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Dan310546/沙盒/地球科学/地球科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著名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地球科学(英语:earth science, geoscience)泛指一切研究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形式科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同样拥有许多分支学科。或者可以将地球科学看作是行星科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但地球科学的历史要悠久许多。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手上拿着的手机汽车使用的汽油,建造城市的砂、石、水泥,都是来自地球的矿产资源;所吃的,大都取自海洋;没有一天不受到天气冷暖干湿的影响;天体的运行与气候的变化,更关乎到我们文明的生存。

地球科学的范围很广,可以包括对地质岩石圈和地球内部大尺度构造的研究;对大气圈的研究;对水圈生物圈的研究;以及对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宇宙的研究。地质学探讨地球的历史与各部分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种矿学、岩石以及矿产的分布;气象学分析大气的组成、构造和运动;海洋学研究海水的运动、海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及海底地形;而有关地球起源、太阳系的形成和天体的运动变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属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以陨石撞击地球为例:高温高压撞击地球的结果,势必引起地形与地质的变化;飞扬在大气中的粉尘微粒会遮蔽阳光,大气和海水温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简单的天文事件,却引起地质、气象和海洋的变化,可见各领域关系密切、环环相扣。

学科特性[编辑]

岩石也属于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图为中国福建沿海的南碇岛

地球科学具有注重野外调查、时空范围、强调地域特性和广大的整合性,分述如下:

强调野外调查或观测[编辑]

野外调查或观测是研究地球科学的首要工作,调查岩层分布、记录天气变化、观察潮汐起落和观测星星、月亮、太阳等,都属野外调查。经过详细的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出地球科学的理论。所以,野外调查为研究地球科学最基本的工作。

有些大自然的变化,所进行的时间很长,影响范围很广。如果学者想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界的现象时,便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他们常在户外进行调查,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是非常久的。

时空尺度范围广大[编辑]

地球科学探讨事物所用的时空尺度范围很广,地表的天气现象分秒之间瞬息万变,所用的时间单位小至分、秒;而星球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则以数亿年计,因此时间尺度从秒、分、时乃至数亿年,皆有例可寻。而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矿物晶体中各原子间的距离较适合以Å来表示,但各星系的距离却可远达数百万光年以上。可见,空间尺度所涵盖的范围也是近乎无所不包。

重视地域性[编辑]

地球科学有非常强的地域性,例如台湾由于位在第一大洋太平洋和世界第一大陆块欧亚大陆之间,所以天气变化多端。而中国大陆的天气相对而言,便非常稳定。

整合性[编辑]

地球科学是一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学科,举凡人们脚下所踩的土地,分秒所呼吸的空气,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海洋以及朝夕相处的星星、月亮、太阳、乃至整个宇宙,都是研究的对象。科学家用各种理论来研究地球,例如,数学帮助计算彗星的运动轨迹、气团的移动和地震的规模;物理学用来研究地球的重力场、星体间的引力作用、锋面或洋流的移动;借由化学知识,可以分析岩石的化学组成;而生物学的原理,则帮助了解化石所隐含的意义,更进而建立演化的架构。所以地球科学是一门整合性的学科。

研究领域[编辑]

地球圈层[编辑]

地球科学中普遍将地球分为四个领域:岩石圈地圈英语Geosphere)、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分别对应于地球的岩石空气生命。 此外还包括冰雪圈(对应于),是水圈的一部分;土壤圈(对应于土壤),是岩石圈的最外层。

领域种类[编辑]

地球的大气[编辑]

地球的大气由78.0%的氮气,20.9%的氧气和0.92%的氩气组成。剩下的0.1%主要为二氧化碳水蒸气。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气层热层外气层5个部分,其中75%的气体位于最底的对流层内。

地球的电磁现象[编辑]

地球拥有远比其他类地行星强大的固有磁场。地磁场近似一个磁偶极子产生的磁场,磁轴与自转轴夹角11.4度,在地表产生的磁场强度可达0.25-0.65高斯。地磁场的来源目前由发电机理论解释,可以将地球视为一个巨大的电磁铁,由电流带来磁场。地球外核有着液态铁镍流体[8],流体对流造成的电磁感应维持了地球磁场[8][9]地磁场的存在也使得地球产生地壳中的大地电流、大气中的电离层以及大气外的磁层范艾伦带

地磁场保护地球周围和地表不会直接暴露于太阳风宇宙射线的高能带电粒子,不过磁场本身亦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地磁扰动,严重时会干扰各样电磁通讯。另外,透过分析不同年代含铁岩层形成时的残磁,可以发现过去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地磁场有过许多次地磁逆转现象,但很难发现规律,每次时间间隔数千年至数千万年不等。

地球科学分支[编辑]

地球科学分支与相关交叉学科。

自然地理学[编辑]

地质学[编辑]

地球化学[编辑]

  • 同位素地球化学(Isotope geochemistry)
  • 岩石地球化学(Petrogeochemistry)
  •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
  • 有机地球化学(Organic geochemistry)
  • 勘查地球化学(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 宇宙化学(Cosmochemistry)

地球物理学[编辑]

土壤科学[编辑]

海洋科学[编辑]

大气科学[编辑]

太空科学[编辑]

天文学[编辑]

生命[编辑]

系统[编辑]

  •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
  • 系统地质学(Systems geology)
  • 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
  •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未解决的地球科学问题[编辑]

部分至今仍未解决的地球科学议题举例如下: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b). Elements of Geography – 2nd Edition, by M. Pidwirny, 2006. physicalgeography.net. 
  2. ^ Adams & Lambert 2006,第20页
  3. ^ 3.0 3.1 Smith & Pun 2006,第5页
  4. ^ WordNet Search – 3.1. princeton.edu. 
  5. ^ NOAA National Ocean Service Education: Global Positioning Tutorial. noaa.gov. 
  6. ^ Duane Gardiner, Lecture: Why Study Soils? excerpted from Miller, R.W. & D.T. Gardiner, 1998. Soils in our Environment, 8th Edition. nau.edu. 
  7. ^ Craig, Kendall. Hydrology of the Watershed. 
  8. ^ 8.0 8.1 Oldroyd 2006,第160页
  9. ^ Demorest, Paul. Dynamo Theory and Earth's Magnetic Field. (PDF). 2001-05-21 [2007-1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2-21). 
  10. ^ McKinnon, W. B. The Strangest Terrestrial Planet. Science. 2014-04-12, 336 (6078): 162–163. PMID 22499928. doi:10.1126/science.1220825. 
  11. ^ Canup, R. M. Forming a Moon with an Earth-like Composition via a Giant Impact. Science. 2012-10-17, 338 (6110): 1052–1055. PMID 23076098. doi:10.1126/science.1226073. 
  12. ^ Wired: Was the Earth a migratory planet?
  13. ^ Marty, B.; Zimmermann, L.; Pujol, M.; Burgess, R.; Philippot, P. Nit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Density of the Archean Atmosphere. Science. 2013-09-19, 342 (6154): 101–104. PMID 24051244. doi:10.1126/science.1240971. 
  14. ^ Martin, Paula; Hunen, Jeroen van; Parman, Stephen; Davidson, Jon. Why does plate tectonics occur only on Earth? (PDF). Physics Education. 2008-03-01, 43 (2): 144–150 [2015-03-03]. doi:10.1088/0031-9120/43/2/002. 
  15. ^ Garcia-Castellanos, D.; Villaseñor, A. 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 regulated by competing tectonics and erosion at the Gibraltar arc. Nature. 14 December 2011, 480 (7377): 359–363 [2015-03-03]. PMID 22170684. doi:10.1038/nature10651.  Author Publications Link
  16. ^ Hsü, Kenneth J. The Mediterranean was a desert : a voyage of the Glomar Challenger First Princeton paperback print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978-0691024066. 
  17. ^ Clauzon, Georges; Suc, Jean-Pierre; Gautier, François; Berger, André; Loutre, Marie-France. Altern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 Controversy resolved?. Geology. 1996, 24 (4): 363. doi:10.1130/0091-7613(1996)024<0363:AIOTMS>2.3.CO;2. 
  18. ^ Krijgsman, W.; Hilgen, F. J.; Raffi, I.; Sierro, F. J.; Wilson, D. S. Chronology, causes and progression of the Messinian salinity crisis. Nature. 1999-08-12, 400 (6745): 652–655. doi:10.1038/23231. 
  19. ^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8/n4/full/ngeo2398.html, doi:10.1038/ngeo2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