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花崗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晚期紫蘇花崗岩岩脈切割斜長岩, Rogaland, 挪威

紫蘇花崗岩(英語:Charnockite)是指在高溫和高壓下形成的任何含斜方輝石的石英長石岩石,常見於麻粒岩相變質區[1]

紫蘇花崗岩中普遍存在有熔體交代結構,主要由殘晶相礦物和結晶相礦物組成.對紫蘇花崗岩及變質表殼中流體包裹體產狀、成分的研究發現,富CO2流體包裹體和富N2流體包裹體均來自地函深部。 紫蘇花崗岩常呈粗粒塊狀或片麻狀,花崗結構,比重2.67左右,顏色較深。石英呈菸灰至淺藍色,可含極細小金紅石、富鋯礦物或有眾多裂隙和CO2包裹體;斜長石為更長石或中長石,常見鈉長石律雙晶和反條紋構造;鹼性長石為正長石或微斜長石,往往呈現條紋構造(條紋相的成分常為更、中長石);普遍含紫蘇輝石,多色性顯著,石榴子石是紫蘇花崗岩的特徵礦物;有時含少量單斜輝石、普通角閃石和黑雲母

紫蘇花崗岩系列[編輯]

紫蘇花崗岩系列是花崗變晶岩特別普遍的一種。花崗變晶岩是在相對較高的溫度和壓力下形成的無葉理變質岩石之一。 在地殼深處由大規模構造作用所產生,因此是區域變質作用的產物,而不是接觸變質作用的產物。 它主要由花崗岩類岩石變質形成,或偶爾由粘土頁岩完全變質重組形成的。 它在印度、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和非洲分佈廣泛。 它由地質學家 T. H. Holland 於 1893 年以印度加爾各答聖約翰教堂的 Job Charnock 墓碑命名,該墓碑由這塊岩石製成。[2]

紫蘇花崗岩形成於高溫 (>700℃)、高壓(>15公里深度)麻粒岩相變質岩區,是高度區域變質成因的火成岩或與麻粒岩互層的變質岩。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使本區經歷了第一期麻粒岩相變質作用,地函富CO2流體包裹體的存在使系統a(H2O)很低(a(H2O)=0.1~0.3),麻粒岩相變質作用沒有產生熔融作用。幔源岩漿活動的逐漸停止,該區又經歷了近等壓降溫的第二期麻粒岩相變質作用。此時,深源富CO2流體作用減弱,水的活度增加,a(H2O)=0.65~0.75,從而產生岩漿,新生岩漿對早期形成的變質礦物進行熔蝕交代作用,使早期形成的難熔變質礦物如紫蘇輝石、石榴石、單斜輝石等呈殘晶相,隨著溫度的降低岩漿基本在原地——半原地結晶形成紫蘇花崗岩。它出露於經過深度侵蝕的前寒武紀基底雜岩,常與麻粒岩,有時與斜長岩共生。

組成[編輯]

紫蘇花崗岩系列包括許多不同類型的岩石,有的是長英質,富含石英微斜長石,有的是鎂鐵質,富含輝石橄欖石,還有中間品種富含鈉長石、石英-褐長石和閃長岩。該系列的許多岩石中都具有一個特殊特徵是含強烈的多色性、微紅色或綠色的斜方輝石[3]。 系列內的鹼性長石一般屬條紋長石(perthite),由鈉長石與正長石或微斜長石交互共生,斜長石則無交互共生條紋長石。

參考文獻[編輯]

  1. ^ Le Maitre R.W.; Streckeisen A.; Zanettin B.; Le Bas M.J.; Bonin B.; Bateman P. (2005). Igneous Rocks: A Classification and Glossary of Term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matics of Igneous Rocks (2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0. ISBN 9781139439398.
  2. ^ Holland, T.H. (1893). "The Petrology of Job Charnock's Tombstone".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62 (3): 162–164.
  3. ^ Flett, John Smith (1911). "Charnockite".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5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