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艾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雯(1923年8月11日~2009年8月27日),本名熊崑珍,是1949年來台作家。籍貫江蘇吳縣。1940年因父親遽逝,為負擔家計,大學肆業轉任圖書管理員。18歲時以短小說〈意外〉獲《江西婦女》正文第一名,開啟創作生涯。1949年間來台,其後發表許多代表作品,如《青春篇》、《浮生散記》、《老家蘇州》等。曾任中國文藝協會南部分會理事,婦女寫作協會、青年寫作協會會員。

艾雯創作主題多與日常生活、風土民情有關,類型包括散文、小說、兒童文學。她的創作觀強調「從生活體驗中取材[1]」,主張「不僅要刻劃個人的希望和理想,更要反映這時代人類對明日的希望和理想[1]」。曾兩度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生平[编辑]

艾雯生於1923年8月11日,江蘇蘇州人,父熊蔚,母熊蔣伯馨。成長於書香世家,自幼廣泛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1937年隨父親遷至江西大庚,不久中日戰爭爆發,故鄉蘇州被佔領。1940年因父親逝世,為負擔家計,她於大庚中學輟學就業轉任圖書管理員,博覽群書,並嘗試投稿。首篇習作〈意外〉獲《江西婦女》正文第一名,從此開啟創作生涯,並以艾雯為筆名書寫散文、雜文和短篇小說,作品多刊於《正氣日報》、《青年報》、《民國日報》、《東南日報》等。1944年任《凱報》副刊「大地」編輯,並參與各報「發展東南文藝運動」[2]

1949年艾雯來台後暫居屏東眷村四年半,專職寫作。在此期間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篇》(1951),享譽文壇,此書當時被譽為「五零年代第一首綺麗的散文詩、自由中國第一本散文集詩」[1],其中〈路〉一文於1951年獲選編入國中國文課本。1953年遷居高雄岡山出版首本短篇小說《生死盟》,並在《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版發表專欄「主婦隨筆」,為主婦文學之代表。

1955年結集「主婦隨筆」專欄,出版散文集《生活小品》、《漁港書簡》,同年在中國青年寫作會舉辦的「四十四年度全國青年最喜愛閱讀文藝作品及最推崇文藝作家票選」中,《青春篇》高票當選散文第一,廣受讀者歡迎。

1950至1960年代艾雯的創作以小說居多,包括《生死盟》、《小樓春遲》、《魔鬼的契約》、《霧之谷》等;1960年代後以系列散文聞名,代表作品有《曇花開的晚上》、《不沉的小舟》、《倚風樓書簡》等約三十本,著作豐富。2009年艾雯辭世,享壽87年。

作品與特色[编辑]

艾雯早期創作小說、散文並進,六零年代中期全力往散文發展,被視為1950年代抒情美文的開創者[3]

小說主題包含家族生活、感情婚姻、眷村文化等,特色在於闡揚人性善惡、刻劃該時代艱苦的精神,並從日常瑣事提煉哲思與民族意志,如《生死盟》各篇主角擇善固執的形象、《夫婦們》描繪外省族群在台落腳至生根的歷程等。

散文作品以探討哲理、自日常生活中體察美感為主,創作多採用書信、獨白、日記體,敘述上則是最早擺脫素樸寫實的憶舊,採抽離、昇華的意識流手法作寓言象徵的前行者[4], 如1951年出版的《青春篇》、1955年出版的《漁港書簡》。

兒童文學[编辑]

《森林裡的秘密》(台北:台灣兒童書局,1962)

散文[编辑]

《青春篇》(高雄:啟文出版社,1951)

《漁港書簡》(高雄:大業書店,1955;再版,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

《生活小品》(台北:國華出版社,1955;再版,高雄,三信出版社,1972)

《艾雯散文選》(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56)

《曇花開的晚上》(台中:光啟出版社,1962;再版,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

《浮生散記》(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明天,去迎接陽光》(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0)

《不沉的小舟》(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倚風樓書簡》(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4;台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0)

《綴網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

《花韻/林智信繪圖》(台北:雅逸藝術公司,2003)

《孤獨,凌駕於一切》(台北:印刻,2008)

《老家蘇州》(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9)

小說[编辑]

短篇小說集[编辑]

《生死盟》(高雄:大眾書局,1953)

《小樓春遲》(台北:帕米爾書店,1954)

《魔鬼的契約》(台南:人文出版社,1955)

《霧之谷》(台北:正中書局,1958)

《一家春》(台北:正中書局,1960)

《與君同在》(台北:復興書局,1962)

《池蓮》(台北:正中書局,1966)

《弟弟的婚禮》(台北:立志出版社,1968;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69)

長篇小說[编辑]

《夫婦們》(台北:復興書局,1957)

合集[编辑]

《艾雯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

《艾雯全集/封德屏主編》(台北:文訊雜誌社,2012)

評價[编辑]

艾雯散文的筆鋒為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所稱道「綿密複沓如詩般迴旋且充滿江南水鄉韻致[4]」,抒情的主題多為現實中「臺灣在地化書寫」。

就女性散文作家在臺灣以白話文「在地化的書寫」的貢獻上,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陳芳明評價她為改造臺灣文學重要推動者,不僅上承五四白話文傳統,下接現代主義濃縮的文字藝術,也彰顯文學語言從鬆散到精煉的過程[5]

榮譽[编辑]

1941,小說〈意外〉獲《江西婦女》徵文第一名

曾兩度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

相關研究與書目[编辑]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翁秋蘭,《詠花、寫物、記事──艾雯散文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20,頁50。
  2. ^ 簡忍,《艾雯小說研究》,國立屏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21,頁1。
  3. ^ 張, 瑞芬. 臺灣現當代研究資料彙編:艾雯. 國立臺灣文學館. : 160. 
  4. ^ 張, 瑞芬. 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 : 244. 
  5. ^ 陳, 芳明. 艾雯全集1《散文卷.ㄧ》. : 3.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