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漢語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漢語屬於維基百科日常生活主題的基礎條目
條目「漢語」已被列為文化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語言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語言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語言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漢字文化圈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漢語」是漢字文化圈專題的一部分,一個主要對(即漢字文化圈,或稱「東亞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為主題的文章作編輯、收集、整理、完善的專題。如果您願意參與,可以編輯這篇文章,或者造訪本專題頁面了解專題的工作,並歡迎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模板屬於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傳統百科全書條目的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工作組圖標
本條目收錄於《中國中學教學百科全書》的「語文卷」節

主條目進展[編輯]

包含已作出或快將作出的完整的修改. 若對修改案有異議可以轉到下面的討論.

行政區域[編輯]

把台灣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內或之外都是不是最妥當的辦法. 按行政區域來劃分比較能避免尚未解決的政治問題. 我已把頁面修改了, 請指正! Lightest (留言) 2008年12月13日 (六) 02:11 (UTC)[回覆]

移動[編輯]

這個段落講的應該是中華民族的語系, 和「中文」這個主題比較無關。 阿牛 02:42 2005年1月3日 (UTC)

包括以下語系中的一些語文:

提一個問題:方言使用比例[編輯]

為何幾種方言的使用人數比例相加大於100%呢?

--river (talk) 09:18 2005年4月20日 (UTC)

剛才查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的現代漢語課件 dept.cyu.edu.cn/zwx/kecheng/8.doc 北方方言應為70%,已經改過來了。 --river (talk) 10:10 2005年4月20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第二次優良條目評選[編輯]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關於中立性[編輯]

本條目討論語言,應儘量使用中性詞。

"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等地,漢語為官方語言",既然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都不使用官方名稱,使用了地理概念,那麼並列的應該是台灣。

另外,中文還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既然提到「官方」,應一併寫上。

「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漢語為官方語言,漢語還是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之一」 Nextop 00:29 2006年12月29日 (UTC)

請管理員不要保護不尊重台灣人的說法,把台灣列為中國的一個省分是非常不尊重台灣人的說法!218.166.72.123 2007年9月8日 (六) 06:02 (UTC)匿名者。[回覆]

我把中國兩字刪去了。難道有俄國香港、法國台灣嗎?真討厭。所以所有什麼福建、香港、台灣......全部不需冠以中國。-Hello World! 2007年10月26日 (五) 02:52 (UTC)[回覆]

那麼前後其他類似位置上的那兩個字是不是也有必要去掉?還很多呢。——徐清白 2007年10月27日 (六) 00:36 (UTC)[回覆]

上面那位台獨份子,不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還是中華民國當局都沒有聲稱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聯合國也並沒有所謂「台灣國」的席位,與此相反,雙方都聲稱自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並聲稱全部主權,更何況中華民國當局也有分為台灣省和福建省吧?這點我不太確定,可能已經取消了。這裡並沒有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吧?閣下認為台灣是獨立國家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是這麼認為的吧?我更認為您的中立性有一些問題。—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72.84.91.250對話)於2018年11月16日 (五) 14:28 (UTC)加入。[回覆]

意音?表意?[編輯]

根據意音文字表意文字、甚至漢字,都表示漢字應是意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應更正-- 13:15 2007年1月30日 (UTC)

  • 見沒人回應就擅自更改了,請見諒-- 07:27 2007年1月31日 (UTC)
這些說法現在學術屆較多傾向於無所謂「是非」,即兩者並無排斥性矛盾。說是「意音文字」是有道理的,說是「表意文字」也不是錯誤的——頂多認為不完整。不過我還是支持這樣修改的,但不是「更正」,而是「改進」。--徐清白 2007年4月20日 (五) 01:49 (UTC)[回覆]

泛"漢語"條目討論[編輯]

主條目的"定義" 以及 "該怎樣寫"的問題.

漢語的定義[編輯]

在英文Wikipedia裏面,有Mandarin Chinese,Putonghua,Chinese,Chinese language等等,應該怎樣與中文的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等對應呢?現在的鏈接好像挺混亂的。 --Samuel 2003年8月1日 17:04 (UTC)

我的理解(的確是挺混亂的):

--Lorenzarius 2003年8月1日 18:05 (UTC)

應該是這樣吧:

  • Chinese language - 中文、漢語
    •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 中文
      • Classical Chinese - 文言
      • Modern standard written Chinese - 白話
    •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 漢語
      • Mandarin - 官話/北方方言
        • Putonghua/Standard Mandarin (PRC) - 普通話
        • Guoyu/Standard Mandarin (Taiwan) - 國語
        • Beijing dialect - 北京方言/北京官話
        • Zhongyuan dialect - 中原官話
        • (四川話、南京話等等)
      • Cantonese - 粵語
        • Guangzhou dialect - 廣州話
        • Taishanese - 台山話
        • (東莞話、中山話等等)
      • Wu - 吳語
        • Shanghainese - 上海話
        • Suzhou dialect - 蘇州話
        • (杭州話、溫州話等等)
      • (閩語、客家話等等)

以上大部分中英文版本都還沒寫,就不知道哪天能全部寫完了。。。

- es 2003年10月25日

我從《中國大百科全書》上和其他地方查的:

  • Chinese language - 漢語
    •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 中文(一般不使用)
    •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 中文口語
      • Mandarin - 普通話
        • Putonghua/Standard Mandarin (PRC) - 普通話
        • Guoyu/Standard Mandarin (Taiwan) - 國語

--Shizhao 01:23 2003年10月27日 (UTC)

Modern standard written Chinese = w:Vernacular Chinese。--Menchi 01:50 2003年10月27日 (UTC)

漢語的定義是甚麼?現在我們的定義是「廣義指漢民族語言、狹義指普通話」。但如果漢語的英文為Chinese language(中國人的語言),那好像又不太準確。因為中國人不只是漢人,這好像做會有點漢族沙文主義。如果這樣分會不會好點? --Lorenzarius 10:24 2003年10月27日 (UTC)

我傾向於認為「漢」是表示「言」,而「中」表示「字」。至於把它稱為「漢語」我想它只包含「漢族的語言」,至於藏語、維吾爾語則不在「漢語」中。「漢語」包括的是例如「客家話」、「廣東話」、「普通話」等等的,它們都是「漢民族」的語言,不是少數民族的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應該另立條目,不應該包括到「漢語」中。至於統稱中國境內的所有語言,包括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我想「中國的語言(Chinese Language)」應該可以吧!(好像沒有一個專用的詞稱呼哦,條目叫做中國的語言情況如何?)--Samuel 04:48 2003年12月16日 (UTC)
很好。 --Lorenzarius 04:53 2003年12月16日 (UTC)
我認為應該用「漢字」表示「文字」,另外,我查了一下,Chinese Language是專指「漢語」(漢族的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可以另立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Ianguage of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ies)--Shizhao 05:51 2003年12月16日 (UTC)

有時一些詞彙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可能帶有偏見,但是大家已經習慣使用了,我們有必要再去糾正嗎?--Shizhao 05:54 2003年12月16日 (UTC)

我認為預測不是百科全書所要做的,百科只是應該描述過去和現在的事實,所以我認為漢語的將來該欄應該刪除。Eastsea 06:54 2004年5月10日 (UTC)

漢語族只有漢語,條目所列為漢語方言


GOOGLE「漢語方言」和「漢語語族」搜索的結果對比


移動自MediaWiki:Vfd-4-13

漢語語族內容建議合併到漢語漢語方言--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1:15 2004年4月13日 (UTC)

  • 贊成刪除。漢語主方言在漢語裡面很詳細了,無需使用這樣不規範的名稱,漢語裡面沒有漢語語族這一提法,只有漢語方言,英語裡面也很少使用Han Chinese languages,即使使用也只是說明漢語方言。語言學家沒有將漢語分成語族漢語本來書寫高度的統一和規範一致,2000多年還沒有分化成其他語言--Cncs 12:11 2004年4月13日 (UTC)
  • 反對刪除。語言學家有這一分法,而且國內和國外都有。在英語中的說法是Sinitic languages。--Sinofreeman 13:33 2004年4月13日 (UTC)
  • 不是專家,不亂發言,請再多討論。不同意Cncs的觀點,從語言學上講,現在的漢語實際上是一些使用同一書寫體系的不同語言。現在的漢語條目並沒有強調這一點。查Encyclopædia Britannica有Sinitic languages一說,在這裡,請注意它用的題目是Chinese languages,languages是複數。--Mountain(Talk) 15:03 2004年4月13日 (UTC)
  • 另外,請參考英文條目的處理。Chinese languageChinese spoken language。--Mountain(Talk) 15:10 2004年4月13日 (UTC)
  • 我的意思是,漢語語族重定向到漢語,因為漢語語族只有漢語,而其中內容可以放到漢語方言中--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0:18 2004年4月14日 (UTC)
  • 漢語語族作為漢藏語系的一族是理當得到保留的。--User:Sinofreeman 08:44UTC
  • 我也同意合併,合併不是刪除。--Mountain(Talk) 11:25 2004年4月14日 (UTC)
  • 不同意刪除, Eastsea 14:59 2004年4月15日 (UTC)

移動完畢

分類是誰提出的?還有「淮語」,「蜀語」,真是莫名其妙。這個條目所敘述的主題和漢語完全一樣,只是持其他觀點者不同命名而已,難道我們中華民國台灣當局也要分開成兩個條目嗎?我認為應該合併到漢語,這個條目分開來存在沒有任何意義。-- ran留言) 04:13 2005年12月12日 (UTC)

Help![編輯]

There's a picture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that there has been a little argument over. Could some experts here please help? The image is en:Image:Chinese_language_tree.png.

Is the image correct, or does it need to be changed? 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s on that page or the Talk page. Thanks! Lupin 20:56 2004年7月14日 (UTC)

這句話看不懂[編輯]

「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什麼意思?--zy26 15:18 2004年8月4日 (UTC)

en:Chinese

外文的對應稱呼,廣義上為中國語言文字,狹義上為漢語或者漢文


相關條目: 華語國語普通話漢語中國語文語文方言

消歧義[編輯]

中文應該變成消歧義比較合適。當前的內容則移動到中國語文,中文則分別指向漢語漢字中國語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43 2005年2月28日 (UTC)

同意作為消歧義頁。本條目內容應合併到到漢語漢字條目中,不建議建立中國語文條目--冷玉 09:20 2005年2月28日 (UTC)
「中文」還有「中國的語言和文學」的意思,大陸所有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系」也歷來可簡稱「中文系」,一個中國人說自己大學的專業是「中文」,同樣是這個意思(外國人另當別論)。這種解釋也可以在大陸社科院《現代漢語詞典》中找到。假如開設消歧義頁,應予注意。然而,如今不僅海外,就是在一向習慣用「漢語」指稱漢語的大陸,「中文」也開始廣泛地用以指稱漢語,並且不僅說「寫中文」(指使用漢語書面語),也說「說中文」(指使用漢語口語,特別是普通話),而這些新用法與「英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基本上可以平行解釋。用「中文」指稱漢語,即便不是主流,也不應粗暴壓制,因而將「中文」重定向到「漢語」而不開設消歧義頁大約是更加自然的處理方式——在維基百科中書寫一個中文的簡單內部連結結果卻指向一個消歧義頁,恐怕往往並非出於編寫者的本意,而且令人十分掃興。但也無妨在適當的位置對「中文」還有「中國的語言和文學」的含義的事實給出一句話的簡短說明。--徐清白 2007年4月20日 (五) 01:40 (UTC)[回覆]


現代漢語和普通話[編輯]

這句話有問題: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族的共同語(lingua franca),也就是普通話。 這句話把現代漢語和普通話劃傷了等號,其實並不準確。現代漢語的範疇包括現在的漢語方言,而普通話的概念排除了方言。--Kren 16:21 2005年9月9日 (UTC)


====兩岸漢語詞彙意義、修辭色彩、用法差異====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 最近討論別的問題,發現同是漢語母語者對詞彙的修辭色彩感受有時有很大不同。想到就寫在這裡,說的不對的也好被糾正。

  • 拉攏 中國:貶義,拉攏腐蝕稅務幹部;台灣:中性,拉攏會員感情
我不知道拉攏究竟有沒有貶意,不過大陸網站似乎也普遍使用拉攏會員的說法。--獵戶座 留言給我 11:51 2006年3月23日 (UTC)
「拉攏會員」在大陸是貶義。--Mukdener|留言 12:01 2006年3月23日 (UTC)
非常好,如果按照咬文嚼字派的觀點這個詞又不能用了。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能了解兩岸三地的語言習慣,難道因為這就不能參與編輯了嗎?還是象簡繁轉換一樣弄個褒貶意詞和「中性」詞的轉換?--Mukdener|留言 11:57 2006年3月23日 (UTC)
拉攏不存在貶義,中國政府正在想辦法拉攏與俄羅斯的關係,在這句話里便不存在貶義,這並不説明中國政府正在做什麽猥瑣的事情。—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還是不要把語言的地域差異泛政治化吧?東北漢語和雲南漢語在措詞上也有褒貶差異,何必都要劃分兩岸三地的差異呢。「兩岸」容易讓人產生泛政治化的聯想,個人覺得,不大必要啊,呵呵……^_* ——Nutcracker胡桃鉗^.^留言 12:07 2006年3月23日 (UTC)

文化要靠交流才能融合。兩岸分隔了快60年,融合需要時間。所以就讓時間去解決、讓人民去選擇吧,不要人為干預,規定東、限定西的。如果雙方都堅持各唱各的調,親兄弟也只能分家了。說到這個,今天新聞寫著大陸學者(還是官員?)建議(還是要求?)2008年開始聯合國只使用簡體中文,如果大陸連文字都要堅持自己的道路,兩岸的未來不會有win-win。--百楽兔 12:36 2006年3月23日 (UTC)

  • 不是建議,聯合國已經定案。當然一定是北京政治運作的結果,他們這樣做的時候忘了自己治下的香港還在使用繁體。不過北京已經暗示要香港改。--澍子 08:20 2006年3月25日 (UTC)

啊,我贊同百樂兔的主張,德國輿論界就說德語文字是屬於人民的,政府不能干預「正字法」(大約相當於推行簡化字)。^_* ——Nutcracker胡桃鉗^.^留言 12:53 2006年3月23日 (UTC)

這位周姓學者說了一句話:「簡體字好不好,小學老師說了算,因為簡體字真的讓小學生容易認、容易寫」。可是他忽略了一點,目前教繁體字的地方,正是全中國識字率最高的地方。為什麼台灣香港就不需要簡化字,小學生也學的好好的?這就像民初有學者建議為了消除文盲,要把漢字全部羅馬化一樣,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獵戶座 留言給我 14:24 2006年3月23日 (UTC)

    • 這位周先生最後一段話才是自己將政治掛上勾,尤其他自己說大陸的字體簡化是以國家的力量,國家的力量就是以政治的手段,而非文化或者是人民習慣上的變化產生的,好個自己打自己嘴巴。他的說法真是政治正確。--cobrachen 15:29 2006年3月24日 (UTC)

是否先學簡體字再學繁體字,較先學繁體字再學簡體字困難?--Hello World! () 15:55 2006年3月23日 (UTC)

不是大陸建議的,現在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中,只包括簡體漢字,因為聯合國不承認台灣,所以正式語言中不包括正體中文。德國不僅沒有正字法,甚至沒有標準語音,各地的播音員都使用地方語音,德國因為統一的時間晚,18世紀時還是許多獨立的政體。但法國則強烈統一正字,甚至不能容忍外國人發音不正確;而英國、美國人則能容忍帶各種不正確發音口音的外國人英語。各國情況都不一樣,中國的地方方言非常複雜,相當整個歐洲語言的差別,但中國能將各種語言統一成漢語,全靠我們的漢字了,如果中國用拼音文字,可能和歐洲一樣,早分裂成許多國家了。現在中國文字的分裂和政治分裂有關,否則不會互相歧視正體或簡體字,其實這兩種字體對於文化較高的人來說都沒有什麽困難,尤其是用計算機而不用書寫時。在外交場合維護自己的文字或語言也是出於政治考慮,席哈克憤而離開會場是維護國體,我們這裡似乎沒有必要,尤其是在有了簡正轉換,沒有必要老是因為字體討論,只要不使用方言,詞彙也不會差很多,不會大到不能懂的地步。甚至方言詞彙也有很多已經進入文學作品中,在孫中山時代,甚至可以和日本人筆談,但現在日本由於限制漢字,年輕一代已經看不懂漢字文章了。--方洪漸 08:31 2006年3月24日 (UTC)
德國不僅有正字法這裡,而且所有報刊雜誌必須按正字法規範書寫,學校也必須按正字法教學。新德語正字法更是德奧瑞三國共同承認的。另,大陸的正體字就是簡體,所以請使用簡繁而不是簡正。--Mukdener|留言 15:16 2006年3月24日 (UTC)
巴伐利亞州已經廢除新正字法了,恢復原先的。
說一點我的感覺。在兩岸的討論區參與討論將近10年,認識的大陸網有很多,甚至還有我不認識但是他們認識我的。不是沒有碰到故意拿簡繁差異出來說嘴或者是語同貶低的態度,這種人甚至在美國留學的都不少。但是我也遇到更多頂多是對不相同的辭彙用法提個問題,並不會說什麼看繁體像是看天書之類的話出來。基本上,我覺得一個對任何事情相互的尊重和具有一些學習的態度的人,無論本身習慣的是繁體或者是簡體,都不會把這種差異當成是一種政治正確或者是可以拿來鬥嘴的藉口。聯合國的決定我個人覺得很正常,對耶個機構來講,他們要簡化與統一內部的作業與文件處理,標準化是一定要的,不然在訓練,處理,品管和成本上都不是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那麼,優先選取目前會員國使用的文字型態也就很正常,不需要特別去看待這個事情。一點意見,絕對不是針對任何在這裡討論的任何人。--cobrachen 15:37 2006年3月24日 (UTC)

我堅信兩岸三地用詞可能不一樣,但總有一個中立的詞適合維基百科使用。繁體多用紋身、簡體正字寫文身,維基經過討論採用了中立的刺青。英文版也一樣:果凍(啫喱)英國稱jelly、美國稱jell-O,英文維基用en:gelatin dessert(明膠甜點)。中立稱呼有時也許囉唆了點,但這一點堅持,完美地體現了尊重各地用戶的態度。-- tonync (talk) 21:35 2006年3月24日 (UTC)

我同意上面兩位的觀點,我們討論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更好地合作。所以對於語體色彩有問題的詞語,如果有人覺得不舒服,完全可以找一個大家都覺得中性的替代詞。中文詞語這麼豐富,應該不難吧。--Demos(Talk) 08:12 2006年3月25日 (UTC)
Jell-O是商標。如果講那家公司本身以及該公司的產品,可以用Jell-O當條目名稱(英文版只重定向到gelatin dessert,這是不好的,因為那家公司是很大的企業,社會各界很多人想知道這家公司的資料)。如果是講那種果凍,就該用en:gelatin dessert。一般在美國,說jelly很多人會想到果醬,特別是加很多gelatin、砂糖跟人工色素、香料的廉價果醬。 -- Toytoy 09:04 2006年3月25日 (UTC)
  • 質量 中國:指 quality 台灣:指 quality and quantity 另外,普通話念第四聲,國語則念第二聲。 --澍子 11:14 2006年3月25日 (UTC)
質量在台灣很少拿來指品質或數量(這種情況會說質與量)。幾乎純粹是物理用詞。與重量相對。如果想裝成台灣人,最好不要用這個詞。XD--獵戶座 留言給我 14:07 2006年3月25日 (UTC)
在大陸,質量一般指質的量化,例:「這一次的貨質量很好,就是數量少了點」。拆開則指質和量,例:「救災物品要按質按量的發放到每個災民的手中。」—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不過,在台灣「質」在「人質」這個詞裡還是唸四聲。--郭襄 2008年2月21日 (三) 01:55 (UTC)

  • 插一腳/參一腳 中國:含貶義,意為干涉非本分的領域 台灣:中立,沒有貶義 --澍子 09:53 2006年3月26日 (UTC)
  • 大專 中國:指兩年制的非本科教育 台灣:大學、專科、所有高中後教育的總稱 --澍子 05:43 2006年3月31日 (UTC)
大陸指大學專科學校或該種學校畢業。例:「他的學歷是大專」—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 中科院 中國:中國科學院(Academia Sinica,台灣:中央研究院)的簡稱 台灣:中山科學院的簡稱 --澍子 14:31 2006年3月31日 (UTC)
這個應該修改為全稱,即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而不是用中科院,否則這樣造成歧異的海了去了。—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 工讀生 中國:因為行為不軌被強制送進工讀學校進行教育的未成年人; 台灣:讀書期間part time 工作的學生,沒有貶義。 --澍子 09:39 2006年4月1日 (UTC)
工讀學校在大陸早已進入歷史,工讀生也早被一同遺忘—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 窩心 中國:令人感到窩囊、難受、心口堵,例如侯寶林相聲:讓人那個窩心哪 台灣:讓人覺得舒服、貼心,例如「真讓人窩心」。 --澍子 08:41 2006年4月3日 (UTC)
窩心作為口語本就鮮見於書面,現在大陸漸已退出詞彙。—Ivony... 2007年9月19日 (三) 07:53 (UTC)[回覆]
  • 招待所 中國:政府或者企業單位附設的旅館設施,一般比較廉價和簡陋,只對內部的客人開放,後來也有對外開放的;台灣:公司自設的豪華酒店、消費場所,只對特定客人開放,經常容易引起某些不正當活動的聯想。 --澍子 00:28 2006年4月10日 (UTC)
  • 鼓吹 中國:具貶義,意指所推崇的主張價值上可疑 台灣:中性沒有貶義,類似晚清到30年代的用法 --澍子 15:23 2006年4月12日 (UTC)

中文等於漢語等於漢文等於華語等於口語等於書寫?[編輯]

把漢語和書面漢語都叫做「中文」,是導致人們對自己的語言認識模糊的原因之一,為何不能糾正?約定俗成不是絕對,在某些極端的例子,例如這個,我們就要維護精確性,而不是一味迎合大多數人的做法。建議編寫「書面漢語」版頁,把華文,漢文,和中文都導入到這個版頁裡面趙里昱 2007年8月10日 (五) 21:00 (UTC)[回覆]

中文是文字的一種,漢語是語言的一種,文字語言顯然不能等同,因此把中文重定向到漢語似有不妥。現在這樣確實混淆了各種概念。—大維 (留言) 2008年8月30日 (六) 11:30 (UTC)[回覆]
漢語裡有明確的「文」和「語」的定義,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文」和「語」的區別是很模糊的。比如「藏文」可以指「藏族文字」、「藏語字母」、「藏語文品」。我經常看到維基編者把「(某某)文」重定向到「(某某)語」,我覺得所有「(某某)文」應該改為消歧義。--voidvector (留言) 2008年8月30日 (六) 12:13 (UTC)[回覆]

「語」「文」不分?[編輯]

應該區分好「語」和「文」的關係再整理內容呀 —大嘢 (留言) 2008年8月5日 (二) 17:05 (UTC)[回覆]

若干問題需要澄清. 建議首先依循行政及學術規范[編輯]

(1) 語言文字工作與政府的標準密切相關. 比如主條目中第1個腳注說中國漢語"語文不分", 是錯誤的. 經查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1], 內容中均以"漢語文"指稱. "漢語" 有歧義: 可以含或不含文字.

(2) 根據與(1)相同的處理, 可以說"繁體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簡化前漢字的稱謂. 其它稱謂也應該找尋相應的資料來源. 我認為"正體字"用來指稱繁體字的理據尚未充足.

(3) 一般來講, "語言"是否包括文字在內?

(4) 由於wiki不光是文字, 也包括語言的使用在內, 因此標簽上無論是正體還是簡體, 均似不合適. 建議把大陸簡體改成 "大陸漢語" 甚至 "大陸". 各種用法的區別比繁簡本身要重要得多. 在中文維基內, 我再次建議(至少在標簽處)用簡寫: [大陸|港澳|臺灣|新馬]

至於各種常用的稱呼例如

綜合的(語文, "語言"(疑惑參見(3))): 中文, 方言, 漢語, 國語, 華語, 漢語文, 文言
(講的)語: 中文, 國語, 白話, 普通話, 新馬華語, 文言, 各種方言(廣東話/粵語/"白話")
(寫的)文: 漢字, 正體字, 繁體字, 傳承字, 簡體字, 文言, 白話(文)
是不能隨意調換使用的. 在各自的頁面上也應逐步讓讀者明白差異所在.
祝願這個苦命而又根本的條目早日變得優良 Lightest (留言) 2008年12月5日 (五) 09:12 (UTC)[回覆]

漢語言學討論[編輯]

主條目的細節補充

關於方言和語系[編輯]

根據個人經驗,由於語言演變的原因,文章關於方言、當地化的定語存在分歧。比如什麼是深圳話?這可能很難定義。同樣像南京話、杭州話,據我所知,這些城市的日常主流口音已經接近普通話,外地人可能一般把這個叫做南京話、杭州話。不過,實際上這些城市目前都還保存得原來的本地話,比如老南京話在城南老城區原有居民中,老杭州話也保存在老城區原有居民中,這些老方言一般北方語系的人比較難聽懂。到底哪一個算南京話、杭州話?南京郊縣,如江寧、溧水、高淳等地的地方方言,一般北方語系的人比較難聽懂,杭州同樣。另外,上海通行普通話,但是上海本地話,分市區和郊區,郊區多種,崇明話接近南通某幾個縣,西部和南部的嘉定、松江等地接近蘇州。市區上海話則是融合了很多種江南一帶的方言,而不同的本地人還有不同的口音;但基本上都比較相近。這個和東北、華北、西部包括西南大部分地區一樣,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方言基本上連成一片。但是在深圳、南京、杭州這些地方,就存在語言孤島,市區和周邊地區不一樣。而在南京、杭州市區,還存在老南京話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老杭州話和現在通行的杭州話的並存和不同。Nuprace 07:49 2005年1月19日 (UTC)

  • 文言文和白話文

白話文作為書面語言古代已有,古代有很多白話文小說。而民國時期,政府行文也是文言文。近代以來,特別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一批人的推動,白話文開始普及。Wikinu 09:02 2005年1月19日 (UTC)


請求支持[編輯]

各路英雄豪傑,此間如有諳文言者請速來助我等修此文《漢語》,以揚國文之光。

森理世さん 2007年7月9日 (一) 07:04 (UTC)[回覆]

   文言文版 || 粵文版

南方方言[編輯]

四川話為代表的南方方言,和華北、西北、東北的北方方言明顯是有很大的差別。南方漢語方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地(如湖北),是一個體系。應該分開比較好。有人以四川話為代表的南方漢語方言和北方漢語方言統稱北方方言,明顯是矮化南方,為什麼不能稱作南方方言?或者西南方言? --Fepanas 07:40 2005年9月18日 (UTC)

這不是矮化的問題,是因為四川、雲南等地說的是官話,而官話通常被稱為北方方言。同時,南方的官話也有特定的名稱,如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涓生 13:19 2006年2月15日 (UTC)

西南地區的語言的確是源自北方官話的,古代西南地區都是蠻夷之地不使用漢語,現在當地的語言都是當年下派管理西南地區的官員和商人(多為北方後裔)。我在四川,身邊包括我很多人的祖先都是北方人,有家譜為證,相貌特徵也能說明問題,高鼻梁。單從語言來說,除了音調不同和少數幾個鼻音巧舌捲舌發音不同,總的來說是相近似的。基本四川話和北京話是完全可以溝通的,但是如果是發音不同的語系則無法交流。

閩語,或稱福佬話[編輯]

我查到閩語,俗稱福佬話。但是有部分臺灣的朋友說福佬話不是閩語,說兩者有差別。是這樣麽? --Wikiqebia 11:15 2006年1月6日 (UTC)

關於漢語方言/諸語的名稱,各種出版物甚至包括大學漢語教科書(非漢語方言專業)都頗多錯漏之處。一定要查清楚方言專著、論文的說法。
福佬話就是鶴佬話,你可以去查查。簡單的說,它是(部分地區)閩南語的一種稱呼,最多只能和閩南語掛鉤,而不能與閩語掛鉤。
另外,關於漢語方言/諸語,個人建議移步talk:漢語方言討論。--rich4 | talk 11:48 2006年1月6日 (UTC)
同意,這樣便於集中提高質量。另外,漢語中方言的介紹也沒必要這麽詳細,應該簡單點,詳細地在各自的方言中介紹。 --Wikiqebia 12:07 2006年1月6日 (UTC)


為什麼漢語的活用不見了?[編輯]

日本人學到漢語時已沒有活用了,但現代日語還有


所謂「混合入聲」提法有問題[編輯]

這個說法是聞所未聞。

必須明確說明,吳語等方言的入聲三套塞尾並為喉塞音或者保留獨立調類。

另外動輒講保留古漢語特點的說法是不太妥當的。比如講,粵語保留了比吳語更早的特點,就站不住腳。吳語是諸多漢語中最早從北方話分離出來的,保留濁音更是古早特點,故而不可一概論之。講吳語的不區分三套塞音尾是「保留」北方漢語入聲消失前夜的狀態也是錯誤的。這是獨立發展的結果,吳語在北方漢語入聲歸併時期已經與其分離,因而不是其繼承,兄弟之間無法講繼承或保留。

為什麼巴別中的漢語代號是zh?[編輯]

移自Wikipedia:詢問處

為什麼巴別中的漢語代號是zh?—陋室茶話第四次維基質量戰 08:10 2007年4月17日 (UTC)

也許因為漢語拼音中中文是zhong wen。—Chaplin 來喝杯茶吧!日頭西出 08:31 2007年4月17日 (UTC)
參見Wikipedia:維基百科語言列表ISO_639。—Isnow 09:24 2007年4月17日 (UTC)
其實當我剛接觸中文維基百科時也以為縮寫應該是「CH」或「CN」呢 XD—dbslikacheung 2007年4月30日 (一) 09:37 (UTC)[回覆]
CH」已是查莫羅語的ISO語言代號,所以便要使用「ZH」作為代號。—Lkopeter 2007年5月4日 (五) 15:39 (UTC)[回覆]

是否應該將東干語列入漢語範疇?[編輯]


其它討論[編輯]

反對Wikinu的非中立、單方面政治化評價[編輯]

要添加評價請和原來的放在一起,而且,請注意精簡內容

要不然就請另開條目,比如「對文字簡化的反對聲浪」--zhouxiao 13:04 2005年1月20日 (UTC)

小弟附议,Wikinu的评价明显是在妖魔化简体字,建议将其添加的内容删除。

我也很討厭簡體。我的名字本來很好,有個東,他媽的簡體的東字難看死了,搞得我只好改成西。 --Wikiqebia 12:05 2006年1月6日 (UTC)

「繁體恢復論」可以休矣 人們誇大了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別,實際上,大陸民眾學習繁體字,並沒有像學習外文那樣困難。《新華字典》裡括號里的都是繁體字,如果生活中稍有接觸,看鳳凰衛視是沒有太大困難的。實際上,簡體字從古就有。古代《水滸傳》刻本里就已經有了「劉」(劉)的簡化字「劉」,簡化字一直在民間流傳,只是未受官方承認而已。因此可見,簡化字,並不是現代憑空瞎扯得來的。有人說簡體字不好看,我要說:這純粹是主觀感受得來的。我們平日習慣了簡體字,用慣了簡體字,一見到繁體字,自然覺得與眾不同、新穎。用慣了繁體字的港澳、台灣人,也未必覺得簡體字難看。有人說:如果簡化漢字,古籍沒人讀得懂了。但是古體字並不全等於繁體字,古代還有很多異體字,很多俗體字。況且繁體字與簡體字並不是完全不一樣,上面也講過繁體字學起來並不極難。閱讀漢代之後的文章,最大的困難是: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如何斷句才是關鍵,否則會很暈。還有人不服:簡體字不受承認!——扯淡!台灣人也開始用一些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了(如用「了」取代「瞭解」的」瞭」),聯合國也規定中文只有簡體中文一種文本,新加坡等地的華人使用簡體字的越來越多。一般外國人學習的都是簡體字。 ——明溪(留言)1/5/2014 9:06 AM


無恥的taiwanese最喜歡叫囂什麼簡體字繁體字,看著就噁心! Taiwanese停止侵權!停止使用中國人的語言文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2600:8805:9100:D600:A9AF:D77D:7A6D:35BD對話)於2018年1月3日 (三) 17:02 (UTC)加入。[回覆]

關於語法部分、詞類/短語等的列表[編輯]

我的意見有兩點:

  • 漢語詞類表、短語結構類型表、句子成分見表,在本條目中這些列表應該簡化(正如在其他如日語英語希伯來語等語言條目中,即使列出詞類也不會為每類列出數個例子)。可以另立條目(或改進其他現有的相關條目)以作描述,或置於漢語語法條目下。
  • 在語法部分應該提及漢語語法的特點。關於詞和詞類,本條目可以講述一下漢語詞類上的爭議的存在、詞的來源或特色(無形態變化、音節對詞的影響)。又例如以簡單例子說明詞序和虛詞是主要語法手段、句子無須符合特定的形式(如「主語NP+謂語VP」)、詞類和句子成分沒有對應的關係(eg謂語中心不一定是動詞、形容詞未必是修飾語)。

簡單來說,我認為現在的條目在語法的描述方面範圍又狹窄又不深入。對於我這兩點提議,請各位賜教。Mm100100 (留言) 2010年7月22日 (四) 10:01 (UTC)[回覆]

非必要的「來源」[編輯]

—大嚤王 2009年2月11日 (三) 04:12 (UTC)

  • 口語讀音也出現不少分野,亦有一些漢字的讀音在三者中根本不同

這個用「的地得」就可以說明了

  • 為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目前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

十四億人口,衹要受過教育都知道

  • 有不少西方語言學家據此將漢語視爲一個語族,稱為漢語族

英文維基有講

  • 漢語從口語上來說其各分支相似性極低

北京話、上海話不能通話,還不足以證明嗎


如果不是你自己「原創」的,那麼你一定可以找到其他來源,不論是網上或是印刷的,去證明這些觀點。詳情參閱WP:列明來源WP:可供查證。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15日 (二) 11:34 (UTC)[回覆]

漢語文中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從基本上來說就不同於西方語文[編輯]

漢語文中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從基本上來說就不同於西方語文。西方是由語音主導文字,文字以語音為轉移,當一種語言語音發生變化時,文字也會緊隨其而變更;而漢語文更多的是以文字作主導,文字(包括漢字各單字及其複雜的語法)甚至跨越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把具有豐富多樣語音的整個大中華區統一成漢語區,而語音則在歷史上和地域上歷經了大量變化。但就是因為漢語的語言始終以文字為轉移,這樣才有現在的「漢語」一說,而不像現在分崩離析的拉丁文字各語種。基礎不同,不能一概地效仿分析。我甚至覺得如果從漢語實際特性出發,可以考慮把漢語和中文統一成一個詞條。這不是「語」、「文」不分,而是辯證客觀地對待這種特殊情況。123.7.16.156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22:08 (UTC)[回覆]

漢語首段[編輯]

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語?真的連歐洲人、美國人、澳洲人、印度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語嗎?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6月14日 (日) 02:53 (UTC)[回覆]

在中文語境下,一般指漢語,不要用火星人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文。—時勢造英雄 2009年6月14日 (日) 03:59 (UTC)

如果你認為這是「用火星人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文」,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就是要大家編輯維基時要「用火星人的思維方式」,這兒不是維基,而是中文維基,讀者包括所有懂得看中文的人。 —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09年9月14日 (一) 19:33 (UTC)[回覆]

邀請討論中國皇帝合併到皇帝[編輯]

任何人如果認為不當,請刪除這一段。2010年1月20日我會刪除這一段文字。 我認為「中國皇帝」這個詞彙作為條目名不符合漢語習慣,中國皇帝是否合併到皇帝在2010年1月5日開始討論,歡迎到talk:中國皇帝參與討論。Gisbrother (留言) 2010年1月10日 (日) 12:45 (UTC)[回覆]

--41.178.159.25 (留言) 2011年11月10日 (四) 21:43 (UTC)[回覆]

中文怎麼可以重定義為官話呢?[編輯]

文中第一句話就說:漢語,又稱中文、漢文,通常區分為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等七種主要方言。官話一般都指普通話,這樣不就矛盾了嘛?

官話不是普通話,普通話吸收了很多南方的詞彙。官話或應為「北方話」 (明溪)

條目的質量——慘不忍睹[編輯]

舉例:

  1. 「一般標準意義上,『漢語』這個詞,多指現代標準漢語」
  2. 「大陸之『普通話』、台灣之『國語』、新馬地區之『標準華語』是相同的,只在個別字詞的讀音上有一定區別」
  3. 「漢語作為以語素文字為文字系統的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範」
  4. 「而現時東亞國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
  5. 「現代漢語」,主條目:現代標準漢語
  6. 「請注意,此時的『近代漢語』,已經縮指為『近代北方漢語』,因為此時南方多數方言已經形成並與官話脫離,故此『近代音系』系僅指近代北方音系」
  7. 「上古漢語的聲調,現在學術界比較傾向於王力的『促舒四調』一說,舒聲調有平聲,上聲,濁聲調為長入,短入」
  8. 「混合入聲」 -> 喉塞音尾
  9. 「而粵語又能和官話對字的一個(即每個官話單字都可對應一個粵語單字)」
  10. 「官話的明顯特點包括」 其中的特徵基本都存在明顯的反例
  11. 「失落了全部中古入聲(除江淮官話及西南官話中的少部分小片以外,如灌赤片)」 概念不清,不全面:是韻尾無塞音,還是不保留入聲這一調類,而且列舉的例外不全
  12. 「閩南語是所有閩語方言中,唯一完全與中古漢語韻書存在直接對應的方言,但是,根據現有的語音學研究,閩南語的音系相當接近上古漢語的音系」 ??
  13. 「粵語完整保留了中古漢語的 −p、−t、−k、−m、−n、−ng 六種輔音韻尾」 是標準粵語
  14. 「粵語的口語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在詞彙、語法上差別非常大」 閩語、客家話等等難道不是?
  15. 「這可以解釋今天多數中國人都覺得北京話好聽,其實漢唐卻是西京話、宋代是東京話、明代是南京話,因為它們相差很遠,所以並非存在『好聽』,只是『感覺』」
  16. 「語言定理:1786年威廉·瓊斯爵士於提出,某些語言有著詞彙、語法、構詞法和語音使用上的相似性,因此它們必定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語。現在流行的學術觀念認為,…中國人也由非洲經中東印度越南經海上二三萬年前到達,一二萬年前已經遍布大陸,並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所以印度語言數量比中國的豐富,中國南方語言數量比北方的豐富。…這可以解釋漢藏語系同源,漢語方言同源。語言進化論用樹狀圖來理解、定位各語言的關係」 ???

ɧ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09:16 (UTC)[回覆]

關於閩語的解釋[編輯]

百科中關於閩語的部分說,「閩語即是閩南語。」,這種話也說的出?旁邊還貼著閩語的支系,簡直是胡說八道。 --Joefei留言2014年1月8日 (三) 12:57 (UTC)[回覆]


文跟語[編輯]

(?)疑問:文一般是指文字吧,語指語言。中文傳統的理解是中文字而不是所謂說出來的語言。把中文重定向至漢語會不會太衝動了一點。文字在維基百科上面被消歧義至被重定向至語言。所以把中文重定向至漢語會不會太莫名其妙了?--Chinyen 留言2014年1月8日 (三) 00:45 (UTC)[回覆]

雜亂而且混亂的條目[編輯]

這怎麼回事,圖片、圖表到處散亂

各種不同大小的方格和圖片,還有不同版本的語言說法

根本就沒有整理好啊,整堆看一起超級亂七八糟的。

中文是否就是指漢語[編輯]

三個問題:

  1. 中文是否就單指漢語或漢字?還是包含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中國的語言文字。
  2. 繁體中文是否是繁體漢字的錯誤表達?(簡體中文是計算機術語,早期指Windows的語言版本)
  3. 繁體中文是否應該移動至繁體字?--Fxqf留言2016年4月26日 (二) 14:56 (UTC)[回覆]
  • 關注。--地底深山留言2016年4月26日 (二) 17:24 (UTC)[回覆]
    1. 不包括。
    2. 顯然不是,來源請求。
    3. 二者概念並不等同,繁體中文指的是用繁體字書寫的中文。—Chiefwei - - 2016年4月27日 (三) 02:26 (UTC)[回覆]
  • (-)反對1.包含,中文是指中國國民所屬種族使用的語言及文字系統,舉例而言,粵語雖然文字系統跟目前的通用漢文有所差異,還是被歸入中文 2.繁體中文並不是繁體漢字,而是相對於簡體中文創造出來的名詞,實際上的名稱是正體漢字 3.要移動也是移動到「正體」開頭的條目或者是「漢」字開頭的條目--核斯留言2016年5月5日 (四) 11:43 (UTC)[回覆]
  • (~)補充目前藏文蒙古文之類一堆種族的語言並不被認可是中文的理由,是因為通用性及習慣性,中國有90%都是漢族,原本使用的文字系統就是漢文,口語系統也是漢文,在中國從1912年被建立以後自然而然也就升格為中國文了。北京話當代很多人認為那就是滿文演變而來,這點沒有去求證,以上發言大多基於常識及推論並非直接參考書面或網路資料。--核斯留言2016年5月5日 (四) 11:49 (UTC)[回覆]
  • 當時說這句為什麼英語是英語,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但漢語就變成「中文」了其實意思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只會說「中文」,不會說「漢語」了,我其實覺得中文維基百科應該是漢語維基百科。當然,這兩個字只是表象,真正讓我感慨的還是那些「在北京……在台灣……在倫敦……在X月Y日」這樣的開頭,或是「這,真是道田君造的刀啊」這樣的結尾,或是中間穿插「進行」、「加以」這類虛動詞,或是「他和他的父親」,「他和他的兒子」,「他和他的弟弟」,亦或是「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一個家是最溫暖的港灣」。會像上面這樣說漢語的人越來越多,知道這些話到底有什麼古怪的人越來越少。我雖有意識地竭力避免這些,但垂老之軀,又能改得了幾個,說得了幾句。--7留言2016年4月27日 (三) 08:44 (UTC)[回覆]
我認爲中文不該包括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如果中文該「包含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等中國的語言文字」,那麽英文該包含威爾斯語,蘇格蘭蓋爾語,低地蘇格蘭語和愛爾蘭語。如果你説英文是英格蘭的語言,跟中文不同,那麽廣東話就不是中文。但是,如果那些語言是方言的話就不同了。 George Leung留言2016年5月12日 (四) 00:29 (UTC)[回覆]
英文指英格蘭的語言(學過英文稍微套一下字根也知道),英國正式名稱漢譯後是聯合王國,聯合王國包含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等。@George LeungWIKI有相關條目和模板可以參考資料,也不會有人因政治問題跑去變造資料,可以找時間自己去參考。,嫌麻煩也可以直接看語系介紹。--核斯留言2016年5月12日 (四) 01:39 (UTC)[回覆]
@核斯:我衹是用英文來做例子,來説爲什麽中文不該包括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很多國家都有少數民族,如西班牙(有巴斯克人)、俄羅斯(有車臣語),但它們的語言最多是包括方言。George Leung留言2016年5月12日 (四) 23:07 (UTC)[回覆]
@George Leung:讓我試圖把問題簡化吧!中文就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口語「普通話」+書面「簡體字」,而香港的官方語言即「兩文三語」:書面「漢文+英文」,口語「粵語+普通話+英文」,澳門則是要追加「粵語」「葡萄牙文」,廣西要追加「壯語」,蒙古有「蒙古語」,西藏有「藏文」。(~)補充可以把漢語做為一個主要語系,最開始創詞彙的時候就不是問這個東西是不是中國,CHINA是一個地理位置上的籠統統稱,從某地進口的瓷器變成專指瓷器的生產地:「中原地區的國家及民族」,再因主要民族的流變變成專指漢族跟漢語,再因政治跟國家的流變把剩下少數民族強行括弧起來,結論:「CHINESE指漢語語系下所有的文字和語言」「中文指中國官方語言」。--核斯留言2016年5月13日 (五) 00:55 (UTC)[回覆]
囧rz...漏掉新疆官方語言了,不過這樣整理完,中國的族裔問題真的蠻嚴重的,獨立運動或者起義事件,跟非中文區幾乎畫上等號,比較常見的有蒙古新疆西藏。--核斯留言2016年5月13日 (五) 01:11 (UTC)[回覆]
您自己也說您的發言僅僅「基於常識及推論」,而沒有查閱任何資料。事實上,查閱任何一部工具書,書上都會告訴你,中文「特指漢族的語言文字」。—Chiefwei - 2016年5月13日 (五) 01:45 (UTC)[回覆]
啊,我不知道這是一個大地雷,因爲我是從香港來的加拿大人。對不起!George Leung留言2016年5月13日 (五) 02:04 (UTC)[回覆]
您沒有必要道歉,相反,強行把語言話題政治化才顯得很奇怪。—Chiefwei - 2016年5月13日 (五) 02:44 (UTC)[回覆]
@Chiefwei:語言一直都會跟政治有關係,切不開,語言永遠無法跟權力以及公眾事務分家(政治學的定義比較分歧,你要說這是錯也可以),雖然沒看參考資料,但結論推導出來跟實際是實差也沒有多遠了。然後如果有什麼需要我回應的地方,等我感冒好了再說。--核斯留言2016年5月14日 (六) 03:55 (UTC)[回覆]
您有您的看法我可以尊重,但這裡是維基百科不是論壇,維基百科不能接受沒有可靠來源支持的個人意見,您的看法可以去更合適的地方發表。—Chiefwei - 2016年5月14日 (六) 04:03 (UTC)[回覆]
@Chiefwei:我覺得我的理解能力應該不至於讓我把Wikipedia:維基百科不是什麼看錯,不排除看漏,除非我真的感冒到太累了影響到理解能力。然後我累到忘記簽名了--核斯留言2016年5月14日 (六) 04:56 (UTC)[回覆]

漢語是死語, 正如拉丁語[編輯]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不符討論頁使用方式,討論頁應用於討論條目如何修改編寫,而非用於發表心得跟評論,已由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8月13日 (六) 10:27 (UTC)於{{{time}}}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2020年7月的編輯[編輯]

@黄琬琦今天剛把原文:「(漢語)或被視為一個語族,或被視為隸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之一種語言。」改寫成:「(漢語)是一種構成東亞分析語的漢藏語系的漢語分支家族或語族裡的一種語言。」然而改寫後的這一句,內容、結構皆複雜,採用中文裏很少用的多層定語,令人難以理解。請問可以改成一般人能明白的平常語句嗎?若多天後都沒有改,在下會還原爲原句。--Cangjie6留言2020年7月23日 (四) 21:16 (UTC)[回覆]

WIKIDATA的漢語還是中文[編輯]

請問漢語還是中文。以前是中文,但是有人換漢語。[2][3]--Sim Chi Yun留言2023年12月8日 (五) 03:40 (UTC)[回覆]

從各屬性看,漢語似乎更好些,中文局限於文字。@BlackShadowG[4]--YFdyh000留言2023年12月8日 (五) 04:21 (UTC)[回覆]
我覺得漢語沒有很多人。我是馬來西亞沒有看到漢語。我覺得中文比較多。--Sim Chi Yun留言2023年12月8日 (五) 04:54 (UTC)[回覆]
這個數據項一般會在作品或名稱語言 (P407)中被用來標註語言。一般很少有網站會把「漢語」用作語言標記,即使在本站,標註連結語言也是用「中文」。--BlackShadowG Slava Ukraini! 2023年12月8日 (五) 07:17 (UTC)[回覆]
但如果作品是音視頻呢?感覺漢語可能包含中文,反之不行,進一步明確應該用子集的項。--YFdyh000留言2023年12月12日 (二) 08:14 (UTC)[回覆]
語言的話,叫「XX語」比較合適。而文字系統的「中文」並沒有對應的「中語」這種說法,所以感覺「漢語」更為合適。畢竟主題是「語言」不是「文字系統」。-- 宇帆-雪菲蛋糕🎂娜娜奇🐰鮮果茶☕在維基百尋求休閒是否搞錯了什麼☎️·☘️2023年12月8日 (五) 05:07 (UTC)[回覆]
這是語言學問題,應由語言學的準確度及常用度決定。是語是文不是關鍵,中陸習慣以語統稱語文,港澳馬習慣以文統稱語文。話説,漢語族首段與漢語首段及第三段所指似乎一致,需要釐清。--— Gohan 2023年12月8日 (五) 05:20 (UTC)[回覆]
建議統一為「語」。雖然「漢語」和「中文」、拉丁文和拉丁語經常混用,但因為有「西里爾文字」簡稱「西里爾文」這樣的例子,還是建議語言名稱儘量避免「文」結尾。--DvXg 📬 2023年12月8日 (五) 09:36 (UTC)[回覆]
「漢語」這個詞太籠統,粵語、湘語、贛語、閩南語、吳語等都是漢語的一部分,但你想表達的意思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現代標準漢語。我建議用「華語」一詞,個人感覺它不像「漢語」一詞那麼寬泛。--Txkk留言2023年12月8日 (五) 10:49 (UTC)[回覆]
任何語言特別是使用人數眾多的語言都存在不同的語音差異,不明白「籠統」為何?現代華人一詞不是專指漢族,以此類推,漢語與藏語、滿語等一樣屬於華語的一部分,用華語還不如直接用漢語更好。---康族留言
不要瞎掰好嗎⁈」 藏語、滿語不是華語的一部分!--Txkk留言2023年12月12日 (二) 11:47 (UTC)[回覆]
怎麼樣瞎掰?你可以個人感覺,我發表意見就瞎掰?中「華」民族、「華」人的華是不是專指漢族?「華」語的華是不是專指漢族?如果不是,「華語」就不夠準確,即使華語是漢語的別稱,但現代「華」不是專指漢族,中「華」民族、「華」人的華包含藏族、滿族等等,而華語反而不包括藏語、滿語等語言,所以用華語容易混淆中「華」民族與「華」語的華,以為兩「華」所指的族群相同,還是漢語較華語更適合--康族留言2023年12月12日 (二) 15:06 (UTC)[回覆]
題外話。漢語會被人指稱「只有語音」,中文會被人指稱「只有文字」,「X語文」又可能被理解爲「語言學和文學」。所以有同時強調語音和書寫兩方面還沒有歧義的稱呼嗎?--洛普利寧 2023年12月8日 (五) 14:44 (UTC)[回覆]
我覺得不要矯枉過正,「漢語」既然比「中文」或「華語」更精準一點,而且(重點是)常用,這樣大概就足夠了。——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3年12月14日 (四) 02:47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