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蝴蝶的幼蟲一般被稱為毛毛蟲

幼體(larva)或稱幼生[1],狹義上,是無脊椎動物魚類胚後[2]早期發育階段的個體;其外部形態和習性不同於成體,往往可營獨立生活,經過變態後,形態和習性就會與成體相同或相似[3][4]

間接發育的動物,如昆蟲兩棲類刺胞類,通常在其生命周期中有一個幼體階段。在變態為或成體之前常見的幼體有:蝌蚪[5]麵包蟲毛蟲等等。

在漢語中,「幼體」不僅限於英語 larva 的定義,泛指許多動物,甚至植物[6][7](可稱幼苗等),在進入下一個生命階段之前經歷的一種獨特的幼年形態個體,其軀體各部位尚未發育完成,不具生殖能力;反之,與其相對者,稱為成體亞成體

根據不同的變態模式,昆蟲幼體亦被冠以不同稱呼,如:幼蟲完全變態)如蝴蝶蜜蜂、以及所有的甲蟲等。若蟲漸進變態)如竹節蟲螳螂蟋蟀稚蟲半形變態)如蜻蜓仔蟲無變態

參考[編輯]

  1. ^ 幼生;幼體. 樂詞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繁體中文)
  2. ^ E.D. Houde,Fish Larvae,Editor(s): John H. Steele,Encyclopedia of Ocean Sciences,Academic Press,2001,Pages 928-938,ISBN 9780122274305,https://doi.org/10.1006/rwos.2001.0026.(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B012227430X00026X)
  3. ^ 幼体.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4. ^ 幼体.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5. ^ 變態所扮演的角色.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8). 
  6. ^ 辞海: 生物分册.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0: 375. 
  7. ^ 中國農業科學院. 果樹研究所. 中国果树栽培学. 農業出版社. 1960: 62. 

另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