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攻殼機動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攻殼機動隊

攻殻機動隊
Ghost in the Shell
假名 こうかくきどうたい
羅馬字 Kōkaku Kidōtai
類型 科幻數碼龐克警察刑偵英語Police procedural
漫畫

作者 士郎正宗
出版社 日本 講談社
臺灣地區 尖端出版社Facebook文化
連載雜誌 週刊Young Magazine
連載期間 1989年5月-1990年11月(1)
1991年9月-1997年8月(2)
1991年—1996年(1.5)
冊數 全3冊
話數 參見話數列表
其他 每卷為一單行本
尖端出版社僅代理第1卷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攻殼機動隊》(日語:攻殻機動隊,英語:Ghost in the Shell)是由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於1989年首次連載的日本漫畫作品,之後因1995年Production I.G.製作、押井守導演的同名動畫電影而在國際名聲大噪。從2002年到2006年間,Production I.G.又推出了由神山健治導演的系列電視動畫《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和OVA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以及由押井守在2004年導演的第二部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雖然作者和導演不同,製作風格也不一樣,但每一版本的《攻殼機動隊》都因出色的劇情、高質素的動畫和對哲學與社會學等深刻問題的探討而受到了普遍的好評,常被認為是日本動畫數碼龐克的經典代表作。

名稱[編輯]

「攻殼機動隊」一名屬於和製漢語,來自日語原名「攻殻機動隊」,意譯則是「裝甲機動防暴警察」的意思。士郎正宗為原本作品起的名字則是英語的「Ghost in the Shell」,只不過在出版時雜誌社方面考慮到觀眾還是選用了日語名,「Ghost in the Shell」則成了《攻殼機動隊》的副標題,在日本出版時這兩個名稱都是同時出現,《攻殼機動隊》打入歐美市場時則選用了英文名「Ghost in the Shell」,《攻殼機動隊》如今在西方也被以《Ghost in the Shell》所知。

「Ghost in the Shell」直譯為「軀殼中的鬼魂」,不過「Ghost」一詞也是《攻殼機動隊》中的術語,指義體無法複製代表人類個性的意識。人造的義體、假肢、電子腦不過只是「shell」——一個空殼,無法複製的Ghost才是真正定義每個人存在的「靈魂」,沒有Ghost的機械人或者仿生人僅僅是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哲學殭屍,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攻殼機動隊》世界中的義體化、電子化人類就相當於「Ghosts in shells」——棲息在人造軀殼裏的人類意識。士郎正宗稱,之所以選用這一名稱,是在向匈牙利裔英國作家阿瑟·庫斯勒致敬。後者一篇名為《The Ghost in the Machine》的論文最初給予了士郎正宗關於Ghost的靈感。「The Ghost in the Machine」(即「機器中的鬼魂」)則原本是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賴爾創造的一個名稱,用來諷刺法國哲學家笛卡爾關於心物二元論的主張。心物二元論——即人類心靈與肉體是兩個可分離的獨立部分的概念——是每一版本的《攻殼機動隊》都常討論到的一個本體論哲學話題。

故事概要[編輯]

2040年代的虛構日本城市新濱市,經過第三次和第四次世界大戰洗禮的近未來科技已可將人類除大腦外的所有身體器官用生化電子的義體代替,並將人類大腦改裝成與具有互聯網功能的電子腦。上層社會和有經濟條件的中產階級人類紛紛進行義體手術,加裝先進的電子腦,並用效能更高的人造義肢替換原有的身體器官——賽博格(生化人)已然漸漸成為社會常態。

人類社會的全面義體化(電子化)雖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卻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了一種新的犯罪方式——電子犯罪。電子化並互聯網化的人類開始受到黑客攻擊,暴露在大腦被入侵、記憶被篡改等危險之中。日本政府因此專門成立了首相直屬的特別情報機構「公安九課」(也就是所謂的「攻殼機動隊」),來應對這種新興的犯罪。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自幼便全身義體化,裝備有最先進的軍用義體,並在電子裝置中如魚得水,是出色的黑客。2029年正式加入公安九課,並以她卓越的指揮能力獲得了隊員們的信賴,被親切地稱為「少佐」。

《攻殼機動隊》系列因其數碼龐克並帶有反烏托邦性質的世界觀著名。作品中對於未來科技有着精密的設想、考據和描繪,很多出現在其中的概念如今已然成為了現實,《攻殼機動隊》也因此獲得了眾多硬科幻愛好者們的讚賞,並對後世的許多科幻作品有着顯著的影響。(具體細節請參考#總體評價

就《攻殼機動隊》的不同版本比較來說,士郎正宗原著的漫畫以短篇單元劇為主,人物通常比較輕鬆幽默,劇情也並非異常複雜,但往往有探討研究各種科技或社會問題的大段對白文字,因此在分類時屬於青年漫畫押井守導演的著名動畫電影則十分嚴肅,人物角色完全沒有漫畫中輕鬆的兒童個性,以探討深刻的哲學話題為主,電影整體也營造出一種沉悶、昏暗並略悲觀的氛圍。神山健治導演的電視動畫則大概介於兩者之間,如要分類的話應該是含有大量政治劇情的科幻警察刑偵英語Police procedural電視劇。[1]

人物介紹[編輯]

荒卷大輔(Aramaki Daisuke)
公安九課部長,義體化程度極低,負責九課的管理工作,關鍵時刻總會使用政治手腕為九課擺平行政上的麻煩,受到全課的敬重。
草薙素子(Motoko Kusanagi)
公安九課隊長,人稱「少佐」,全身用義體化賽博格(生化人),戰鬥力和黑客能力都為全課最強,指揮能力高超,是九課的精神領袖。
巴特(Batou)
公安九課成員,九課中義體化程度僅次於素子,因此必須食用改造人食品,戰鬥力僅略遜於草薙素子,是九課行動時的二把手。
德古沙/戶草(Togusa)
公安九課成員,義體化程度極低,僅腦部作過電子化處理,但原為警視廳搜查課特務班的偵探,所以刑偵能力極高,經常和巴特一起行動。
石川(Ishikawa)
公安九課成員,情報戰專家,在建立防火牆、黑客入侵、製作病毒疫苗、情報收集和分析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
齋藤​​(Saito)
公安九課成員,狙擊手,僅有少量對進行狙擊必要的義體化,左眼在戰爭中被擊瞎並換裝鷹眼系統,可與衛星連接進行精密狙擊。
帕茲(Paz)
公安九課成員,熟知日本黑幫和各種犯罪組織門路,擁有優秀的潛入偵查能力。
博馬(Borma)
公安九課成員,炸彈專家,擅長爆炸物處理,經常和石川一起進行情報收集分析。
傀儡師(Puppeteer)
神秘的超級黑客,可以在入侵到他人電子腦後篡改其記憶,使其變成為他效力的「傀儡」,然而他的真實身份似乎卻直接牽扯到了日本政府。
笑面男(The Laughing Man)
神秘的超級黑客,可以入侵到所有人的電子義眼和監視裝置中,用一張「笑面男」的圖片擋住自己的臉,以至於無人可以看清他的身份,似乎與一系列商業電子恐嚇事件有關。
九世英雄(Hideo Kuze)[註 1]
右翼日本恐怖組織「個別的十一人」成員,發動了多起針對亞洲難民的暗殺和爆炸,然而仔細調查後發現他的真實身份遠非恐怖分子那麼簡單。

出版書籍[編輯]

《攻殼機動隊》1989年4月22日初次連載於講談社青年漫畫月刊《周刊Young Magazine》,進度為每三月更新一話,第一部總共收錄有12話,在結束第一部後正式開始了第二部的連載,於1991年10月5日以1000日元的高價(相對同期其它漫畫而言)印刷發行漫畫第一部的單行本,名為《攻殼機動隊:The Ghost in the Shell》;2001年又發行漫畫第二部的單行本《攻殼機動隊2: Man-Machine Interface日語攻殻機動隊2 MANMACHINE INTERFACE》;2003年則發行了第三本單行本《攻殼機動隊1.5:Human-Error Processor》。[1]

士郎正宗的漫畫充滿了關於各種科學技術的描寫和對哲學及社會問題的討論,大量的文字註解有時甚至比漫畫還多。但作中人物性格大多十分詼諧,節奏也較為輕快,士郎正宗也說道:「對於默默不斷前進的科學,科幻也不能總是描寫世紀末的倦怠世界吧。未來還是明亮的好。」

話數列表[編輯]

卷數 標題 發售日期 ISBN
01攻殻機動隊 THE GHOST IN THE SHELL1991年10月2日[2]4-06-313248-X
  • 01 PROLOGUE
  • 02 SUPER SPARTAN 2029.4.10
  • 03 JUNK JUNGLE 2029.7.27
  • 04 MEGATECH MACHINE1
      [ロボットの反亂]
  • 05 MEGATECH MACHINE2
      [メイキング・オブ・サイボーグ]
  • 06 ROBOT RONDO 2029.10.1
  • 07 PHANTOM FUND 2029.12.24
  • 08 DUMB BARTER 2030.5.2
  • 09 BYE BYE CLAY 2030.7.15
  • 10 BRAIN DRAIN 2030.9.9
  • 11 GHOST COAST 2030.9.18
  • 12 EPILOGUE
02攻殻機動隊 MAN-MACHINE INTERFACE2001年6月26日[3]4-06-336310-4
  • 01 PROLOGUE 2035.03.06.AM05:05
  • 02 UNDERWATER 2035.03.06.AM05:45
  • 03 CIRCUIT WEAPON 2035.03.06.AM08:12
  • 04 FLYBY ORBIT 2035.03.06.PM01:12
  • 05 MOLD OF LIFE 2035.03.06.PM01:54
  • 06 EPILOGUE 2035.03.06.AM05:35
1.5攻殻機動隊 HUMAN-ERROR PROCESSOR2003年7月23日[4]978-4-06-350406-4
  • 01 FAT CAT Part.1
  • 02 FAT CAT Part.2
  • 03 DRIVE SLAVE Part.1
  • 04 DRIVE SLAVE Part.2
  • 05 MINES OF MIND Part.1
  • 06 MINES OF MIND Part.2
  • 07 LOST PAST

中文版代理[編輯]

冊數 中華民國 尖端出版 中華民國 Facebook文化
發售日 ISBN 發售日 ISBN
01 1995年5月30日 ISBN 957-712-863-7 2018年3月3日 ISBN 978-986-235574-9
ISBN 957-712-864-5
02 不適用 2018年3月15日 ISBN 978-986-235576-3
1.5 2018年3月30日 ISBN 978-986-235575-6

套書資訊:2017年3月30日發售、ISBN 978-986-235577-0(Facebook)

改編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押井守最先於1995年拍攝的第一部《攻殼機動隊》電影,在國際範圍內廣受好評,並長期被認為是《攻殼機動隊》系列電影中的最經典之作。2004年,押井守又拍攝了1995年電影的續集《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同樣受到了的大量好評,雖然繼承了第一部沉悶憂鬱的氣氛,大量運用電腦成像的第二部電影在畫風上卻與第一部卻相差甚遠,在對新濱市的設計上也不再像第一部那樣參考香港而是走了更為幻想的路線。2008年,押井守在他的《空中殺手》上映之際,又發行了一部《攻殼機動隊2.0》,即1995年第一部電影的電腦成像重製版。不過《攻殼機動隊2.0》僅僅是為原作的一些鏡頭重新製作了電腦成像,並且在重新錄音時還換掉了片中傀儡師的聲優,各種原因導致這部重製版並未太受歡迎。三部電影均由Production I.G.製作。[1]同年,夢工廠史提芬·史匹堡取得了《攻殼機動隊》的翻拍版權,開始製作改編的同名真人版電影。不過後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電影開拍一拖再拖,直到2016年初才開始前期製作,由魯伯特·山德斯導演,史嘉蕾·喬韓森飾草薙素子[5]

電視動畫[編輯]

Production I.G在1995年推出了押井守的電影後,又在2002年推出了由神山健治導演的電視動畫,名為《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電視動畫2002年10月1日在日本衛星電視台スカチャン日語スカチャン首發,Animax隨後獲權在其亞洲、拉美和南非市場放映,同年也由萬代影視的北美和歐洲子公司(以及其它獨立代理公司)代理在西方市場發行英語配音版,中文版代理在台灣由普威爾國際發行。第一季《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播出後,Production I.G.立刻決定繼續製作第二季,名為《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第二季於2004年1月1日在日本收費電視台Sky PerfecTV!首放,隨後繼續由Animax在全球其它地區播出,英語配音版最後也在歐美播出。伴隨這兩季播出的還有系列搞笑短片《塔奇克馬的日常》,在動畫每一集後播出。這兩季電視動畫中的主線劇情後又被整合成了《攻殼機動隊:S.A.C. 笑面男》和《攻殼機動隊:S.A.C. 個別的十一人》兩部總集篇動畫電影,分別在2005年10月和2006年3月上映。

2006年,Production I.G.又以神山健治的原班人馬以105分鐘劇場版電影的方式發放了兩集電視動畫的正式續集《攻殼機動隊:S.A.C. Solid State Society》(2011年又上映了這部電影的3D重設版)。

2013年,Production I.G.製作、沖方丁編劇、黃瀬和哉導演,與神山健治系列動畫在劇情上無關的《攻殼機動隊:Arise》以四部50分鐘OVA的形式在院線上映;後又增加少量內容,改為《攻殼機動隊:Arise Alternative Architecture》在電視上播出。2015年6月20日又上映了《攻殼機動隊:Arise》的電影續集《攻殼機動隊 新劇場版》,是目前為止《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系列中的最新一作。[1]

網絡動畫[編輯]

Netflix已公佈將開拍新的《攻殼》作品,名為《攻殼機動隊:SAC_2045》(Ghost in the Shell: SAC_2045),將由神山健治荒牧伸志聯手執導,已於2020年播出。

總體評價[編輯]

《攻殼機動隊》系列常常被認為是數碼龐克界乃至整個科幻界中不可或缺的經典作品。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電影在MyAnimeList最佳日本動畫電影榜上排名第38;《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和《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在最佳日本電視動畫榜上則分別位於第81和第51名[6][7]IMDb電視劇最高評分榜(所有媒體的電視劇)則將《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排至第157。 [8][9][10] 押井守在採訪中曾談到,相比之下,他的電影在日本其實並沒有像在歐美獲得如此的成功。[11]

在那裏,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常常與《亞基拉》一齊被認為是1990年代率領日本動畫打入西方市場的開山之作;神山健治的《攻殼機動隊》電視動畫則被公認為與《星際牛仔》和《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巨作齊名的經典青年動漫作品[來源請求]

荷里活眾多著名導演如史匹堡詹姆斯·卡梅隆都對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大加讚揚,並稱受到了其很大影響,沃卓斯基姐妹直接承認她們正是因為受到了《攻殼機動隊》的啟發才創作出著名的《黑客任務》系列。[12]

士郎正宗在他的《攻殼機動隊》世界中關於仿生假肢、電子腦、人機介面光學迷彩英語Active camouflage腦對腦交流英語Brain–brain interface等科技的構想,如今已然成為了科學家們認真研究的課題並很有可能在未來實現。[13][14]神山健治在他2002年的《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中對於21世紀資訊社會中媒介化英語Mediatization (media)模因現象的描繪隨着YouTubeFacebook等大型社交媒體的誕生已然成為了現實;2004年的《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關於難民問題的設定也在十年後的歐洲移民危機中被反映了出來。在2014年7月12日參加TIFF訪談時,押井守曾被問到「《攻殼機動隊》是否會成為現實」的問題,對此他答道:

 我覺得這已經是現實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機……我也有,現在只不過是把手機放進大腦里的問題。
不管是在衣兜里還是大腦里,反正你離了它就活不了了,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人類必須去適應科技……
它也許只是在你的衣兜里,但那實際上已經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了。

 押井守[11]

註釋[編輯]

  1. ^ 之前代理商不察,只知片假名「クゼ・ヒデオ」而將「九世」誤譯「久世」。[來源請求]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攻壳机动队》系列概述. YouTube. [2016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5日) (英語). 
  2. ^ 攻殻機動隊(1). 講談社. [201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9). 
  3. ^ 攻殻機動隊2. 講談社. [201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0). 
  4. ^ 攻殻機動隊1.5. 講談社. [201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9). 
  5. ^ 福岛莉拉加盟斯嘉丽·约翰逊参演《攻壳机动队》. Hall of Fame Magazine. 2016年6月26日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7月4日) (英語). 
  6. ^ 最佳动画电影榜. MyAnimeList.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16日) (英語). 
  7. ^ 最佳动画电视剧榜. MyAnimeList.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16日) (英語). 
  8. ^ 最佳日本动画电影榜. MyAnimeList.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16日) (英語). 
  9. ^ 最佳日本电视动画榜. MyAnimeList.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16日) (英語). 
  10. ^ 电视剧最高评分榜. IMDb. [2016年6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27日) (英語). 
  11. ^ 11.0 11.1 与押井守聊天|TIFF 2014. YouTube. [2016年6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14日) (英語). 
  12. ^ 好莱坞被《攻壳机动队》缠身. 《衛報》. [2016年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3月8日) (英語). 
  13. ^ Pelletier, Dick. 脑对脑思维交流或将在2030年实现. 新興技術與倫理研究所英語Institute for Ethic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6年6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4日) (英語). 
  14. ^ House, Arthur. 真正的赛博格——人类与机器的融合. 《電訊報》. [2016年6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21日)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