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南京大學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南京大學屬於維基百科社會和社會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
條目「南京大學」已被列為文化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之一。請參見中文領域基礎條目以了解詳情。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文化遺產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文化遺產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南京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南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南京市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中國高校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高校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高校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存檔[編輯]

我認為南京大學有資格追溯自己歷史到258年[編輯]

仔細看了現代西方大學始祖巴黎大學的校史其認定的12世紀還不存在巴黎大學這個稱號,巴黎大學是在1793法國大革命時期合併了當時巴黎很多學院後才成立的.如果按照現在某些校史的說法,巴黎大學應該建於1793年,而不是12世紀.所以南京大學既然是在江寧學府基礎上建立的,就有自己繼承江寧學府的歷史.否則談不上公平.--Ksyrie 21:57 2007年1月27日 (UTC)

我就是南大的,我不認為自己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8年。「巴黎大學可以追溯那麼久,南京大學也可以追溯」,這樣的邏輯是十分可笑的,人與人有異,校與校不同,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風格,為什麼別人追溯了,我們就一定要追溯?平心而論,一直關注各位的討論,很多人舉出了這樣或那樣的證據,讓本人大開眼界,有些相當有說服力,有些卻不怎麼有道理。看了這麼多的討論,個人觀點還是應該只追溯到1902年。我看各位校友根本沒有必要只是抱著純粹的愛校心理拼了命的掘地三尺找祖宗。愛校根本不是這麼一種愛法,過去已經成為歷史,不如把眼光放長遠些,把注意力集中在現在和未來。258年怎樣,1902年又怎樣,當前該解決的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制約自己發展的瓶頸還是存在。各位在維基百科上能做的還有很多,「傑出校友」里不是還有很多紅字嗎?南大各院系條目不是還有很多沒建立或者不完善嗎?校園風景照片不是還很少嗎?這些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遠比爭論258還是1902好的多,為什麼偏偏要把如此多的精力浪費在一個不重要的問題上呢?--Tevatron 15:05 2007年1月28日 (UTC)
另外,Ksyrie,恕我冒昧回退了你的編輯,原因是我不覺得你寫的那句話像是一個百科全書的條目。南京大學就說南京大學,沒有必要突然提到巴黎大學,更何況是在本節第一句話里!你見過哪本百科全書在正文條目里用一句冗長的帶括號的話來解釋一個詞的嗎?你所寫更像是爭論,可以拿到辯論會上去說,如果寫在條目里就欠妥當。如果硬要寫的話,也應該用正文後面小字注釋的方式。--Tevatron 15:16 2007年1月28日 (UTC)

對淵源前身的追溯,是一種傳承先輩、祖先的精神,只要追溯合理,當然沒問題。比如南京的明道書院,宋朝、明朝和清朝的明道書院肯定不是一個延續的學校,中間曾經多次停辦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但是明朝的明道書院還是把宋朝的明道書院當作自己的前身,甚至我們現在還有人他們視為一個學校。如果合理的前身不去追溯,南大的歷史只能到1915年,1915年南京高師成立,設立國文部、理化部,至今是南京大學的中文、物理、化學系,而那以前的兩江師範學堂已經因為辛亥革命戰亂在1911年底停辦了。不過,儘管清末的兩江師範停辦了,事實上它是民國時期的南京高師的前身。就像明朝南京國子監停辦,1650年改為江寧府學,江寧府學畢業學友還把南京國子監作為自己的前身,所以清代揚州八怪的鄭板橋把江寧府學的侯嘉璠稱為「國子學正」。就古代而言,中國的教育遠遠比歐洲發達得多,如果歐洲敢說自己八九百年前就有了大學,那麼可以說中國幾千年前就有了大學。實際上,古代歐洲阿拉伯搞神學的那種學校根本不能和中國的學校相提並論。中國在周代成熟的六藝教育已經有了那個時代的語文、體育、藝術、修養、數學等教育。嚴格來說,即使是合理的追溯,已經停辦的學校是只能是新辦的學校的前身。比如一個明道書院停辦幾十年,又重建明道書院,雖然校名相同,但是前一個明道書院只能是後一個明道書院的前身。人類的文明是逐漸累積發展起來的,所以傳統上,「復建」學校的風氣,可以很好地把先人留下的精神傳承發揚下去。就好比台灣的中央大學東吳大學政治大學交通大學等等復校,大陸時期的相應學校是他們的前身,他們事實上是新建的學校,只是存在創建校友等的淵源,不過,這樣他們把先輩留下的精神財富繼承了下來。學校學校,精神最重要,同樣中國幾千年發展下來的文化,也需要後人傳承、發揚。南京大學這樣有歷史淵源的大學就應當肩負起責任。所以民國早年崇洋媚外之風當道的時候,南高和東大時代的南京大學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心堡壘、儒學復興的基地,發揚南雍人文精神,擔當起來了中流砥柱的重任。這有很大的意義,比如到中央大學時期發生抗日國難的時候,南高史地學派的民族歷史文化思想,成為振奮國人的精神財富。比如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馬列文化破產,而傳統華夏文化經過馬列政府文人及文革的歪曲糟蹋,盲目的崇洋之風和民族文化危機再次像民國早年的一樣的時候,學衡派的文化思想又成為復興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所以,這樣的追溯傳承,是很好很有意義的事情。 --Nuelite 17:34 2007年2月28日 (UTC)


「現狀」中列舉南大的各種譯名有必要嗎?[編輯]

我認為這純屬無聊之舉,應該刪除。lc_crazy2000 2007年8月25日 (六) 17:05 (UTC)[回覆]

移動自Wikipedia talk:專題/大學 有關部分 Cikee 07:04 2007年3月1日 (UTC)


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校友和各分成院校的關係以及歷史校友歸屬問題[編輯]

基本歷史:民國四年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民國十年成立國立東南大學,民國十七改為國立中央大學,民國三十八年改名國立南京大學,三年後大陸南京大學院系調整,民國五十一年國立中央大學在臺灣複校。

基於歷史,做合理的歷史校友歸屬推論:

  • 民國三十八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校友,均為位於臺灣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和位於大陸的南京大學的共同校友,包括所有院系學科的校友。
  • 大陸院系調整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校友,皆為位於大陸的南京大學校友,包括所有院系學科的校友。
  • 大陸院系調整以前的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各院系學科校友,同時為相應分成獨立院校的校友。具體而言:
    • 由於南京大學師範學院分出組建了南京師範學院,後來改名南京師範大學,故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的師範學院、教育學院、教育科(包含藝術學科)的校友,為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大學工學院分出組建了南京工學院,後來改名東南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大、中大及前東大、南高的工科、工學院的校友,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的共同校友。具體而言,包括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和中央大學工學院及其前身的工科、工藝專修科的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工程、化學工程、農業機械、食品工程等相關係科。
      • 由於南京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分出組建了南京化工學院,後來改為南京工業大學,故南京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校友為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化學工程相關係科校友,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工學院農業機械系分出組建了農業機械學院,後來改為江蘇大學,故南京工學院農業機械系校友為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農業機械相關係科校友,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工學院食品工程系分出組建了無錫輕工業學院,後來改為江南大學,故南京工學院食品工程校友為東南大學、江南大學的共同校友;再往前,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食品工程系相關係科校友,為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系分出組建了華東水利學院,後來改為河海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水利工程相關係科校友,為南京大學、河海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分出組建了華東航空學院,後來組建西北工業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航空工程相關係科校友,為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大學農學院分出組建了南京農學院,後來改為南京農業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農學相關學科的校友,為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大陸院系調整前南京大學農業機械系屬農學院,大陸院系調整後從南京大學分出組建了南京工學院農業機械學科,再後來又從南京工學院分出組建了農機學院,後來改為江蘇大學,又由於南京農業大學繼承了南京大學農學院,故從學院整體的角度,大陸院系調整前南京大學農學院農業機械系的校友,可以說同時是南京農業大學的校友,南京大學農學院林學系也是一樣。對繼承南京大學工學院的東南大學而言,南京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水利工程系也可以類推。
    • 由於南京大學農學院林學系分出組建了南京林學院,後來改為南京林業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林學相關系科的校友,為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的共同校友。
    • 由於南京大學醫學院分出組建了華東軍醫學院,後來組建第四軍醫大學,故大陸院系調整以前南京大學及其前身的醫學院校友,為南京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的共同校友。其前身的醫學院校友,指民國二十四年以後的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校友。根據前述,民國二十四年至民國三十八年的中央大學醫學院,也是位於臺灣的國立中央大學的當然校友。民國三十八年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如果中華民國並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一改名以及改名後的歷史,則民國三十八年至大陸院系調整前的三年期間南京大學的校友,不是臺灣的國立中央大學的校友。
    • 由於中央大學醫學院於民國二十一年分出組建了國立上海醫學院,後來改為上海醫科大學,再後來併入復旦大學,故民國二十一年以前中央大學醫學院校友,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的共同校友。
    • 其他依此類推。
    • 由於中央大學商學院於民國二十一年分出組建了國立上海商學院,後來改為上海財經大學,故民國二十一年以前中央大學及其前身的商學院、商科(包含前上海商科大學)校友,為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的共同校友。
    • 其他依此類推。

上述推論,如有不同意見,請發表。-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2:59 (UTC)[回覆]

以上是對應細分層面的學理分析。至於大校友的概念,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如根據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重慶校友會舉行更名暨換屆大會,有這些記錄:「新任常務副會長彭黎明代表主城各區工作在有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其它單位的南大、東大、南工大和西北工大畢業的新入會校友發言; 新任常務副會長謝世友代表北碚區工作在西南大學的南大、南師大和南農大畢業的新入會校友發言;新任副會長余賢強代表涪陵區的校友發言。他們一致表示將遵循校友會章程的宗旨,盡心盡力搞好校友會工作,把母校的優良傳統和老一輩校友的良好風尚傳承下來。...」,「彭黎明還就校友會的更名和新會名的選擇作了補充說明,強調了中央大學南京大學重慶校友會名稱的廣義概念:它不僅指中大和南大本身,還泛指中大時期和當年院系調整時原南大衍生的一脈同源各兄弟院校,以及一起參與衍生新校並融入其中的另一共同前身原金陵大學和中大附中等;謝世友轉達了因事未能到會、畢業於原中央大學附中和1952年院系調整前原南京大學、現工作於西南大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校友對大會的祝賀和對大家的問候;柏溪的代表介紹了中大柏溪分校舊址的今日現狀,那裡已建成為景色優美的現代農林園區,歡迎校友們前去觀光遊覽。...」。這是另外一個概念,中大南大總校分成院校全體校友的概念。-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3:36 (UTC)[回覆]

以上從國立南京大學討論頁複製。 -南中 (留言) 2008年12月12日 (五) 03:46 (UTC)[回覆]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cam (留言)於2009年8月23日 (日) 03:18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關於南京太學[編輯]

刪去歷史一段中有關南京大學源於東吳太學的內容。理由如下:

  • 南京大學官方校史中沒有提到該校直接源於六朝太學。
  • 最近學者考證,東吳只有學官而沒有太學或者國子學,見《六朝太學與國學考辨》。

--Gilgalad 2009年8月23日 (日) 19:34 (UTC)[回覆]

現在的南京大學官方校史只追溯近代歷史。對古代的淵源也只是一筆帶過:作為「人文薈萃、士林淵藪」之地的南京,在中國文化教育史上也曾留下輝煌的篇章。東晉建武年間,南京就設立了太學,而且極一時之盛,僅學宮即增造房舍155間。南朝劉宋設立儒學、玄學、文學、史學四所學館,有學者認為「可算我國分科大學之始」。南唐王朝則在御街之東、秦淮河濱首開國子監。而明太祖洪武年間設在雞籠山下的國子監,弦歌不絕,學子云集,「生員」最多時曾逾萬人,其中還有來自日本、琉球、暹羅等國的眾多留學生。原來的南京大學官方校史,也就是國立中央大學官方校史,明確提到東吳的國家學府。民國26年出版的《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南京之有國立學校實始於孫吳,然孫權立都建業(即今之南京),銳意圖霸,未遑文教;而太子孫休雅稱好學,及既嗣位,遂以興學為要務。永安元年冬(西曆二五八年)詔立五經博士,令將吏子弟就業,是為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三國志》中記載:「古者建國,教學為先,所以道世治性,為時養器也。...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置學官,有志好的學生就讀學業,這就是孫休就位時建立的吳國的國家學校。柳詒徵所撰《南朝太學考》(《史學雜誌》 第五期 民國20年),就把南朝太學的淵源追溯到孫休即位時建立的國立學校。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2:29 (UTC)[回覆]

第一,南京地區從六朝起有國立學校,這和南京大學的建立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如果僅僅是地理上的關係而不是直接聯繫,這個「淵源」就無從說起,因為現在在南京的國立學校不止南京大學一所。所以,要在條目里下「南京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源於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學」這個論斷,必須先拿出可靠的文獻,現在引用的《世界歷史悠久的大學:南雍薪火不息》裡,是否有這樣的論斷?這個論斷是否又廣為接受?在證明這一點之前,請不要在條目里說「南京大學起源於六朝」。
第二,揚州大學張連生在《六朝太學與國學考辨》裡指出,當前學界對東吳是否有太學有多種意見:
摘 要:學術界對六朝時期太學與國學的關係有多種不同看法。有六朝國學始於東吳 孫休時說,有東吳無國學說。有人認為南朝的太學與國學是兩所並列的學校,有時兩者同置,有時一存一廢;有南朝只有國學而無太學說等。
該文進一步考證「事實上東吳並無太學或國學存在」。所以,東吳有太學或國學一說相當有疑問。
基於以上理由,我先將這一句話刪除。請給出公認可靠的參考文獻證明:
  1. 東吳存在太學。
  2. 南京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六朝太學。
否則,「南京大學源於東吳太學」這句話不僅不嚴肅,還會傷害這則條目乃至整個維基百科的可靠性。--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3:11 (UTC)[回覆]
校史追溯到南京太學是中央大學以前就有的事情,而且是學校官方正式的校史沿革出版物。至於你承認與否,並不影響條目對這個校史追溯事實的記錄。以前的考證已經非常明確,東吳的國立學校是南朝太學的源頭。東吳的學校並沒有資料記載正式稱為太學,最權威的《三國志》中也沒有記載確切的名稱,所以國立中央大學校史沿革中稱為「國立學校」。所謂南京太學,或者早期的南朝太學,其中「太學」一詞是泛指,並非指狹義的正式名稱為太學的學校。比如在宋朝時王儉當校長前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不叫太學,同樣是《南朝太學考》裡的內容,包括獨立的文史儒玄四大專門學校以及合併後的總明觀,名稱都不叫太學,但都屬於泛稱的南朝太學的內容,而南京國子監(明朝時最初只是國子學,後來增加太學後改名國子監,改為國子監後正式名稱就是國子監,而不是南京國子監,後來有了北京國子監後才稱南京國子監),有時也和南朝太學一起統稱南京太學。事實上,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所學校的正式名稱叫南京太學,就正如清朝沒有一所學校的正式名稱為北京國子監一樣。說北京國子監,就包括了明朝遷都北京後北京的國子監和清朝北京的國子監。明朝時雖然設立的是國子監,但是當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太學(當時太學只是國子監的一部分,但通常一般平民只可能上太學,不可能上國子學)。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3:24 (UTC)[回覆]
請給出直接提到南京大學源於東吳的文獻。維基不可以根據已有的文獻做任何推論,因為這屬於「未發表的事實、爭論、推論和想法」,即WP:原創研究。請抓住問題的重心。--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03 (UTC)[回覆]
維基條目並非官方介紹,就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把秦朝到清朝的歷代中國稱為封建王朝,但這種稱呼並不恰當,秦朝、清朝並非封建王朝,所以維基並不按大陸中國官方的說法。條目記載的內容並非只記載某一個機構某一段時間的說法,而是記載整個歷史。比如按照南京大學官方1954年後到現在的說法,南京大學是1902年建校。但是,按照那以前的說法,包括按照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之前中央大學時期的說法,是1915年建校。因此,條目在建校時間的記載中,不能只提學校在1954後的態度,同樣會提到之前的情況。至於古代歷史,民國時期是直接把古代南京太學(源於東吳的國立學校)追溯為學校的前身,而現在只是在校史(南大百年史。)中的歷史淵源中提到古代的南京太學。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26 (UTC)[回覆]
您是否在說,並沒有可查證文獻(包括各種學術刊物或南京大學出版物)直接提到南京大學源於六朝的「國立學校」?--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4 (UTC)[回覆]
上面不是提供了可查證文獻嗎?民國26年出版的《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難道不是改名南京大學之前學校的出版物嗎?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36 (UTC)[回覆]
您摘錄的《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中哪裡提到中央大學源於六朝了?「南京之有國立學校實始於孫吳,然孫權立都建業(即今之南京),銳意圖霸,未遑文教;而太子孫休雅稱好學,及既嗣位,遂以興學為要務。永安元年冬(西曆二五八年)詔立五經博士,令將吏子弟就業,是為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1 (UTC)[回覆]
您給的連結我也看了,謝謝。其中提到太學的一段屬於《虎踞龍蟠地》,是介紹南京歷史的。前面一段還提到六千年前的遺址和三國的諸葛亮,不過這些和南京大學無關吧?--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3 (UTC)[回覆]

改名南京大學之前的校方出版物《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民國26年):國立中央大學承前國立東南大學之後,合併前江蘇省立專門以上九校而成。成立迄今已屆十年,然追源始基,上自孫吳之興學、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兩江師範、民初之南高東大,皆與本校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茲將其沿革分述於後:一、自孫吳迄明之國學時代 (一)孫吳興學:......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4:47 (UTC)[回覆]

您可以在國立中央大學條目里引用這幾句話,但要說明這是一家之言。在這個條目,還是需要文獻明確提及南京大學(而不是中央大學)源於六朝。假如沒有這樣的文獻,那麼在維基依然不可以寫「南京大學源於六朝」。因為,這是通過「國立中央大學與六朝有淵源」以及「南京大學源於中央大學」得出「南京大學源於六朝」的推論,這屬於WP:原創研究中提到的「未發表的事實、爭論、推論和想法」。--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5:00 (UTC)[回覆]
這不是一般的一家以言,而且是官方文件。中央大學是南京大學前身,當然中央大學時代的歷史記載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在南京大學條目中記錄。條目當然不應當只記載現在學校的說法。就比如南京師範大學 或者東南大學之類的條目,現在官方都說是1902年建校,但在中立的條目中,顯然應該記錄這些學校在南京師範學院或者南京工學院時期是以1952年作為建校年份的。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5:08 (UTC)[回覆]
我前面說得很清楚了,您這說法屬於推論。不過可以這麼寫:
南京大學肇始於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1]
  1. ^ 1937年版的《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曾將中央大學的歷史追溯至東吳。
--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05:16 (UTC)[回覆]
為什麼要把中央大學時期的歷史紀錄作為注釋呢?南大條目的寫法並不是要按照你指定的寫法。 -Znzznz (留言) 2009年8月31日 (一) 05:46 (UTC)[回覆]

我提供一種建議。因為您提出的「南京大學源於東吳」並非是廣為接受的說法,也沒有直接文獻支持,南京大學本身也從未採用過這一說法。唯一有關的文獻中的陳述是關於中央大學而不是南京大學,而且這篇文獻沒有任何論證的過程。總之,「南京大學源於東吳」的說法並無任何文獻直接支持,因此不可以寫入條目。而「中央大學源於東吳」的說法僅有一篇沒有論證過程的文獻含糊地提到,考慮到這篇文獻是《中央大學沿革史》以及南京大學與中央大學的關係,可以用「某文獻將中央大學歷史追溯至東吳」的表達方式,表示有此一說而已。--Gilgalad 2009年8月31日 (一) 13:25 (UTC)[回覆]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Wcam (留言)於2009年9月1日 (二) 00:12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請管理員取消條目保護。條目為什麼要保護?什麼叫達成共識?難道一個無理取鬧的人贊同或不贊同一段內容,這段內容就必須添加或者刪除? 我所編輯的版本,已經在古代代校史後面說明「關於古代校史的部分,中央大學時期的官方校史沿革有記載[4],唯改為南京大學之後官方則改為上溯至兩江師範學堂時期,至今沒有改變。」 這難道不是陳述了事實情況嗎?難道維基不能容納對歷史事實的陳述?即使有不同觀點,相信維基也是都可以容納下來,為什麼連對事實的陳述都不能容納?請取消條目保護。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2日 (六) 01:52 (UTC)[回覆]

您需要提出可查證的文獻明確提到南京大學的歷史源自258年,否則不可以把這一觀點寫入正文。雖然維基並不判斷引用文獻的內容是否正確,但是如果引用的文獻僅僅是含糊其辭的孤證,那麼這種說法只能備為一說,否則就是在誤導讀者以為這是公認的觀點。您先前的編輯言之鑿鑿:「南京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至源於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學」,「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西元258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立學校」。而實際上,支撐這一觀點的唯一參考文獻僅僅語焉不詳地提及南京大學的前身中央大學與東吳太學有「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假如「南京大學歷史源自258年」這種說法確實廣為接受,那麼找到明確提到這一觀點的相關文獻(並不一定局限於校方出版物)並非難事,根本不需要靠故紙堆里的舊檔案做這種勉強的推論,而推論又是屬於原創研究,是不能寫入維基的。又及,我前面已經給出最近的歷史研究文獻,證明「(西元258年)孫休詔立五經博士所創國立學校」的說法疑問非常大。也就是說,258年東吳存在太學、南京大學歷史追溯至東吳太學,這兩點都無法成立,因此「南京大學的歷史源自258年」的說法不能寫入該條目。--Gilgalad 2009年9月12日 (六) 04:27 (UTC)[回覆]
明確提到的說法是「南京大學的前身可以追溯至...」。這樣敘述並沒有問題。 根據南大歷史上官方校史,曾經這樣追溯過,不僅僅是可以。你有權力讓別人不可以嗎?你能夠阻止事實陳述嗎?-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6日 (三) 10:22 (UTC)[回覆]
請您注意討論態度,維基條目不是歸誰私有。我在注釋中保留了「國立中央大學與六朝時期的南京太學有歷史之淵源」的說法,其他內容刪除,因為並沒有文獻提到南京大學源於六朝太學,所以從六朝到明代國子監等內容和南京大學沒有一點關係。最後,達成共識需要雙方討論。不經過討論,坐等條目解封後直接動手修改不是好的討論態度,請展現討論的誠意。順便說一下,請多參與其他條目的編輯和討論,這樣有助於您更好地理解維基百科。--Gilgalad 2009年9月17日 (四) 01:40 (UTC)[回覆]
警告,請勿破壞條目對歷史事實進行陳述的內容。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19日 (六) 01:43 (UTC)[回覆]
這個警告很空洞很可笑。把我的看法再說一遍:真正的事實僅僅是「《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裡曾有這種含糊的說法」而不是「中央大學源於六朝」,更不是「南京大學源於六朝」。因此,在這個條目里可以簡略地說南京大學的前身(之一?)中央大學曾在某出版物里提及六朝太學與中央大學有「歷史淵源」,但詳述六朝、明朝的事情沒有必要。--Gilgalad 2009年9月19日 (六) 03:18 (UTC)[回覆]
支持刪除有關太學的部分。--farm (talk) 2009年9月19日 (六) 03:45 (UTC)[回覆]

請解除條目保護,阻止破壞內容的行為[編輯]

請問Wcam為什麼總是保護條目幹什麼?條目記錄中央大學時期校史追溯到六朝時期的國學,只是陳述事實。「依據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官方的沿革史,學校前身追溯至源於西元258年的南京太學[1]。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後,校史追溯至清末1902年籌辦的三江師範學堂。」............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4%BA%AC%E5%A4%A7%E5%AD%A6&oldid=11197533 ,這不是陳述事實嗎?這樣的記錄有問題嗎?是什麼人在爭議什麼?刪除這段陳述難道不是破壞條目內容完整性的行為嗎?請管理員解除條目保護,撤銷對條目內容構成的破壞,阻止破壞內容的行為。 -Znzznz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1:27 (UTC)[回覆]

我和您的分歧在於,我認為不可以在條目中明示或暗示「南京大學源於東吳」,最多僅可以陳述「國立中央大學曾提出本校歷史與六朝太學有一定淵源」,而且以下大段文字沒有存在的必要:
理由有二:
  1. 並沒有可靠文獻明確提到南京大學源於六朝,因此條目里所謂「古代南京大學」的說法不能成立。
  2. 退一萬步說,東吳是否確實設有太學有很大的疑問。最近的研究已經指出:東吳孫休時僅僅設立了祭酒這個學官官職,實際上並未設立太學或者國子學。
以上是我的看法,user:farm也表示「支持刪除有關太學的部分」。請多聽取其他維基人的意見,如果您願意,可以在互助客棧發文請其他維基人到此處發表意見。--Gilgalad 2009年9月21日 (一) 03:35 (UTC)[回覆]

幾個南工東南的純粹是瞎胡鬧。條目只是如實記錄中央大學時期追溯古代校史的事實,並記錄改成南京大學之後不再追溯古代校史的事實,你瞎扯那麼多幹什麼?。-里軌壯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4 (UTC)[回覆]

南工東南的條目掩蓋歷史,倒是有必要修改 -里軌壯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04:06 (UTC)[回覆]

贊成Gilgalad的論述,悠久的歷史的確為人所崇尚,但是也要有所根據,事實是很重要的,否則結果就如同說「孔子是韓國人」一樣。Huang Si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4:50 (UTC)[回覆]
你說沒有根據就沒有根據?你是什麼?那只是你的觀點而已。和說「孔子是韓國人」一樣有什麼關係?如果一個人的觀點認為說你是人就如同說「孔子是韓國人」一樣,難道你做人就沒有了依據?你是人就不是事實了? -里軌壯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6:28 (UTC)[回覆]
請注意文明,避免人身攻擊。--KEGNS 2009年9月21日 (一) 18:08 (UTC)[回覆]
他說我是韓國人就是文明、就不是人身攻擊,我說他就是不文明、就是人生攻擊? -里軌壯健里奎 (留言) 2009年9月22日 (二) 03:30 (UTC)[回覆]

和解建議[編輯]

Znzznz所堅持的南京大學源於258年這個事實僅在民國26年的材料中提及,而Gilgalad已經用最新可考的文獻去證明這一說法存疑,因此個人感覺258年不可用,但是1937年的文獻卻又可考,所以各位不要在正文爭執,建議Znzznz在注釋中說明源於太學的文獻並列出引文,Gilgalad可在其後列出現在研究對太學質疑的文獻。 此外,建議將全文的注釋依南京主條目分列:注、參兩類,使讀者更清楚哪些是進一步解釋、哪些是參考文獻。Huang Sir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5:37 (UTC)[回覆]

Huang Sir的建議和我基本一致。我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將「國立中央大學與太學有淵源」的說法放在注釋里,而Znzznz堅持要保留「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云云,這一點我是不能接受的。首先,從來沒有「古代南京大學」的說法,而且能夠找到的文獻只模糊地提到國立中央大學與六朝太學明代國子監等「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而關於永安元年的段落也僅僅說這是「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根本沒有提及什麼「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其次,WP:非原創研究提到:
也就是說,要主張「古代南京大學始自吳永安元年」需要直接提到這一論斷的可靠文獻,而僅僅靠綜合兩個來源作出的推論屬於原創研究。
說點題外話。我之前一直在收集六朝建康城的資料,寫了台城。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我看到《六朝太學與國學考辨》「東吳只有學官沒有太學或者國子學」的論斷,因此到這個條目修改相關內容。另外根據最新考古成果,我又到東南大學條目修正了「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是六朝皇宮與古台城舊址」的說法。呵呵,沒有想到在南京大學條目遇到了這麼大阻力。本來我的修改是把太學一說全部刪除,後來Znzznz提出《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我覺得雖然這資料多少有些自說自話,而且說法也不明確,不過本著協作精神,我覺得在注釋里說明一下還是可以的。Znzznz雖然比較固執,但是基本上是就事論事,討論態度大多數時候還是不錯的。不過還是請Znzznz多聽取其他用戶的意見,這裡參加討論的都是南京本地人,對南大的情況比較了解,而且在維基參與的時間也比較長,還是能按照維基的方針指引辦事的。所以,請Znzznz考慮我們的建議是否有合理之處,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人身攻擊,已由Wcam (留言)於2009年9月26日 (六) 02:03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Gilgalad 2009年9月22日 (二) 00:47 (UTC)[回覆]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人身攻擊,已由Wcam (留言)於2009年9月26日 (六) 02:03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什麼叫討論共識和編輯戰?如果一個人不承認歷史以來的中國,堅持認為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叫中國,1949年前沒有中國,或者1911年前沒有中國,他這樣來編輯條目是否是破壞?中國條目不按他的意思寫是否也是沒有共識,他刪除原有內容的編輯是不是破壞?消除破壞是編輯戰嗎?條目內容我已經作了修改。請問現在的敘述哪裡有問題?如果有問題,請提出來。如果沒有問題,請不要隨便刪除內容。 -Znzznz (留言) 2009年10月12日 (一) 04:03 (UTC)[回覆]
對照版本,Wcam的回退實在無理。條目保護期間為何不提出異議能成為理由嗎?對什麼有異議?Wcam對上一版進行回退,那麼應該是對上一版有異議?異議是什麼?上一版難道有問題嗎?顯然沒有道理。對照版本,Wcam毫無道理地刪除了大量得體的內容和信息。難道對這些內容和信息不符合事實?或者要禁止這些內容和信息傳播?誰有封口的權力?歷史上封別人口的人都是些什麼人,被稱為什麼,大家應該都知道。 --風中的風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01:27 (UTC)[回覆]

中華民國,從開始的革命黨起,就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所以中央大學大陸那時代是繼承中國歷史的。中共傳承的是西方馬列,所以極端地說,只能否定中國歷史,不准宣揚中國歷史,只能傳承西方歷史,不能傳承中國歷史;而且西方馬列主義重視專制和輿論掌控。所以我猜測大陸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後才會有這種風氣,認為傳承中國歷史是腐朽不正當,而傳承西方馬列之類的歷史才是光明正當,以致形成了很多大陸人是非顛倒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大宋正客 (留言) 2009年10月20日 (二) 02:31 (UTC)[回覆]

請幾位新註冊id注意,維基有自己的規則。無論是主張支持什麼還是反對什麼,請以維基的方針為根據來證明你們的主張確實合理。比如,我反對把「南京大學起源於六朝太學」寫進條目,在前面所說的所有理由就都有維基現行方針作為依據。所以,請幾位新註冊id熟悉一下維基的方針政策,不要在討論里說諸如「封口」、「驅逐韃虜」、「傳承中國歷史」之類無關的空話,維基百科沒有誰誰的「歷史觀」,有的只有維基百科自身的規矩。
另,保護條目並不意味著認可當前被保護的版本,這在保護模板里說得很清楚。如果還是有人認為這個條目被保護是受了「委屈」,不妨提交互助客棧請更多的人參與討論以達成共識。不過在這裡提醒一下:從鏈入的歷史頁面和討論頁的archives來看,這個條目有關的爭議從中文維基的早期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對這個條目「過於華麗」的風格表示異議的人也一直大有人在。這幾乎可以說是中文維基的一大「現象」了。--Gilgalad 2009年10月22日 (四) 16:07 (UTC)[回覆]


如實記錄歷史,包括如實記錄中央大學時期的校史記載和對古代校史的認同[編輯]

如實記錄歷史。包括如實記錄中央大學時期的校史追溯記載和對古代校史的認同,以及改名南京大學後的追溯改變情況。刪除這些記錄是破壞條目內容完整性的行為。現在的描述有問題嗎?不符合事實嗎?某些人為什麼要刪除對事實的描述? -Znzznz (留言) 2009年11月7日 (六) 09:27 (UTC)[回覆]

共國一年是個什麼東西?[編輯]

學校源流圖上的紀年法。 有民國三十九年,有1950年,就是沒有什麼共國一年。 如果你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就名正言順地用民國三十九年,標準說法應該是「中共建後一年」。 如果你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麼就用它官方的公元紀年法1950年。在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是十月一日,不是在西曆元旦,紀年更沒道理。圖請改一下。 -PhilaSiti (留言) 2011年3月7日 (一) 19:32 (UTC)[回覆]

  • (:)回應,你說的很對,不過目前來看這個頁面參與編輯的人不太多了。前些日子我幾度要重新設計頁面內那兩張「流程圖」(原圖解析度很低,修改起來也很麻煩),但搜索資料發現目前頁面內所介紹的校史有很多古怪、矛盾、簡略的地方,連準確的校名演變都沒有,不足以支撐設計完整的歷史沿革圖。原本南京大學校史網站上有比較完整的資料,但從春節至今,該伺服器都無法訪問,沒人維護。所以我也只能等待該網站恢復或者拿到一份比較可靠的南大校史。
  • 整理校史,難啊。我花了幾個月的功夫,翻閱了好幾本大部頭的文獻,又找遍了近年來期刊上的補充與糾正,才終於把清華大學歷史基本成型,清華也就追溯到1909年,而南大的歷史已經被往前追溯到三國時期了,難以考證的東西太多了。--∰ 黑目觀世界 2011年3月7日 (一) 13:33 (UTC)[回覆]

共國很顯然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要麼是本來想寫成共和國,漏了一個和,寫成了共國,要麼是特意寫成共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中華民國簡稱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人民共和國、共和國,或者按圖里簡稱為共國了。簡稱共國可能更合適,畢竟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和執政的,共是兩者共有特有的縮略字,所以共國是最能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在中文中不必要提;人民國、共和國都不夠簡;而且中華民國也是實行共和國體的,也是共和國。中國歷代政權都可用兩個簡稱,秦朝、漢朝、唐朝、明朝、清朝、民國,所以兩個字的共國簡稱也比較合適。儘管共國和古代的諸侯國共國重名,就像現在的韓國和古代的諸侯國韓國重名。共國一年,共國的意思不一定是指共和國或者共產國。詞典的解釋:共國,謂同治國事。 《史記‧燕召公世家》: 「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 唐 方干 《途中逢孫輅因得李頻消息》詩: 「正憶同袍者,堪逢共國人。」 - Nanceyao留言2012年5月2日 (三) 05:05 (UTC)[回覆]

按此理解,共國一年,嚴格來說是指西元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9月31日,按日曆同年整年的說法,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就是共國的第一年。 - Nanceyao留言2012年5月2日 (三) 05:10 (UTC)[回覆]

紀年的時候,請尊重多元文化。西元前面最好加上西元。例如「99年全國語文競賽」,這裡的99年顯然不是指西元99年,在中華民國,是默認指中華民國99年。目前維基百科的紀年默認西元紀年的方法,需要討論加以改正。 - Nanceyao留言2012年5月2日 (三) 05:17 (UTC)[回覆]

引用需要整理[編輯]

很多引用使用了不規範的格式,沒有使用引用的專用格式如Template:Cite webTemplate:Cite book等,都像腳註一樣直接文字敘述。不易查證,也不整潔。Li3939108留言2012年7月27日 (五) 15:13 (UTC)[回覆]

文章應該引用第三方中立來源,南京大學自己和其畢業生發表的內容,讓人感覺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而且讀上去像詩歌散文。螺釘留言2012年11月3日 (六) 09:03 (UTC)[回覆]
我沒覺得像詩歌散文,但校史部分確實太繁雜瑣碎,含有太多「陳列雜項、瑣碎資料「,建議應當概括性地歸納。--Li3939108留言2012年12月21日 (五) 06:59 (UTC)[回覆]

編輯意見[編輯]

對一個事情可以有不同意見,條目可以進行各種意見描述,但不能因為不同意見就抹滅原有的內容。比如改名南京大學之前的中央大學時期,校史就追溯到古代的南京太學,官方出版的校史沿革以永安元年為學校的起點,這些校史部分不應該刪除。至於中共統治後的追認方法,也列出來了。不同意見可以列出來。但不能因為這些新的不同意見就刪除以前的內容。 --Seelaaf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4:39 (UTC)[回覆]

還有前面是做一個概況的簡介,雖然可以寫一些值得一提的特色,但還是要以總體概述為宜,所以原來的版本本就不錯。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改進、更新,積累充實,但沒必要推倒原有的內容完全重新寫,尤其是新增的內容偏頗。不管新舊,偏頗都不合適。百科不是機構的什麼年度宣傳介紹需要不斷更換風格,應該是給一般大眾看的,給很多不了解的人或者第一次想到百科了解的人看,所以已經形成的好的表述應該保留,只要不斷改善、充實、更新就可以了。 --Seelaaf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5:03 (UTC)[回覆]

有些引述的內容,未必是對的。至於個人自己的摘錄或者說法,很多時候可能是偏頗的。比如「說服民國政府把中央氣象局交給東大的地質系創系主任竺可楨」,這個內容實際不符合事實,中央氣象局網站的介紹,"中央氣象局早於民國三十年在重慶成立,直屬行政院,民國三十八年隨政府遷台",可見,中央氣象局成立的時候,南京大學已經不叫東大,而且中央氣象局也從未交給任何一所大學,雖然中央氣象局的確和南京大學關係密切,最早的幾任局長,大陸時期的黃廈千、呂炯,遷到台灣後的朱文榮、鄭子政,等等,都是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地學系畢業,或者曾任教(黃廈千、呂炯都曾任教。黃廈千,民國33(1944)年成為中央大學全國第一個氣象系的系主任,1950年時(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生合照他還是系主任)。可見,準確地說,相關的事實是中央氣象局主要是由竺可楨在南京大學(南高、東大)的弟子創辦發展起來的,此外,竺可楨在東大校內創辦了氣象測候所,後來又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另外,地學系不是地質系,東大地學系包括地理氣象地質礦物專業,中央大學時期分為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還有像梁實秋,說他是國學名家並不合適,雖然國學功底厚,但實際的專業是英語文學,可以說他是名作家、國文名作家,但國學方面基本沒有什麼研究、著作,而且把他列為東大時期的代表教授有點偏頗,他是東大晚期才任教的,東大全盛時期他還在念書,曾在東大旁聽,東大時期西洋文學的代表教授是梅光迪、吳宓這些人。南高、東大的名教授很多,列幾個可能顯得偏頗,而且東大時期只是南京大學歷史上的一段時間,在簡介里對部分著墨過多不太合適、不太平衡,如果要加入可以放在下面相關的部分里。雖然平衡的、中規中矩的條文看起來可能缺少特色,但是作為百科條目應該還是合適的。 --Seelaaf留言2015年4月25日 (六) 08:05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南京大學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6月22日 (四) 19:0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