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薮白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鹤薮白菜
芸薹属 Brassica
芸薹 B. rapa
亚种小白菜 B. r. subsp. chinensis
栽培品种鹤薮白菜
商品名鹤薮白、学斗白
育种者原育种:邓观友
复育种:渔护署菜联社绿田园
起源香港粉岭鹤薮村

鹤薮白菜(英语:Hok Tau Pak Choy,又名 Hedou Tiny),简称“鹤薮白”,俗称“学斗白”,是香港本地农产品种,因源于粉岭鹤薮村而得名。此品种的名字最早于1960年代出现,于1980年代后曾一度失传而在香港市面消失[1],后于2004年起由渔农自然护理署发起计划再次复育而得以保存。

特色[编辑]

本地渔农美食嘉年华展示的鹤薮白菜盆栽

鹤薮白菜属矮脚白菜,菜梗短阔厚实,呈洁白色,形像匙羹;叶皱,呈墨绿色,叶脉则白色明显易见。每植株可生长至汤碗大小,3至5棵便有约1斤重。[2][3]鹤薮白菜纤维较少,烹煮后腍而甜,草青味少,适合煮汤。[4][5]

鹤薮白菜在香港与一般白菜一样,主要种植于秋冬季。生长速度快,约十天冒出新芽,十五天长出幼苗,四十天便可收成,而根据本地农夫经验并不比一般白菜难种,惟虫害如狗蚤仔较多[6]。传统的鹤薮白菜并非有机种植,相比近年香港提倡有机种植方式,收成出来鹤薮白菜更加软身,但有机种植的更有菜味。[4]

有说法因为鹤薮村在打鼓岭附近,三面环山,向北面是开阔的土地,在秋冬季受东北季候风影响下温差较大,白菜消耗相对少的能量作呼吸,因而能积聚更多的糖分。[4]

来源[编辑]

鹤薮白菜的原产地鹤薮村为环山地区

鹤薮白菜品种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塌菜和“黑叶白菜”杂交,二是“江门白”和“匙羹白”杂交而成。[4]

1960年代以前,香港农民普遍均以种植水稻为主。根据粉岭鹤薮村民及后人忆述,当地农夫邓观友约在1961年开始在两造水稻之间种植白菜,以增加收入,同时每年留种一直至1967-68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后来被认定为“鹤薮白菜”的品种。[7]

在邓观友成功培育出新品种后,便开始大量种植,同时把种子分给同村农民,种子经他人手而流出村外,随后种子商再将之流到中国及海外(品种在海外被称为“Hedou Tiny”)[注 1][8]1970至80年代鹤薮白菜为全盛期,更被视为上乘食材,每斤价钱比其他叶菜贵上一倍,鹤薮村内多数的农户都因而种植此品种。鹤薮白菜的需求高,作物尚未收成即会被餐厅酒楼订下,用作熬制鸡炖翅元蹄的配料。香港本地菜贩会亲自到鹤薮村“抢购”,亦有行山人士会到村内亲自购买新鲜的鹤薮白菜。[1][8][6]

失传和复育[编辑]

鹤薮白菜的原育种人邓观友于1972年因肝癌去世,而他的妻子邱丁有于1982年因年纪大而不再务农。[7]而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因经济转型香港农业整体慢慢北移并在本地式微[9],鹤薮内的村民逐渐弃耕,鹤薮白菜品种因此慢慢失传。[8]但幸于邓观友曾分享菜种给其他人,鹤薮白菜透过不同渠道流传了下来而没有完全绝种。但同时因为十字花科植物易于留种过程中与其他同科品种杂交易产生变异;另外亦因为品种流出至鹤薮以外的地区种植环境不同;加上与原种种植方式有异(如改为有机种植不用化学肥料等),及后被称为“鹤薮白”、“学斗白”等的菜种外貌和味道已有所改变。[4][7]

2004年,渔护署营运的大龙实验农场香港种子商会合作发起复育鹤薮白菜的计划以保存本地名种农作物。2011年3月,渔护署、菜联社绿田园基金联同育种专家谢天佑博士(同为香港种子商会主席)和其他民间团体商讨进行“本地有机种子留种计划”。到2012年,“鹤薮白复育计划”开始实行,计划在香港市面收集9种被标签为“鹤薮白”的种子种植比对,然后再根据原育种人邓氏家族的后人对鹤薮白菜特点的描述选出两款最接近原种的植株,再进行留种。[6]

计划中各单位经试食评分,选出了由农友提供的4号自留种子和谢天佑博士提供的3号种子两种“鹤薮白”,最后再选出3号菜种作“头号种子”来培育和选种。[8]直至留种的第5年所培育出的“鹤薮白”品种特性稳定和一致,才成功复育出曾经失传的鹤薮白菜,渔护署亦随之推广本地各农户种植。[6]

注释[编辑]

  1. ^ 鹤薮地名的英文名称应是Hok Tau,但种子传至海外后品种由来和历史都失传,因此英文译名并没有跟随使用香港译名而变成类似普通话译法Hedou(正确普通话拼音应为hè sǒu)。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鄧觀友——鶴藪白育種人. 环保基金地方种保育推广计划. 绿田园基金. [2023-11-01] (中文(香港)). 
  2. ^ 復刻鶴藪白 還原甜嫩名菜. 明报. 2019-01-01 [2023-11-01] (中文(香港)). 
  3. ^ 正宗鶴藪白的特徵. 环保基金地方种保育推广计划. 绿田园基金. [2023-11-01] (中文(香港)). 
  4. ^ 4.0 4.1 4.2 4.3 4.4 陈晓蕾. 香港正菜. 香港: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30–35. ISBN 9789620430435 (中文(香港)). 
  5. ^ 港產「鶴藪白菜」由粉嶺原居民培育 鮮甜突出最啱滾湯. 明报. 2022-09-19 [2023-11-01] (中文(香港)). 
  6. ^ 6.0 6.1 6.2 6.3 壽臣山有個育種人 5 年時間復育本地靚菜「鶴藪白」. Yahoo新闻. 2022-05-30 [2023-11-01] (中文(香港)). 
  7. ^ 7.0 7.1 7.2 鶴藪白的誕生. 环保基金地方种保育推广计划. 绿田园基金. [2023-11-01] (中文(香港)). 
  8. ^ 8.0 8.1 8.2 8.3 陈伊敏. 【香港有種】最後一粒鶴藪白種子消失 誰來留住本地種. 明周文化. 2012-07-28 [2023-11-01] (中文(香港)). 
  9. ^ 邹崇铭; 姚松炎. 香港在地農業讀本 : 追尋生態、適切、低投入、社區農業. 土地教育基金. 2015. ISBN 9789881377722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