軍交火,打了幾十發炮彈呢,他們的部隊一直在這打到抗戰勝利……「
  23. ^ 《老兵李世榮:嚴守渡口拒日寇》「東北軍炮兵第6旅17團3營就駐防在李世榮的家鄉白鶴鎮牛莊村。1938年3月,李世榮加入了這支重炮部隊。」
  24. ^ 《痛定思痛話當年——日本侵略軍炮擊黃河南岸的片斷回憶》「1938年6月,正當白鶴人民膽顫心驚度日如年的時候,一天上午,駐在邙嶺山麓山底村的國民黨炮兵六旅,開始對北岸的日軍進行還擊。」
  25. ^ 《浮生-調往第九軍前後》第一頁:」至民國三十三年一月又獲軍政部命令,商得各戰區炮兵指揮部一律撤銷。我即遵命班裏結束,將人員大部遣散(軍政部對撤銷後人員的安置無任何指示),所有武器及通訊器材與家具等,均移交戰區長官部,至於我個人的出處,戰區司令長官亦無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