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科学哲学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科学哲学因符合标准而获列入优良条目。如有需要,请勇于更新页面如条目不再达标可提出重新评选
2017年12月28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基础条目 科学哲学属于维基百科哲学和宗教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优良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哲学专题 (获评优良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优良级优良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优良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优良条目评选[编辑]

科学哲学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哲学,提名人: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回复]
投票期: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 至 2017年12月28日 (四) 07:43 (UTC)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提名人票。时隔两年多,终于算是搞完了;现实世界的生活太忙碌,我无法上线,无法入睡。在搞的过程中enwiki上的philosophy of science也进化成GA了,给了我一个放心参选的理由;不过还是有不少翻译语句的问题,虽然已经经过在线离线几轮的排查。这算是本人在zhwiki的第一个完成的大贡献吧;我的用户页该砍掉重写了。我很久没有参与DYK等各种评选投票了,有的人可能会说,你都不参与投票,你还来这里自荐干嘛?为何在网络世界说现实世界忙碌,如此虚无主义?我胖虎,知识分子。好了,不扯太远了,辛苦各位过目,做些评定!—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1日 (四) 07:43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符合标准,滋磁一个。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17年12月22日 (五) 00:33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符合标准。Banyangarden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04:30 (UTC)[回复]
  • 符合优良条目标准:基本符合标准。Juncta In Uno Omnia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06:28 (UTC)[回复]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消歧义链,来源外文红链,未翻译的人名,一堆句子(甚至一整段)没来源。另外文中的语调似乎有点不恰当,例如(粗体是我个人认为语调不当的地方):
    ↑投票者使用删除线删除本票,所以本票无效。
心理学哲学关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关于心理调查方法的认识论之考虑。举个例子,研究心理学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只注重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吗?还是应该侧重于精神感知和思维过程?如果是后者,则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测量他人的内心感受。自我的感情和信仰的报告可能不是可靠的,因为就算受访者没有在答案中故意欺骗的明显动机,自我欺骗或选择性记忆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反应。就算自我报告是准确的,我们如何比较不同个体的应答?即使两个个体做出了李克特量表上相同的答复,他们仍可能在经历非常不同的心理活动。
科学的目标应当是得到最终的真理吗?抑或科学有不能回答的问题?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 realism)者认为科学致力于真理,一个人应该将科学理论视作真的,近似真的,或可能真的。相反,科学的反实在论者(scientific anti-realism)认为,科学的目的不是真理(或至少在真理上并不成功),特别是有关于像电子或平行宇宙的不可观测事物的真理。工具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只应被评价为是否有用。在他们看来,理论是否真实并没有所谓,因为科学的目的是要做出预测,以及实现技术。
感觉比较像老师在对学生讲话一样,维基百科要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陈子廷留言2017年12月22日 (五) 10:23 (UTC)[回复]
(:)回应:终于等到传说中的反对票了。对于阁下的问题,我逐一回复:
  1. 消歧义链?在何处,请指出。
  2. 来源中的外文红链,恕上线时间有限,我争取24小时之内清除。
  3. 关于人名翻译,恕本人并非人名翻译精通,而且考虑到两点: 中文维基社群向来对人名翻译(以及任何专有名词翻译)十分敏感,你得考虑某个标准的人名翻译用字规范(比如大陆的)、陆港澳台(甚至新)各地的用字习惯差异、已有的媒体报道用字,整个一个过程也是“原创”译名的过程,每天都因为这种问题没完没了的口水战,本人是实在不想陷入这种无聊的问题,所以对于中文世界关注度低的、当代的、翻译难以查询的人名,我在内文直接用其原名叙述了,比如那个Strauss,比如什么Stegmüller。 当代学术界的人名,如果翻译了却没有原文线索(黑色字内文,无链接无外文),反而不利于读者查询文献资料。  阁下可能想说,为何不用绿链?我的回答是,比较不重要的人物,给出查找线索就好了,没必要逢链必绿。  另外,感谢提醒,“Gould”已有中文条目,应当链入。
  4. 关于参考资料引用脚注,不知阁下主要是在说开头的引言还是正文。个人感觉,这种条目的引言是不需要ref的,详见英文版该条目;如果是说正文,我看了一下,没有脚注的自然段只有几段,那几段都是语气性断句,实际的ref位于其邻近的段落;enwiki的GA条目原文如此——由于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本条目通篇均译自enwiki,enwiki的ref我基本全部搬运,放在同样的位置;倘若阁下认为还是不够,那还得烦请阁下添加。  从另一个角度讲,ref的放置方式跟条目类型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国家/城市/新闻等信息类条目,句句都是统计数据、媒体报导,这是确实;但对于数学/物理条目,往往通篇大量公式推导,都来自于主要的几本书,此时就不适合逐行添加ref,而是应当将书目放在参考资料栏目下;对于科学哲学这个条目,我认为介于两者之间,说明白点,这条目(英文版)大多数内容就是参考SEP(Stanford Encyclopeida of Philosophy)写出来的,这么多SEP的ref已经很啰嗦了,我也不想纠结太多格式的问题,直接搬运过来了。
  5. 关于翻译腔/通顺问题,我承认确实存在。阁下所举的两(三)例,“我们”确实可以改;“应当是...吗?”也可以改,但会变成“是否应当是...?”,比较啰嗦;第三句实在是原文如此,“抑或”是本人翻译,尽量书面语化。如果硬要把所有的疑问句改成陈述句,那会变得很啰嗦(添加句子结构),而且失去了疑问句的措辞效果(条目内容是哲学)。  至于阁下说的语气问题,我觉得阁下言重了,至少我是想不出该如何更好地写(英文版);我其实也对philosophy of science进行了多次维护,不过都是小范围的修缮;语气上enwiki这么长时间(GA将近三年)也没看到有动作。
以上;感谢阁下的阅读。--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2日 (五) 17:59 (UTC)[回复]
一一回复:
  1. 请至「偏好设定」开启「用橙色标记消歧义页面」(目前在下已代为改掉了文中的消歧义链)。
  2. 既然阁下已经要修改了就不提了。
  3. 只要在中文人名翻译后面加上原文名就好了。举例:尼可拉斯·纳崔斯(Nikolas Natchios)。
  4. 好吧。
  5. 其实关于语气我也不怎么懂,只是个人读起来的感觉罢了,阁下的理由似乎也有道理。不知维基百科有没有什么方针或指引是专门讲解语气问题的。
以上。因为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我反对票就先划掉了。—--陈子廷留言2017年12月23日 (六) 02:06 (UTC)[回复]
@陳子廷啊,我正要改动,发现你已先行一步... 你先改完,我再调整。--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7年12月23日 (六) 02:46 (UTC)[回复]

9支持:符合标准--Z7504非常建议必要时多关注评选留言2017年12月28日 (四) 07:4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