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病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也稱為非洲綠猴病毒,是一種可影響至少33種非洲靈長目逆轉錄病毒。在對比奧科島(於大約11000年前因海平面上升而從大陸隔離出來的一座島嶼)的四種中所發現的病毒株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稱SIV在猴和猿中至少已存在了32000年,且實際存在時間可能比這長得多。這些靈長目動物中的兩個物種中存在的病毒株,即白頂白眉猴英語sooty mangabey體內的SIVsmm和黑猩猩體內的SIVcpz,被認為已跨越了種間屏障而進入人體,並最終成為了HIV的兩個亞型,即HIV-2和HIV-1。HIV-1轉移到人體最可能的路徑之一是人類與黑猩猩(在非洲常作為「叢林肉」的來源而被捕獵)血液的接觸。

不同於HIV-1和HIV-2對人體的感染,SIV對其天然宿主的感染在很多情況下不具有致病性。對白頂白眉猴的廣泛研究已經證實,即使SIVsmm病毒感染了這種動物且循環病毒量很高,也不會使它們染上任何疾病。然而,如果該病毒感染了亞洲印度普通獼猴,則將會在感染後期發展成猴艾滋病(SAIDS)。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若野生黑猩猩感染了SIVcpz病毒,則也會像被HIV-1所感染的人一樣,患上一種類似於艾滋病的疾病。

病毒感染

裂谷熱
裂谷熱

裂谷熱又稱作里夫谷熱,是一種由白蛉熱病毒屬英語Phleboviru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通病,它的症狀程度從輕微到嚴重都有。輕微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疼痛、以及頭痛(常持續數天到一週);嚴重的症狀則有:失明(通常在感染三週後發生)、腦部感染引起劇烈的頭痛神智混亂英語confusion、以及伴隨肝功能異常的出血(可能在最初幾天出現),有出血症狀的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0%。此疾病藉由接觸染病動物的血液(在屠宰染病動物的現場可能吸入帶有血液的空氣而染病)、生乳、或是受到已感染蚊子的叮咬而傳播。牛、綿羊、山羊與駱駝等動物也會被裂谷熱感染,最常見的病媒為蚊子(通常為黑斑蚊屬)。目前尚無發現人傳人的病例。診斷方面,可藉由尋找血液中病毒或病毒所產生的抗體而確診。

裂谷熱一般常在東非及南非畜養綿羊和牛的地區發現,但是在非洲下撒哈拉多數國家和馬達加斯加亦可見該病毒的蹤跡。過去只在非洲與阿拉伯地區出現爆發的紀錄。疫情爆發的時期是在雨量增加時,因為在此時蚊子的數量也會增加。1900年代早期,該疾病首次報告有家畜傳染的地區為肯亞大裂谷英語Great Rift Valley, Kenya,並於1931年分離出裂谷熱的病毒。

疫情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是一次由流感病毒新型變體甲型H1N1流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行病疫情。最早的已知病例是2009年3月9日墨西哥韋拉克魯斯市格羅利亞的五歲小孩,4月中於美國亦有病患確診,疫情開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多處快速爆發,其後向墨西哥與美國以外的國家輸出案例,疫情不斷蔓延。經估計,持續了一年多的疫情導致全球214個國家約7億到14億人感染,約150,000到575,000人死亡。其中有明確統計的死亡病例約1.85萬人,但世界衛生組織稱實際死亡人數「毫無疑問更高」。201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流感季中,全世界每5人中就有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但死亡率可能不到0.02%。2009年5月底,該流感在墨西哥死亡率達2%,但在墨西哥以外死亡率僅0.1%。另據美國CDC估計,截至2010年3月中旬,這場疫情導致5900萬美國人染病,26萬5千人住院,1萬2千人死亡。

由於未能為所有個案作檢測,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所有病例統稱為疑似流感疾病。而這些病例都有嚴重的疑似流感病徵,甚至肺炎病徵,譬如墨西哥的病例更導致死亡。這個新變種甲型流感病毒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禽流感重組而成的毒株。4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對於新變種,疑似人傳人的風險及在墨西哥的高致命性都表示十分關注。4月25日,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宣布把這次疫情定位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10年8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其緊急諮詢委員會15名獨立科學家發出建議後,宣布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已經結束。

精選圖片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中國武漢塔子湖體育中心改建成的方艙醫院,用以收治輕症病患。

圖片來源:汮汐 (2020)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語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語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英語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語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Martinus Willem Beijerinck,1851年-1931年)是荷蘭微生物學家植物學家。1895年拜耶林克在代爾夫特技術學院(現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擔任教師並建立了代爾夫特大學微生物學院,他被認為是病毒學的開創者,在1898年通過過濾實驗證明煙草花葉病的病原體比細菌還要細小,並因此推論出病毒的存在。他把這種病原體命名為「virus」。他主張病毒是一種液體,但後來美國化學家斯坦利證明了病毒其實是微粒。拜耶林克也發現了氮氣轉化為植物所能夠吸收的銨離子的過程──固氮作用

防治

干擾素(IFNs)是一類細胞信號傳送蛋白,為在動物細胞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後分泌的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醣蛋白。細胞感染病毒後分泌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未感染的細胞上的相關受體作用,促使這些細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防止進一步的感染,從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但干擾素對已被感染的細胞沒有幫助。1954年,日本傳染病研究所的長野泰一、小島保彥發表了「病毒干擾素發現」的報告。1957年,英國科學家艾力克·艾薩克斯英語Alick Isaacs讓·林登曼英語Jean Lindenmann亦發現了干擾素,並將之命名。1980年代以後,人類已經可以通過生物工程手段批量生產干擾素用於臨床治療。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畫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