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艾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雯(1923年8月11日~2009年8月27日),本名熊崑珍,是1949年来台作家。籍贯江苏吴县。1940年因父亲遽逝,为负担家计,大学肆业转任图书管理员。18岁时以短小说〈意外〉获《江西妇女》正文第一名,开启创作生涯。1949年间来台,其后发表许多代表作品,如《青春篇》、《浮生散记》、《老家苏州》等。曾任中国文艺协会南部分会理事,妇女写作协会、青年写作协会会员。

艾雯创作主题多与日常生活、风土民情有关,类型包括散文、小说、儿童文学。她的创作观强调“从生活体验中取材[1]”,主张“不仅要刻划个人的希望和理想,更要反映这时代人类对明日的希望和理想[1]”。曾两度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生平[编辑]

艾雯生于1923年8月11日,江苏苏州人,父熊蔚,母熊蒋伯馨。成长于书香世家,自幼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1937年随父亲迁至江西大庚,不久中日战争爆发,故乡苏州被占领。1940年因父亲逝世,为负担家计,她于大庚中学辍学就业转任图书管理员,博览群书,并尝试投稿。首篇习作〈意外〉获《江西妇女》正文第一名,从此开启创作生涯,并以艾雯为笔名书写散文、杂文和短篇小说,作品多刊于《正气日报》、《青年报》、《民国日报》、《东南日报》等。1944年任《凯报》副刊“大地”编辑,并参与各报“发展东南文艺运动”[2]

1949年艾雯来台后暂居屏东眷村四年半,专职写作。在此期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青春篇》(1951),享誉文坛,此书当时被誉为“五零年代第一首绮丽的散文诗、自由中国第一本散文集诗”[1],其中〈路〉一文于1951年获选编入国中国文课本。1953年迁居高雄冈山出版首本短篇小说《生死盟》,并在《中央日报》“妇女与家庭”版发表专栏“主妇随笔”,为主妇文学之代表。

1955年结集“主妇随笔”专栏,出版散文集《生活小品》、《渔港书简》,同年在中国青年写作会举办的“四十四年度全国青年最喜爱阅读文艺作品及最推崇文艺作家票选”中,《青春篇》高票当选散文第一,广受读者欢迎。

1950至1960年代艾雯的创作以小说居多,包括《生死盟》、《小楼春迟》、《魔鬼的契约》、《雾之谷》等;1960年代后以系列散文闻名,代表作品有《昙花开的晚上》、《不沉的小舟》、《倚风楼书简》等约三十本,著作丰富。2009年艾雯辞世,享寿87年。

作品与特色[编辑]

艾雯早期创作小说、散文并进,六零年代中期全力往散文发展,被视为1950年代抒情美文的开创者[3]

小说主题包含家族生活、感情婚姻、眷村文化等,特色在于阐扬人性善恶、刻划该时代艰苦的精神,并从日常琐事提炼哲思与民族意志,如《生死盟》各篇主角择善固执的形象、《夫妇们》描绘外省族群在台落脚至生根的历程等。

散文作品以探讨哲理、自日常生活中体察美感为主,创作多采用书信、独白、日记体,叙述上则是最早摆脱素朴写实的忆旧,采抽离、升华的意识流手法作寓言象征的前行者[4], 如1951年出版的《青春篇》、1955年出版的《渔港书简》。

儿童文学[编辑]

《森林里的秘密》(台北:台湾儿童书局,1962)

散文[编辑]

《青春篇》(高雄:启文出版社,1951)

《渔港书简》(高雄:大业书店,1955;再版,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3)

《生活小品》(台北:国华出版社,1955;再版,高雄,三信出版社,1972)

《艾雯散文选》(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6)

《昙花开的晚上》(台中:光启出版社,1962;再版,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4)

《浮生散记》(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明天,去迎接阳光》(台北:汉艺色研文化公司,1990)

《不沉的小舟》(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75)

《倚风楼书简》(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84;台北:汉艺色研文化公司,1990)

《缀网集》(台北:大地出版社,1986)

《花韵/林智信绘图》(台北:雅逸艺术公司,2003)

《孤独,凌驾于一切》(台北:印刻,2008)

《老家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9)

小说[编辑]

短篇小说集[编辑]

《生死盟》(高雄:大众书局,1953)

《小楼春迟》(台北:帕米尔书店,1954)

《魔鬼的契约》(台南:人文出版社,1955)

《雾之谷》(台北:正中书局,1958)

《一家春》(台北:正中书局,1960)

《与君同在》(台北:复兴书局,1962)

《池莲》(台北:正中书局,1966)

《弟弟的婚礼》(台北:立志出版社,1968;台北:水芙蓉出版社,1969)

长篇小说[编辑]

《夫妇们》(台北:复兴书局,1957)

合集[编辑]

《艾雯自选集》(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0)

《艾雯全集/封德屏主编》(台北:文讯杂志社,2012)

评价[编辑]

艾雯散文的笔锋为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瑞芬所称道“绵密复沓如诗般回旋且充满江南水乡韵致[4]”,抒情的主题多为现实中“台湾在地化书写”。

就女性散文作家在台湾以白话文“在地化的书写”的贡献上,政治大学台文所讲座教授陈芳明评价她为改造台湾文学重要推动者,不仅上承五四白话文传统,下接现代主义浓缩的文字艺术,也彰显文学语言从松散到精炼的过程[5]

荣誉[编辑]

1941,小说〈意外〉获《江西妇女》征文第一名

曾两度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相关研究与书目[编辑]

张瑞芬,《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史论》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翁秋兰,《咏花、写物、记事──艾雯散文研究》,国立屏东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班,2020,页50。
  2. ^ 简忍,《艾雯小说研究》,国立屏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在职专班,2021,页1。
  3. ^ 张, 瑞芬. 臺灣現當代研究資料彙編:艾雯. 国立台湾文学馆. : 160. 
  4. ^ 张, 瑞芬. 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 : 244. 
  5. ^ 陈, 芳明. 艾雯全集1《散文卷.ㄧ》. : 3.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