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社会运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会运动

社会运动(英语:Social movement)是由个体社会群体松散组织为了实现推动、执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会变革变化,而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的一种政治现象行动与集体。社会运动被描述为“组织结构和战略,这些结构和战略可能使被压迫人口能够提出有效的挑战,并抵抗更强大和更有优势的精英”。某些观点认为,非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有其社会责任存在,单单有着善意,不代表这组织能负起社会责任,而近来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关注也在增加。

精选条目

东西文化论战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关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异同、长短和取舍的论战。这场辩论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之创立,至1927年北伐前结束。期间,数百人以逾千篇文章参与论战,围绕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出路展开辩论。

1915年,《青年杂志》以《敬告青年》、《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文章比较东西文化,抨击中国文化。 《东方杂志》则在其后亦比较东西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辩护。 1918年,陈独秀接连发文质问《东方杂志》记者,杜亚泉则在《东方杂志》上接连回应质问,随后辩论的内容和规模不断扩展,至于当时的重要学者几乎无不参加其中。 胡适、陈独秀等西化派批判中国文化,对之全盘否定。 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产生了失望情绪。这时候,章士钊陈嘉异等人积极宣扬中西文化的调和,引起了支持西化者的批判。此时,争论的焦点从先前的东西文化优劣的比较,及东西文明异同的比较,转为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问题。这一论战并未得出结论,以至1930年代重新出现“中国文化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争议。

精选传记

凯瑟琳·威尔逊·谢泼德(英语:Katherine Wilson Sheppard,1848年3月10日—1934年7月13日)是新西兰妇女参政权运动英语New Zealand's Women's Suffrage中最杰出的人物,也是新西兰最知名的女性参政者。她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868年随家人移居至新西兰。在新西兰,她成为了包括基督教妇女禁酒联盟英语Woman's Christian Temperance Union在内各种宗教和社会组织的活跃成员。1887年担任基督教妇女禁酒联盟主管参政权及立法的全国负责人,在她任职期间,新西兰的妇女参政权事业得以推动。

谢泼德透过组织请愿活动和公众集会、给媒体致函以及与政治家建立联系等方式促进女性的参政权。她是新西兰首家由女性经营的报纸《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的编辑。透过其娴熟的文风和极具说服力的演讲,她成功地促动了女性参政,让3万名支持者联署,向新西兰议会递交情愿书,呼吁赋予妇女参政权。 1893年,新西兰女性成功获得投票权。自此,新西兰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普遍选举的国家。晚年,她前往英国,协助当地的女性争取参政权,但因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而回到新西兰。 1934年,谢泼德逝世。

精选图片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以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为主题。

Photo credit: Eugène Delacroix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