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遺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汶口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2-48
登錄1982年

大汶口遺址位於中國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大汶河畔,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經過三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探明其遺址範圍達82萬平方米左右,歷史跨度有2500多年。[1] 大汶口文化因大汶口遺址而得名。

在本遺址中發現的一具顱骨,顯示出可能的早期頭部穿孔技術。[2]

  • [1] 漢語拼音:guī),中國新石器時期的一種陶製的炊事用具,用三隻腳承托。按《說文》中的的釋義是鬹,三足釜也,有柄喙。而清朝段玉裁所著《說文解字注》的釋義則是有柄可持,有喙可寫物。

參考文獻[編輯]

  1. ^ 李麗麗. 大汶口遺址[J]. 走向世界, 2003, 6: 014.
  2. ^ Lv, Xianli; Li, Zhenguang; Li, Youxiang. Prehistoric skull trepanation in China. World Neurosurgery. 2013-12, 80 (6). ISSN 1878-8769. PMID 23022649. doi:10.1016/j.wneu.2012.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