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國文化遺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遺產包括在中國境內的珍貴歷史文物、歷史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亟待保護和傳承。

推薦閱讀

一百零八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的黃河岸邊,因有108座喇嘛磚塔而得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喇嘛塔群。該建築群的建造時間未知,僅可知在明代之前建造完成,塔中曾出土西夏時期的文物。該塔群自上而下呈等腰三角形排列,除最頂端的塔較大外,其餘塔的規格都相近,造型略有不同。最高處的塔的後方被當地文物部門修建了3座漢傳佛教的殿堂。1987年,該塔群進行大規模整修,並被作為旅遊景點開放。1988年,一百零八塔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廣場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又稱北山公園鐵道兵紀念碑鐵道兵紀念碑,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鐵道兵紀念碑在1988年7月建成,旨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對開發大興安嶺的貢獻,並緬懷為此殉職的鐵道兵兵員。紀念碑由主碑、附碑、碑前雕塑三部分構成,主碑的造型是兩根由鐵道兵徵標連接起來的鐵路軌道,附碑上有描繪鐵道兵工作情況的浮雕,碑前雕塑的造型是一頭麋鹿(一說為馬鹿)。2005年1月31日,鐵道兵紀念碑列入第五批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概念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古遺址指古代人類活動中形成的,現已不再使用的遺蹟,包含古代聚落形式(例如城址、官署等)和古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留下的場所和遺蹟,能夠解釋古代社會生活狀況。

古建築指建築於古代的寺廟、殿宇、樓台、古塔、陵墓等建築,能夠反映建築時的技術、工藝、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信息。

傳統聚落指的是人類為居住和生活,歷經較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建築物、街區和附屬設施,常常伴隨有與物質遺產相伴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線路指代表人類遷徙、流動和交往的陸路、水路或兩者的結合。由於其多包含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交流和衝撞,因而能夠在沿線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得以體現。

文化景觀是人類有意設計的公園或園林,或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原因,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觀,或由於宗教、審美等因素形成的景觀。

工業遺產指在工業生產中遺留的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審美等價值的遺存,包括廠礦、作坊等文物保護單位,機器等可移動文物和工業技藝等非物質遺產。

民間藝術指產生於民間,由普通民眾在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

民俗指民眾的生活習慣和風尚習俗,包括方言、節慶、儀式、禁忌等內容,常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域特性。

維基專題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是為中國文化遺產條目(包括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立的維基專題,包含格式、條目評級等相關信息,歡迎參與或提出意見。

你知道嗎

分類

歡迎參與

  • 提升:中國世界遺產中的文化遺產條目以及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條目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