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鳃刺尾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鳃刺尾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刺尾鱼目 Acanthuriformes
科: 刺尾鱼科 Acanthuridae
属: 刺尾鱼属 Acanthurus
种:
黑鳃刺尾鱼 A. pyroferus
二名法
Acanthurus pyroferus
Kittlitz, 1834
异名
  • Hepatus pyroferus
  • (Kittlitz, 1834) Acanthurus armiger
  • Valenciennes, 1835 Acanthuru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Hepatu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Rhombotides celebicus
  • (Bleeker, 1853) Acanthurus fuscus
  • Steindachner, 1861

黑鳃刺尾鱼又称火红刺尾鲷,俗名巧克力倒吊黄倒吊,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的其中一个,于1834年由普鲁士探险家兼博物学家 Heinrich von Kittlitz 首次正式描述,其模式产地为加罗林群岛的Uléa。

分布[编辑]

本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包括塞舌尔安达曼群岛日本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几内亚澳洲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等海域。

深度[编辑]

水深0至60米。

特征[编辑]

本鱼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头小,头背部轮廓随着成长而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扁平齿,齿固定不可动,齿缘具缺刻。幼鱼体色为一致的金黄色,背鳍后方有枚白斑,有时白斑不明显,尾鳍末端圆形。成鱼体色泽为暗褐色,背鳍、臀鳍及腹鳍颜色较深,鳃盖后方、胸鳍基部附近略带橙色。尾鳍末端呈方型凹入,末端则为橘黄色。背鳍硬棘8枚、背鳍软条27至3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24至28枚。体长可达29公分。

生态[编辑]

本鱼栖息在礁湖或向海礁坡上,尤其是珊瑚礁、岩礁及砂地混合区,为典型的独行性鱼类。

尾柄两侧各具一尖棘。幼鱼体紫黄色,成鱼暗褐色。眶前后具橙斑。体侧密列橙色暗波纹。鳃孔上端经鳃盖后缘至颊部具一黑带。分布地区:印度洋热带水域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杂食性,可喂以藻类,动物性浮游生物饵料以及人工饲料,适合于水温26度,海水比重1.022,水量300升以上的无脊椎水族箱,最大体长可达26公分

此科鱼侧面轮廓高而扁平,体形椭圆型,尾部两侧竖立着一对尖刺,背鳍臀鳍与身体交接处极长,眼睛长在头部上方,鱼鳞末端有个小突起,显得皮肤外表粗糙的感觉,在我们现在家庭观赏养殖来看,该科鱼已属大型鱼了,其野生环境下可长至40公分。它们喜欢成群结队的在珊瑚礁附近游动觅食,喜食礁壁上的藻类食物 。该科鱼雌雄两性在外观无明显差别,只是再生预期,雄鱼体色会变深,幼鱼和成鱼体色也没有太大差别。

经济利用[编辑]

为食用性鱼类,小鱼体色鲜艳,可做观赏鱼,但大鱼体色暗淡,适合食用。大型鱼以盐腌烧烤,味道极佳。尾柄上骨质盾板非常锐利,易伤人,处理时需小心。

参考文献[编辑]

  1. ^ Choat, J.H.; Abesamis, R.; Clements, K.D.; et al. Acanthurus pyrofe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178022A1523952 [18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2.RLTS.T178022A1523952.en可免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